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当前存在的粮食问题
我国“吃饱”的问题解决了,但吃好、吃安全、吃科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已经由口粮安全问题转变为饲料粮安全问题,粮食安全的本质是肉类安全、食物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判断是:“低水平、高难度、紧平衡、弱安全”,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平时没问题,战时有危险。
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九大难题。
第一,粮食总量缺口大,隐性自给率仅为70%。
14亿人口消费了29亿亩耕地的食物,虽然口粮自给率达98%以上,但需要进口的粮食相当于近9亿亩耕地的食物,粮食隐性自给率仅为70%,油料自给率仅为30%。
第二,“粮食战”风险增大,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6%。
我国从美国、巴西进口大豆占大豆进口总量的84%。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导致10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世界粮食供应链出现断裂,中美关系复杂多变,我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粮食安全风险陡然增加。
第三,保持耕地面积压力大,复种指数下降33个百分点。
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支撑城镇化、工业化,保持耕地面积的压力巨大。另外,2019年我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3962元,粮农与农民工收入比由1990年的1∶5下降到1∶10,种粮比较效益下降。2019年全国复种指数122%,比历史最高值155%下降了33个百分点,撂荒面积还在逐年增加。
第四,粮食政策潜力变小,亟待新一轮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粮价比美国高70%~170%。1991年到2018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了6.1倍,粮价增加了3.2倍,依靠补贴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的政策“接近天花板”,粮食生产失去国际竞争力。
第五,提高单产难度加大,亟待第二次绿色革命。
我国粮食作物单产由1950年的1155千克/公顷提高到2018年的5621千克/公顷,增长了386%。主要作物单产接近相同农业生态区的上限,持续提升粮食单产的难度增大,单一技术改进已不足以使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亟待第二次绿色革命。
第六,粮农户均规模小,提高种粮效益难度大。
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户均经营规模7.8亩。2018年流转的承包地面积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7%,规模化经营度低,规模效益低。
第七,年轻农民不愿种粮,缺乏种粮热情。
由于农业劳动力劳动强度大、工资低,缺少城市“五险一金”的保障,加之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与娱乐等生活设施严重滞后,年轻人纷纷涌向城镇就业,50岁以下农民很少愿意种粮,怎样激发种粮热情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八,农民不愿意储粮,国家储粮压力大。
国务院新闻办于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标准粮食仓房仓容量为6.7亿吨,从1996年起,22年增长了7倍;农民基本不储备粮食,粮食储备任务基本由政府来承担。按储备6.7亿吨粮食计算,储备资金至少需要13400亿元。可见,粮食储备需要大量资金,并且在危机时刻,存在百姓“抢粮”与民间哄抬粮价的风险。
第九,肥胖人口高达2.5亿,粮食浪费问题突出。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由1978年的9.9%上升为2018年的36.7%,40年增长了2.7倍;全国因营养过剩导致的超重与肥胖人群达2.5亿。肥胖不仅会造成食物的浪费,而且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