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现在全球的粮食问题有多严重吗?
此刻,全球有8亿人在挨饿!
在周六,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却突然禁止小麦出口,且禁令立即生效。
同时,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
这不是危言耸听,本来乌克兰和俄罗斯就都是卖粮大户,每年的粮食出口量占全球的30%以上。可是俄乌冲突以来,他们不仅大部分粮食卖不出去,还有大面积的农田无法播种。
再加上,阿根廷、土耳其、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为了自保,开始限制粮食出口,以及印度遭遇百年高温的极端天气影响导致粮食减产。
因此,粮食价格暴涨,小麦价格年内上涨超45%,玉米价格涨超36%,大豆价格涨超26%。
游艇、豪车只能冲破一部分人的尊严、道德和人性的底线,而粮食却可以轻易冲破绝大部分人的底线。
有人说,中国的主粮自主可控,不会爆发粮食危机。
那如果全球粮食危机爆发,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呢?
先从主粮说起。
主粮
中国的主粮自给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稻谷完全自给,小麦自给率是95.4%。
而且我们的小麦库存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能够保障国人一年左右的需求。
但如果国际粮价暴涨,我们的主粮价格还是会受影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006-2008年那波粮食危机,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当时,国际粮价被炒作的理由是全球粮食紧张。
按照当时的数据,那时候全球也就千把万人的粮食缺口,跟现在的情况相似。
粮食不够,那就涨价,谁花的钱多就卖给谁。
比如地球上有100个人,以前每餐是1元,现在突然某种原因只有99个人的饭了,让大家竞价,会是多少钱一餐呢?
有人说只有1%的缺口,按理只涨1%-5%就差不多了。
事实上,可以涨到无限,一直到最后有人因为买不起而饿死,才会恢复平衡。
05年12月-08年7月,国际小麦价格从300涨到1330(单位:蒲尔/美分),涨了3.4倍;国际玉米价格从185涨到758,涨了3.2倍。
仅仅千万人的粮食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0.2%,粮价就翻了三倍多。
而同期中国的粮食价格呢?
当然也涨了,小麦从1400左右涨到2000左右,涨了0.7倍;玉米从1200左右涨到1800左右,涨了0.7倍。
国际粮价涨三倍,国内粮价涨了7成,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因为中国有粮食储备,在国外投机资本炒国内粮价的时候,中国开始抛储。
抛储的粮食来自国家粮库。
抛储开始,国外资本拼命抬价,全部吃进,造成供不应求的形势;再抛储,国外资本再抬价,再全部吃进;最后国外资本发现,抛储源源不尽,到最后没人敢买接了。
当时中国还放出风声,说中国的储备粮有1亿吨,够全国用一年。
没人知道中国的粮食储备到底有多少,不过所有人都相信,中国的储备足以撑死炒作的投机资本,于是国外资本崩溃,国内的粮价控制住了。
这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不难看出,如果国际粮价暴涨,那我们的主粮价格也会涨。
其次,因为我们手里仍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主粮价格不会因全球粮食危机而失控,就算涨,也能控制在老百姓能承受的范围内。
大豆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中国进口大豆9651.8万吨,占总进口的58%。
其余进口较大的谷物包括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等,但数量都无法与大豆相提并论。
中国传统的大豆产区在东北,尤其是黑龙江。
1994年以前,中国大豆基本自足,还少量出口。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肉类的需求大幅增加,短短几十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从不到10公斤/年,上升到60公斤/年。
因此,大豆的需求成倍增长,中国成为纯进口大豆国家,到现在中国超8成的大豆需要靠进口。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不加大大豆种植?
因为以中国的人口和耕地面积,中国不可能让主粮和大豆同时自给自足。
就拿东北大豆种植区来说,一亩地主粮的产量是大豆的三倍。
如果要实现大豆自足,每年就会有1亿多吨粮食的缺口,这是很恐怖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策略是,主粮一定要自给自足,大豆可以靠进口。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中国8成以上的大豆需要靠进口,如果国际大豆价格暴涨,我们岂不是很被动?
的确如此,2001~2004年,因为炒作中国需求,美国大豆从415炒到1064(单位: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国大豆也跟涨。
同样,从2006年开始,美国大豆从500多一直涨到2008年7月的1654,对中国的影响就是:豆油从5000/吨,最高涨到15000/吨,豆粕从2000元/吨涨到4000多/吨。
导致国内的食用油和猪肉价格,在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
可以说如果国际大豆价格失控,国内大豆价格也会失控。
不过有了前两次的经验,中国已有应对之法,那就是靠巨量的储备来稳定市场价格。
价格低的时候多收购,价格高的时候抛储。
08年之后,中国大豆的进口量越来越大,但国内大豆的价格基本比较稳定,靠的就是这个策略。
但是,如果这次全球粮食危机继续加剧,那么大豆价格的波动可能会比主粮大很多,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钾肥
除了粮食,这次俄乌冲突,还有一个看点是,因为战事,俄乌两国相继禁止所有类型的化肥出口。
要知道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钾肥生产国,之前白俄罗斯的钾肥也禁止出口,这三国的禁止,一下子让全球少了近40%钾肥供应。
我国化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能够自主生产的,比如单质化肥类似氮肥、磷肥国内都能够自主生产,这类化肥不用担心化肥供应不足的问题。
但是目前中国对钾肥进口依赖度达到50%左右。
比如2021年我国钾肥进口达到784.6万吨,扣除53.6万吨的出口之后,净进口额达到731万吨。
如今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钾肥出口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钾肥的价格也是层层上涨。
现在,今年钾肥较去年上涨了80%左右;二铵较去年上涨了50%左右;连自足的尿素较去年也上涨了45%左右。
面对化肥价格暴涨的事实,国家也在采取行动,在调控,相信,未来还会有政策出台的。
目前在行动的主要有两点:
一是全国发放200亿元补贴,用于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的补贴,比如黑龙江可能是11元每亩左右。
二是国家向市场投放化肥,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每年均会同有关方面安排一定规模的化肥商业储备,并适时投放满足市场用肥需要。
今年3月起,2022年度第1批300多万吨春耕肥储备已开始向市场投放。
所以,总体也是不需要太过担心,但是需要有接受涨价的心理准备。
种子
在种业这一块,我们是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因为中国农业的种子对外依存度也很高,而且很多跨国企业还运用“基因利用限制技术”优势,为中国上了两种“生物锁”。
第一种“生物锁”:不育技术
中国农民可以买种源,但只能结果,无法利用果实留下种子再次播种。
第二种“生物锁”:控制技术
第一代种子很好,第二代种子功能急速下降。
种业的对外依存度如同芯片一样,经常会被卡脖子。这也是我们为何要强调粮食和种业安全,不过这场种子持久战,我们正在逐渐突破。
从投资角度看,以上种种影响,是实打实的,这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业行业的投资价值。
农业具有刚需求属性,最大的痛点是增长幅度十分有限,毕竟事关民生,这也好理解,所以投资预期很小。
但如果全球粮食价格持续失控,我们的大豆、钾肥、种子、猪肉,甚至主粮也会跟着提价,最后促使农林牧渔行业全面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