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食物自给率的变化看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的要点产业经济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先后经历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供给侧的结构变化,国家粮食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食物安全问题显得愈来愈重要。确保国家食物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我们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根基是否牢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一、我国食物自给率的变化及其原因

去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20周年。20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00—202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从268.5亿美元增长到2468.3亿美元,年均增长11.7%,在全球的排名从第12位上升到第2位。同期,我国农产品进口额从112.3亿美元增长到1708.0亿美元,年均增长14.6%;出口额从156.2亿美元增长到760.3亿美元,年均增长8.2%。值得注意的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净出口国转而成为净进口国,特别是2009年以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到2020年,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到947.7亿美元,“大进小出”已成常态。

分品种来看,谷物的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进口量增加较多的分别是油料、大豆、糖类、肉类和奶类。20年间,油料的自给率从81.0%下降到25.1%,大豆的自给率从60.2%下降到17.0%,糖类的自给率从92.8%下降到75.7%,肉类和奶类的自给率分别从99.2%和98.3%下降到93.4%和91.6%。这说明,中国的谷物可以做到基本自给,缺的主要是蛋白类食物,这类食物的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扩大。

食物自给率是表明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指标,我们用两种方法计算了我国食物自给率的变化情况。

方法一:将进口农产品按国内单产水平及肉料比等折算为种植面积,再扣除出口农产品占用播面,看净进口虚拟播面占国内农作物总播面的比重,加总的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2010年、2019年三个年份,净进口农产品虚拟播面分别为1.09亿亩、5.91亿亩和8.50亿亩,占当年国内农作物总播面的比重分别为4.65%、24.84%和34.15%,由此可知,三个年份我国播面自给率分别为95.35%、75.16%和65.85%。

方法二:将不同农产品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按统一标准折算,从而得出热量自给率。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热量自给率从2000年的96.7%下降至2019年的76.9%,年均下降1个多百分点。可以看出,用这一方法测算的我国热量自给率到目前为止的绝对水平,高于用前一种方法测算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作物,特别是大豆单产较低,高估了进口虚拟播种面积,导致播面自给率较低。热量自给率因剔除了单产差异的影响而更具有国际可比性。

综上,说明20年间我国的食物自给率已从1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6%左右,年均下降1个多百分点。

我们又将中国热量自给率的变化同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做了比较,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近20年,日本的热量自给率从40%下降到37%左右,韩国从50%以上下降到43%左右,台湾地区一直波动在35%上下,我国热量自给率的绝对水平要明显高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但下降速度明显要快得多。

那么,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国的食物自给率会怎样呢?我们利用黄季焜对2035年我国14种食用农产品的预测及日本农村水产省食物供需平衡表,推算了我国到2035年的热量自给率,结果显示,届时我国总的热量自给率有可能从目前的76%左右进一步下降到65%左右。这一水平,大致相当于日本60年代末期、台湾70年代初期和韩国80年代末期的水平。

分品种看,到2035年,我国小麦、稻谷的自给率可保持在96%和97%以上;玉米的缺口持续扩大,从目前的1130万吨扩大到3500万吨,自给率从95.6%下降到90%左右;大豆的缺口持续扩大,进口量继续增加,自给率仍维持在17%左右;猪肉的自给率在玉米进口量增加的情况下有望从目前的92.8%小幅回升,但牛羊肉和奶制品的供求缺口进一步扩大,自给率分别从目前的76%和67%下降到73%和58%。说明未来我们缺的仍然是蛋白特别是高质量蛋白食物。

日本经济学家大塚启二郎认为,土地资源稀缺国家的农业会先后碰到三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粮食不安全、部门收入不平等、高收入阶段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带来的食物自给率下降,他将这三个问题分别称之为“粮食问题”“收入问题”和“食物自给率问题”。我们认为,大塚启二郎的这一论述,有助于我们把握人多地少国家农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十分契合中国的情况。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解决了粮食绝对短缺问题,新世纪以来初步解决了工业反哺农业问题,现在横亘在我们面前且还没有破解的,就是因竞争力下降而带来的食物自给率下降问题,这是新阶段中国农业面临的真正挑战。

