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选择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头等大事。粮食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多种属性,它兼具生存必需品、战略品和公共物品的社会属性,具备自然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经济属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食问题事关生存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就是要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机制保障,还要增减两端发力。

关键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粮食安全

《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指出,全球经历严重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营养和生计援助的人数在2022年连续第四年增加,超过2.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丰富内涵

一日三餐离不开粮食,粮食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但是往往越是熟悉的事物,认识起来越有难度。粮食并非经济学视角下的单一商品,而具有多种属性。

(一)粮食的属性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粮食是生存必需品、战略品和国家公共物品。粮食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生存必需品;人类分邦列国后,粮食就因生存必需品而衍生出战略品的属性;从生存必需品的微观基础到战略品的宏观考虑,最后衍生出保障粮食供给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义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粮食兼具自然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属性。粮食是自然存在物,当人们依靠劳动生产粮食时,粮食就成为私人物品,谁生产谁占有,谁购买谁使用,人们获得粮食可以通过自产和交换两种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国家义务,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但是,我们一直以来习惯于“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农业”,有些人甚至只把粮食作为私人物品来看,忽略了战略品和公共物品的属性。统计上粮食按照品种可分为谷物、豆类和薯类,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和杂粮等;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等;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等。

(二)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社会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安全和有营养的食物,满足膳食需要和食物偏好,过上积极和健康的生活”。广义的粮食安全指的是食物安全,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充足,生产的足够多,大家都有的吃;二是安全,食物对人体无害,价格便宜到都能买得起;三是有营养,对人类健康有益,而且能够满足个体的偏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的放心”。他理解的粮食安全就是食物安全,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兼顾充足、营养和安全。

(三)全方位夯实根基的功能定位

粮食安全是一个关于粮食生产技术和投入品供给(产前)、生产结构(产中)以及收储运销和最终消费(产后)的系统工程。全方位高度浓缩和概括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和系统性措施。对于“全方位”可以从不同维度理解,从生产要素角度包括耕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从产业流程包括生产、流通、加工、储备、贸易等;从主体包括种粮主体农户和抓粮主体产区政府;从内外关系包括国内自给和国际补充。只有做到“全方位”,才能夯实“根基”。粮食安全的根基,主要是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和流通能力。

总之,在把握粮食多重属性的基础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内涵丰富,粮食安全就是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全方位强调全面、系统、完整;夯实根基旨在提升三大能力。

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大意义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从古至今,确保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政务。

(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事关生存安全

历史上的中国屡遭饥荒,从周朝到民国史料记载的饥荒高达5258次,资治通鉴里面记录从战国到五代结束,35次提到了人相食。明崇祯年间、清光绪年间还有民国1942年分别发生大饥荒,“中原大饥荒”受灾人口上千万,死亡率高达五成。饥饿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以至于见面就问“吃了么”。

古人早已对粮食生存必需品的属性有了认识。汉农书《汜胜之书》中记载,“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东汉时曾有“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民间也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运动的最基本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在最底层,但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需求。

(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事关政治安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近200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的14个国家中,主粮对外依存度低于10%只有7个,而在这7个国家中人均主粮占有量超过400公斤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巴西。由此可见,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不容易。世界上真正强大的、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历史上,齐国诱导鲁国弃粮种桑,关键时候断粮降服鲁国;越王勾践把种子煮熟贡给吴国,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当下俄乌冲突陷入僵持阶段,西方对俄制裁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危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的确,有农才稳,有粮才安,强国必须强农,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粮食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粮不强极易受人攻击,四大粮商就针对我国大豆的软肋,先后发起两次“大豆之战”。一次是2003年,以中国豆企大量破产重组而告终。一次是2006年美国以大豆减产为由,捏造全球粮食危机,但遭到了中储粮的绝地反击。第二次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储粮在关键时刻有力维护了我国粮食安全,所以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三)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事关经济安全

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小,需求对价格变动反应不敏感,容易导致谷贱伤农;另一方面,粮价具有基础性,如果粮价上涨过多容易导致米贵伤民。因为粮食具有生存的不可替代性、生产的非连续性、需求的刚性和物价的基础性等,稍有不慎,粮食可能会成为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社会动乱之间的传导体和共振波。正是基于此,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会对粮食进行管控,保国家粮食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粮食主权。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要保持合理水平,粮价“高不得”也“低不得”。

综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意义重大,因为粮食是生存必需品和准自然品,所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事关生存安全;因为粮食是战略品,所以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它事关政治安全;因为粮食兼具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处理不好会导致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事关经济安全。(撰稿人:秦翠翠?陈芳英)

THE END
1.粮食安全内涵范文3篇(全文)粮食安全内涵 第1篇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 粮食行业迅猛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岗位群不断增加, 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对粮食类专业高职层次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 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 全国仅有10所高职院校开设粮食类专业, 由于专业社会认可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bhvjl10.html
2.试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精选6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0vdwlq7.html
3.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时政评论?宣讲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http://www.71.cn/2022/0411/1164384.shtml
4.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00字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保护也是当前需要攻克的难题。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逐渐在追求高产、高质的同时,寻求以可持续经营理念为基础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在历史的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04366555431597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