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出酒了。”酿酒工人赵明玉一边观察烟气,一边盯着出酒口的“牛尾巴”,在半自动悬臂的帮助下,赵明玉正在独自完成一个班组的工作,探气上甑、看花摘酒……60多岁的赵明玉跟这些技术打了一辈子交道,显得格外从容。忙碌的间隙,他告诉记者,当天车间里一共只有3名工人上工,要负责两口酒甑的操作。
据了解,目前中小酒企酿造一线有不少“50后”或者“60后”担当主力,随着这些老工匠逐渐退出,招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缓解招工难,龙头酒企采取自动化、智能化方式解决,然而,这对于广大中小酒企来说就有些力不从心,“无人酿酒”正从多年前的“预警”变成现实的难题。
“10万元年薪”酿酒工人招聘难
12月27日早上9点半,宜宾市南溪城区,拥有百年历史的糟坊内烟气弥漫,酒香四溢,酿酒师傅周勇和工友们已完成当天的酿酒任务。从早上4点到车间开始工作,他们循环进行拌料、上甑、摊晾等工序,一共蒸了4甑酒,每一甑酒糟在800公斤左右。在之前的拌料环节,他们已经反复挥动铁铲对酒糟进行了近千次拌和,一铲酒糟重达10余斤。就在这几平方米的范围内,班组4人每天的搬运量粗略算下来就接近10吨。
今年52岁的周勇在酿酒一线工作了近30年,在车间里是首屈一指的酿酒师傅。车间一共有16名酿酒工人,几乎都是同龄人,至少10年没有进过新人。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车间是公司历史最久的酿酒车间,80口百年老窖群是出好酒的宝贝,对于酿酒操作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愿意进入酿酒一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据了解,高强度的劳作能收获一份不错的薪酬,“周勇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6000元,加上补贴和其他福利,年收入能够达到10万元左右,在南溪无疑算是一份“高收入”。然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进酿酒车间。”这成为很多中小酒企的苦恼,原因在于酿酒劳动强度大、操作难度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
其间,企业也尝试过很多办法来缓解这样的困局。50岁的女工徐利菊没想到自己会走上酿酒一线,目前,她正在学习起糟、拌料、上甑等技术。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很多中小酒企酿造一线的拌料、上甑、摊凉等重体力环节,女性的身影越来越多,一些本来从事酒类包装、质检等工作的女性也纷纷进入生产一线。
“技艺精熟、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是酒厂最宝贵的财富,但若缺少新鲜血液的加入,这些经验和财富面临传承难。”某原酒企业负责人表示,酿酒是一个“有温度”的工种,酒质好坏还是要靠人去把控,特别是主要依靠传统手工操作的白酒企业,老一辈酿酒工一旦退休后就面临技术无法传承,酒企的生产技术和品质管控将面临挑战。
“除去‘六朵金花’,四川还有大量中小酒企,在白酒市场存量挤压竞争的背景下,这些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第一难关就是一线酿酒工青黄不接,甚至出现断代风险。”业内人士杨春山表示,以宜宾为例,当地中小酒企从事一线酿酒工作的男性工人45岁以上的超过八成。
“一吨一万元”老车间技改升级难
12月19日下午,南溪草本酒在2024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期间举行上市发布会。推出这一品牌的南溪酒业是中国白酒行业自动化酿造的先行者之一,在南溪酒业上万口窖池规模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仅有十来名工人来回巡视设备,这已成为“常态”,与传统同类大型酿造车间热火朝天的人工作业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龙头企业的数智化是在全新的蓝图上作画、拥抱新质生产力的话,那么中小企业推动这类升级更多是招工难所“倒逼”。
投资数千万新建一个智能化车间,对于中小酒企来说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白酒产业正在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中小企业盘活优化现有产能是当务之急。”四川省酒业协会副秘书长陈雷这样表示。
那么,中小酒企升级“旧改”行不行?“行,但是难度比新建大。”葛玉付认为,因为车间、场地、老窖池等因素的限制,老车间的升级改造定制化程度高、难度更大,目前少有存量旧改成功的案例。
“一跨(100口窖池)的升级成本为400万元,是好几年的人工成本。”在采访过程中,多家企业表示,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升级。
强化政策导向“解难题”
同时,为了对标“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的建设目标,全省上下不断推出白酒产业“四化”升级的政策。2021年6月发布的《推动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就明确提出——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酿造技术深度融合,对白酒企业实施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提升项目,在申报省级工业发展资金评审中给予加分支持。”
2022年,宜宾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包括“支持白酒企业探索实施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为方向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提升项目”。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