我国食物自给率持续下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相对于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国,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总体呈下降趋势。我们用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来比较一下各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TSC取值范围为-1到1,-1表示该国对该产品只进口不出口,1表示该国对该产品只出口不进口。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大多数农产品已不具备比较优势,其中,除蔬菜、鸡肉尚具比较优势外,羊肉、食糖、猪肉、小麦呈比较劣势,大豆、牛肉、玉米、棉花、乳制品则呈明显比较劣势。从入世20年来的情况看,我国农业竞争力下降问题尤以2004—2014年最为突出,这一阶段,我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成本的上升速度加快,亩成本和50公斤成本已超过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二、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的两个要点

立足国内保持合理食物自给率,涉及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等各个方面;着眼国际打造海外供应链,涉及到“走出去”面临的诸多风险挑战,都需要我们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去做好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的各项工作。这里,着重就这两大方面中的两项重点工作讲一下我的看法,一是打好种业翻身仗问题,二是打造海外供应链问题。

(一)打好种业翻身仗

在水土资源既定的前提下,实现国内食物保障可靠的基本要求,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在良种突破。多年来,我国良种研发推广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对种业的现状仍然不能估计过高。例如,2019年,我国玉米、大豆的单产水平只有美国的54.6%和57.4%,油菜籽的单产水平只有加拿大的73.6%,且近20年来单产的年均提升速度都明显落后于美国和加拿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拉大了;又例如,我国作物、畜牧水产良种“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怪圈始终没有打破,说明我国良种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还不够。

(二)打造海外供应链

自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农业“走出去”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据商务部门统计,2011—2020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29家,分布在118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207.5亿美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统计仅限于种养业和初始投资,若按全产业链和全口径计算,实际投资存量要远远大于现有统计。

农业“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今年以来我们走访了20多家农业“走出去”企业。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理性程度在提高,与国内供给结构的互补性在增强,在某些领域通过购并实现了“弯道超车”,成效是显著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普遍存在“单打独斗”现象,缺乏信息、资源整合机制。一方面,“走出去”企业平均规模小,各自为战,投资生产、加工单一环节的多,投资全产业链的少,应对风险能力弱,获得海外信息手段匮乏,另一方面,政府层面的战略引导做得还不够。二是政策支持有待加强。境外投资风险大,融资门槛高,国内金融、保险机构对“走出去”企业支持较少,境内外资金流动渠道不畅,应对汇率风险的保险品种少。三是缺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四是“走出去”企业本土化经营做得不够,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形象,也不利于海外项目行稳致远。五是权益产品回运受阻,境内外企业尚不能一视同仁。前者主要是指实行配额内产品,后者主要是指海外购并企业。

针对农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优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政策支持和指导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把农业“走出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讲有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明确“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和切入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供给短缺的主要是肉奶等高质量蛋白食物及玉米大豆等基质产品,这应成为打造海外供应链的重点领域,以提高我国对这类食物供给的掌握能力,为此要统筹安排“走出去”的战略布局,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走出去”的切入点看,直接购地租地种粮,政治、社会敏感性太强,失败的案例多,成功的案例少,并非明智之举。实际上,掌握海外权益产品,并不一定要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从贸易环节入手掌握供应链是ABCD等老牌国际粮商的通行做法,这种做法既可规避海外风险,又可向上下游延伸,同样可以达到掌控权益产品的目的。因此,“走出去”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做到精准卡位。

第二,优化“走出去”方式和投资方式。从贸易端入手掌控供应链通常只有大企业才能做到,实际上,中粮、中化、光明、鹏欣、广东农垦、新希望等大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走出去”,不仅在农业“走出去”的雁阵模式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而且已经成长为中国的农业跨国公司,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主要担当。事实说明,大型涉农企业愈是往国际产业链高端走,对其他中小企业的带动能力就愈强。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持大型农业跨国公司发展,就是支持农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又要重视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作用,这些企业“走出去”应尽量采取“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的方式,积极参与大企业海外供应链上下游的分工合作。

