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朱信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
在所有支撑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中,食物是最为基础的一种,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食物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
大食物观是彰显人民性的食物观
食物作为一种经由特定劳动过程生产形成的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物质基础。大食物观首先强调的是食物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和健康饮食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清楚地指明,树立大食物观的中心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食物需求、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大食物观是彰显发展性的食物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强调社会变迁的不同阶段需要集中回应不同的主要矛盾,进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发展。大食物观恰恰是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观念去思考和认识食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人民群众对于食物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农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发现,针对食物的需求存在一种称为“班尼特定律”的典型经验事实:一个国家的居民对于食物的需求,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存在结构性变动的趋势——粮食(主要是提供碳水化合物)消费占比下降而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油脂等农产品(主要是提供维生素、纤维、蛋白质和脂肪)消费占比上升。这意味着,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于高价值、高营养含量的农食产品需求上升,而对于仅提供热量的农食产品需求下降。大食物观明确指出需要“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需要了解“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正是以一种发展的视角看待人民群众的食物需求,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物领域的直接体现。
大食物观是对人民群众食物需求的发展性认识,也是对农业的发展性认识。农业是提供食物的主要生产部门。这意味着大食物观也是大农业观。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看,在农业生产力发展不够充分的阶段,食物生产主要就是粮食生产,农业生产的组织和技术也主要围绕粮食生产展开。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农业部门也将在更加综合、立体和多元的产业架构上,形成与大食物观相匹配的大农业格局。这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食物观与大农业观所具备的发展性特征,也成为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动力。
大食物观是彰显开放性的食物观
大食物观不仅是基于中国国情与实践提出的解决中国食物安全问题的系统框架,也是中国智慧在食物安全领域的生动体现。
大食物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食物观,也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以大食物观为指导理念,深入挖掘和阐述大食物观所蕴含的学理内涵与学理逻辑,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事业带来全新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