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谣言病毒式传播“智商税”还要交多久?
“舌尖上的谣言”之所以能形成病毒式传播,源于造谣者利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蓄意编造、偷换概念,而一些消费者又缺乏科学判断,对谣言“宁信其有”,也不乏个别人是为谋取不法利益等目的对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在售食品编造谣言,有意抹黑。
谣言一出价格腰斩
紫菜产业链受重创
今年2月17日,福建晋江“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江收到同事转来的一条视频。视频中有人将紫菜泡水撕扯,继而用火烧,称该品牌的紫菜很难扯断,点燃后还有刺鼻的味道,是“塑料做的”。
为维护群众、企业的合法权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迅速部署福建、天津等地公安机关开展侦查工作。晋江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分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广西贵港、福建福州和厦门、山东东营、辽宁辽阳等地对涉案谣言视频进行侦查。截至目前,福建、天津、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公安机关抓获拍摄谣言视频实施敲诈勒索人员5名,制造“塑料紫菜”谣言人员5名,传播谣言信息人员8名,“塑料紫菜”谣言快速散播的趋势得到有力遏制。
“塑料紫菜”谣言因何而起?记者日前在晋江市看守所采访了制谣传谣的犯罪嫌疑人王某祥。
起初,王某祥因在吃馄饨时认为自己吃到了“塑料做的假紫菜”,便联系生产企业进行维权。“在沟通过程中,我起了贪念,想要赔偿。”王某祥说,为了能要上高价,他指挥自己的员工拍摄“塑料紫菜”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同时威胁生产企业,要是不给钱解决,他将继续在网上大量转发。最终,企业迫于压力,不得已向其转账了5.3万元试图平息事端。
动辄“10万+”
造谣容易辟谣难
“紫菜本身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韧性较好,但内地一些民众并不了解紫菜与塑料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别。嫌疑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造谣,不明真相的人纷纷跟着转发。”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原副所长吴成业说。
在另一起制谣传谣案件中,山东青岛的王某(女,61岁)、黄某(女,65岁)因编造并发布某糕点店所售蛋糕使用“棉花肉松”视频,受到了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经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验,肉松蛋糕未检验出棉花基因。
青岛市市南区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于5月27日、28日,将王某、黄某查获,两人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其行为已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警方依法对两人行政拘留5日。
据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张宏业介绍,目前在网上传播食品安全谣言的人一部分是为博取眼球、赚取热度,置科学常识和实际情况于不顾,偷换概念、歪曲事实,也有极个别人是为谋取不法利益等目的对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在售食品编造谣言,有意抹黑。
晋江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杨剑扬表示,一些造谣者善于使用吸引眼球的语言和图片,满足受众猎奇心理。
记者调查发现,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此类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还有一些是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或将日期模糊或删除,误导公众。但这些旧谣言重新传播,仍然动辄“10万+”“刷爆朋友圈”,引起很多人的焦虑。
谣言冲击行业
替代产品生产者渔利
专家表示,治理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良好舆论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公安部网安局表示,将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打击整治力度。根据刑法,捏造并散布虚假食品安全谣言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寻衅滋事罪等多种犯罪,公安机关将予以严厉打击;对于制造、散布食品安全谣言,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作出治安处罚。
“信息公开是遏制谣言传播的利器。食品药品安全抽检信息现已做到‘周周抽检、周周公开’。”颜江瑛说,未来还将继续加大此类信息公开力度,增加重点信息展示强度,强化信息查询服务功能。
苏婧指出,在应对谣言上,企业作为食品谣言的直接受害者,应积极主动开展科普,尽量将谣言传播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还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辟谣力度越大,谣言舆论场的净化速度就越快。加大打击谣言的威慑力,用足够的速度和精准度去辟谣,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博士钟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