第三,加强农业“走出去”政策支持。设立农业“走出去”专项引导资金,对符合国家外交大局和海外农业战略布局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长期低息信贷产品,探索仓单质押、权益产品质押等新的担保方式,鼓励有条件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和债券,拓宽海外投融资渠道。鼓励推出适合海外农业投资的保险品种,对冲汇率风险。原则上支持“走出去”农业企业“产业外扩、产品回国”,为符合条件的海外权益产品提供专项配额。对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企业,原则上给予国民待遇。研究中资企业海外重点项目比照享受国内支农惠农政策的可行性。强化国际人才培养,动员国内高校和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大所需人才培养力度,放宽国际化人才任用条件,海外项目要更多地使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

第五,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搜集和政策指导。依托现有农业“走出去”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充实力量,整合资源,拓展功能,一方面,搜集整理重点国别情报,编制发布海外农业投资指南,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帮助企业规避化解风险;另一方面,全面掌握农业“走出去”整体情况,跟踪“走出去”企业运营情况,开展面向“走出去”企业的对接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THE END
1.国际商报韩国政府日前发布《第一次供应链稳定化基本计划(2025—2027)》称,为避免美国新任政府上台对供应链稳定造成冲击,将在今后3年内投入55万亿韩元,实现到2030年将关键物资的海外依存度降低至50%以下的目标。其中,向核心技术研发领域投入25万亿韩元,将供应链稳定化基金扩大至30万亿韩元。此外,还将通过供应链基金、进出口银https://epa.comnews.cn/padphone/content/202412/30/content_20026.html
2.朝鲜半岛的粮食本来可以自给自足的,大国角逐使当地无饭可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韩国将外资持有韩国金融企业的股份从26%上限,提高到50%,要求韩国进行金·融·反·腐。签字就是卖国,不签字韩国就破产,如同阿根廷。韩国在最后阶段,无奈签字了,金·融·反·腐后,韩国很快就成了发达国家。截止2020年,韩国人均很低0.56亩,粮食自给率只有19.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218377388675151&wfr=spider&for=pc
3.李明博总统:应把粮食自给率提高到50%解决途径是发展海外农业。李总统表示:“农产品既是短期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下一代着想的长期重要战略”,“希望我们的政府将开发海外粮食资源作为战略性和综合性问题来进行探讨”。 韩国国内的粮食自给率中只有大米的自给率为104.6%,有所富余。大麦的自给率仅为26.6%,而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自给率更是非常之低,分https://chinese.joins.com/news/articleView.html?idxno=31349
4.韩国大米库存达历史最低水平,自给率降至93%界面新闻·快讯韩国国际广播电台10月21日报道,韩国大米自给率继续呈现下降态势,政府储备的国产大米库存也减少至历史最低水平。 据报道,韩国会农林畜产食品海洋水产委员会共同民主党议员徐锡参20日从农林畜产食品部接到的“近5年(2015至2020年)大米粮食自给情况”报告显示,韩国大米自给率从2015年的101%下降到2020年的92.8%。国内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727498.html
5.日本韩国是怎么看待粮食自给率很低的情况的?第1页日本、韩国是怎么看待粮食自给率很低的情况的? 的其他答案 点击这里 1 相关话题为什么在旧日本海军里,参谋有绶带,而指挥官却没有? 为什么日本不将冲绳群岛发展为类似香港那样的转口贸易港? 为什么日本武士刀的制作那么复杂,大概的价格是多少呢? 中国有什么刀可以与之媲美么? https://tinynews.org/new/31347718/1
6.回复@恂恂如也:大量进口的,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很低的,韩国也一样,所以回复@恂恂如也: 大量进口的,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很低的,韩国也一样,所以山东很多人的话背着大米,辣椒面坐飞机运去韩国还是挣钱的//@恂恂如也:回复@快兔充电:先看看日本大米是进口的吗?就在这胡扯 我说中了吧,日本会尽快加息的, 因为的话日本国内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汇率太低,进口不足 https://xueqiu.com/9646357272/302385860
7.“粮食水客”见过吗?国际大米价格刚刚刷新15年新高进一步来看,韩国粮食通胀之所以高企,与自给率低、贸易保护过度有关。 受地理劣势制约,韩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亩,粮食自给率过低。2000年韩国粮食自给率尚为30.9%,但2020年已降至19.3%。 今年韩国大米产量减少,根据媒体报道今年韩国的大米产量预计将368.4万吨,同比减少2.1%。今年剩余的大米存量约为7.7万吨,比过去10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04751
