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4.08.18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及风俗习惯
一、族称土家族现今自称为“毕兹卡”,“毕兹”是名称,“卡”具有“人”或“族”的含义。其古老自称为“垧孳”。随着汉文的演变、发展,被记为“服兹”,到现今的“毕兹”。在土家人聚居的龙山县坡脚乡田姓,民国时期还自称为“服兹卡”。在汉文史籍中,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称谓记载土家族的历史族称。先秦时,土家族先民有多种称谓见于史书,因使用武器的独特被称之为“板檐蛮”,因称赋税为“賨”被称之为“賨人”,又因居住地域不同,泛称为冠以地区名的“蛮夷”,春秋战国至秦代,被统称为“西南夷”,两汉至晋为“武陵蛮”、“五溪蛮”、“酉溪蛮”,隋唐至宋称为“辰州蛮”、“南北江诸蛮”,明、清时期被称为“土人”、“土民”,清末至民国时期,被称为“土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文,明确她为单一民族,正式定为土家族。
第二节语言文字
第三节风俗习惯湘西土家族,跟其它民族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尽管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有些古风旧俗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是体现土家族主要特点的风情习俗,仍然较为系统、明显的保存着。
四、婚姻土司时期,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在劳动生产和唱歌跳舞中,青年男女彼此倾吐爱情,只要得到土老司允许,前往土司祠拜敬后,便可成亲。“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道德伦理标准影响,婚姻多受“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订婚必须以牛、羊、猪、酒、银钱为聘礼。其礼俗如同治《永顺县志》所载,有求亲、定亲、打节、上头、过礼、迎亲、送亲、添箱、拜茶、三朝饭、回门、陪郎膳、插带等,繁琐而讲究。如今土家族青年婚姻,自由恋爱日渐成风,父母包办基本消除,但经媒人牵线相识逐步培养感情者为数不少。即使属自由恋爱,仍需请人说煤,以示对女家的尊重。一般要经过说媒、讨八字、送彩礼、订婚、娶亲、回门等仪程。
苗族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及独特的风情习俗。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
第一节族称来历
第三节风俗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七、饮食苗族的饮食,以大米、包谷、豆类、薯类为主食,其中又以大米、包谷为主。最具有特色的是腌酸鱼肉。苗族人民忠厚好客,虽然生活较为艰苦,但对客人一秉至诚。如有客人来家,不论常来或初到,一定要千方百计以酒肉相待,绝不可少。并且认为没有鱼肉列到桌上,便觉得是主人不贤惠.对客人不敬。由于苗乡平时买肉不太方便,所以一般人家,都在事前做好准备,以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而要保存备用鱼肉,最好的方法,莫如腌坛。杀猪捉鱼后,往往切成小块,和以米粉香料,加盐腌之,装入坛中,密封坛口,倒覆于浅水盘内,使之不透空气。经两周后,鱼肉米粉略变酸味,便可取出炒食,味美异常。
八、祭祀湘西苗族的祭祀活动很多,对通常所说的三十六神、七十二鬼都行祭礼。其中规模最大而又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要数吃猪、吃牛和接龙三种。此外,还有一种“还傩愿”的祭祀活动亦在苗族中流行。20世纪50年代后,这些带有迷信色彩和耗费财力物力过多的大规模祭祀活动已不再举行。
其他民族湘西州除土家族、苗族以外,还有汉、白、回、瑶、侗等28个民族。他们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的迁入已久,如瑶、白、回等族,大多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工作分配而调入的。自迁入之日起,他们都对这里的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