古代的计数方法有结绳计数、书契计数、算盘计数、“正”字计数,共4种。
1、结绳计数:由两条绳组成,每条上有两个结,再把两条绳结在一起,用过绳子的绳结达到计数的目的,是比较原始的计数方法。
2、书契计数:发明晚于结绳,代替结绳之用,是刻、划在竹、木、龟甲或者骨头、泥板上留下刻痕,留下“记”号,以达到计数的目的。
3、算盘计数: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和计数工具。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
4、“正”字计数:中国人在计数时,常常用笔画“正”字,一个“正”字有五画,代表5,两个“正”字就是10,这个计数方法简便易懂,很受中国人欢迎。据说这种方法最初是戏院司事们记“水牌账”用的。很多中国人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都还保持着用“正”字计数的习惯。
答:我国古代计数方法有结绳记事、书契记数、算筹计数三种。
1、结绳记事
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结绳计数直到20世纪中期一直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延续着。而且不止是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有类似的计数方法。
2、书契记数
古代记数结绳方法之后出现的记数方法。当时主要用于剩余粮食数量的记数。“书契”指的就是文字。因为这些刻有文字的竹木简经常被用作订立契约关系的凭证,因此“契”和“书契”也有“契约”的意思,我们今天常用的“地契”“房契”等词的意思正源于此。至于“契”字在“默契”等词语中表示情义相投的意义,则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3、算筹计数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算筹是我国古代广泛应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它的出现年代现在难以考证,但据史料推测,至迟在春秋晚期战国初年时已经出现。算筹制作规范、体积小、便于携带,更利于精确计算,作为一种计数方式,显然要比结绳计数和刻痕计数成熟得多。
1、古埃及
例如258写作。这种计数法是十进制的,但没有位值制;就以上符号而言,最大只能表示99999,而且写起来非常麻烦,我们现在只用5个符号就能表示的数字99999,他们却要用45个符号。
2、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人在两千多年前采用的是六十进位值制,表示数字的符号只有两个。即用和分别表示1和10;由于他们使用了位值制,因此符号在个位表示1,在十位表示60,在百位表示60×60,等等。例如数字93,他们写作。
3、古希腊
古希腊人的计数系统是十进制,但没有位值制概念。他们用27个古希腊字母α、β、γ等在其上画一横杠来表示数字,前9个字母分别表示1——9,中间9个字母表示10——90,后9个字母表示100——900,按这种方式最大只能表示999。
为了表示更大的数目,他们又引进新的计数符号。这种计数系统十分复杂,但由于没有引进位值制,所以它无法保证任意大的数目都有相应的符号。
4、玛雅人
两千多年以前,在北美洲中部居住的玛雅人创造了美洲惟一的古代文字,其中包括数字符号。他们用“·”表示1,用“——”表示5,例如13就表示成;他们有了位置制的概念,但采用的是二十进位制,这种进位制的形成可能与手指、脚趾同时参与计数有关,可见他们穿鞋的历史不长。
一个多位数的计法是,高位在上低位在下,例如159=7×20+19记作,因为有位值制,所以这种计数系统是相当先进的,尽管计数符号并不独立,但采用分层写法不大容易引起混乱。
然而,玛雅文化持续了一千多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几个大城邦突然衰落了,文化也随之中断,其原因至今不明。
5、中国
中国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十进制系统,自从发明了算筹这种计算工具以后,中国人的计数系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算筹在中国人手里已经使用得非常普遍了。算筹就是一种细竹棍,它表示数字1——9有两种方式:纵式、横式。
表示多位数字的方法是纵横相间,这就避免了符号不独立可能引起的混乱,例如22837的表示法是。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计数系统是典型的十进位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