8.浙江粮食自给率很低讲白搭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也才70%,浙江更低。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而是看产业。比如韩国,平原基本都拿来种田https://taizhou.19lou.com/forum-827-thread-52321664590580304-1-1.html
9.小麦和玉米自给率均不足1%进口谷物涨价韩国餐饮店囤积面粉在粮食自给率较低的韩国,最近由于小麦等进口谷物的价格上涨,餐饮业出现了商家争相囤积面粉的现象。 财经频道特约记者 王采衍:我现在位于首尔市的一个美食商圈,附近聚集着刀削面、面片汤等餐馆。一些店主告诉我,他们每天会用掉四五十斤的面粉。最近,面粉的价格比年初的时候狂涨了四成,由于担心还会一涨再涨,店主们http://ysxw.cctv.cn/article.html?item_id=13190109280627421402
10.英语翻译揭秘韩国最不愿意公开的事实粮食自给率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最低 ? OECD 粮食自给率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最低 ? ? 47.2% 农林畜产食品部公开的粮食自给率为47.2% 社会福祉支出在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最低 http://m.hujiang.com/en_fanyi/p702453/
11.世界各国粮食自给率法国:32韩国:25.3%,稻米自足,其他需进口; 日本:22.4%,稻米自足,其他需进口; 德国:122%,以小麦为主,可出口; 荷兰:24%,以小麦为主,口粮需进口; 中国自给率为95%,粮食储备很多,不用担心粮荒! 关注?【泽弟】留言讨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504/12/6340089_910130706.shtml
12.韩国粮食自给率跌破50%农副产品市场全面失守据韩联网2月5日报道,韩国粮农部门称,该国去年非饲用粮食的自给率仅为48.4%,6年下滑7个百分点。饲用粮食则97%以上依赖进口。 低自给率是韩国国内农畜产品、食用油等加工食品的价格随着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也成为逐利商家涨价的好借口。据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推算,去年牛肉自给率37.7%,13年来首次跌破40%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K0fmX
13.占少华:中国全球粮食战略的起因形成及其后果因为我们进口的作物都是土地密集型,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这样测下来,自给率已经下降到76%左右。所以,以土地面积为基础测算的中国粮食自给率可能会比这个图显示的更低一点。这个图实际上说的是,中国现在粮食进口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不可能仅仅依靠国内生产来满足粮食的需求,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23/01/468705.html
14.美国5000万人粮荒,韩国大米产量50年最低:粮食危机要来了?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70千克,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吃饱没问题,即使国际粮食供应链出现断裂,中国也不会出现吃不饱的问题,但距离“吃好”还有一段距离。 怎么理解呢? 这里,就要引入另外一个衡量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粮食自给率。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563273587&efid=KK4x23F2Wly2VZbct58Kkw
15.全球粮食自给率最高的5个国家,加拿大第一很多人都低估了粮食供给对一个国家的很重要作用,“粮食自给率”是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率越高,它的粮食安全性也越高。 日本和韩国之所以被称为过的最辛苦的发达国家,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两国的粮食自给率非常之低,分别仅有33%和26%。日本用以制作面包等主食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19841041842243
16.粮食供求关系(精选八篇)减轻了负担, 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受挫, 加上当时的政策导向, 鼓励销区少生产粮食, 导致主销区种粮面积锐减, 粮食大幅减产, 很多农户已退出了粮食生产, 自给率降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如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粮食自给率均在50%以下, 年缺口总量均在70万吨以上, 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粮食自给率则更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ur3a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