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稻田遭受洪涝灾害的背景下,今年以来,股价表现一直平平无奇的“中国粮食第一股”金健米业,于近期受到较大波动。在7月31日收获一个涨停板后,8月7日,再次触及涨停板,并于8月8日达到近一年以来的最高值10元/股,之后一涨一跌,并于近三个交易日连续下滑,截至8月15日,其股价跌2.05%,收报8.62元/股,较今年初涨了12%。
一直以来,金健米业饱受业绩困扰,扣非净利润经常处于亏损状态。大雨过后,本就受成本困扰的金健米业,或将再次遭受考验。
差强人意的业绩
该工作人员继续表示,“大米的收购期通常是在下半年的十月份左右,只有等到那个时候才能确定对公司的具体影响。而且从体系而言,公司米主要分为南方籼米和北方粳米,此次东北五常受灾主要针对的是粳米系列,粳米在我们公司营收中占比并不高。”
对于是否会增加其收购成本,该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解释道,“此次洪涝肯定会对我们收购的原粮品种优质稻多多少少有所影响,但每年天气都会对这个有影响,具体也要等到十月份收购时才明确影响有多大。”
金健米业于1998年4月在上海交易所上市,被誉为“中国粮食第一股”。然而,自上市起,金健米业的业绩表现都称不上优秀,扣非净利润经常处于亏损状态。
与同行业公司相比,金健米业的业绩表现中等。与今年四月赶赴港交所的“网红大米”十月稻田相比,其营收较金健米业少了将近20亿,但亏损程度却远高于金健米业,2021年、202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73亿元和-5.64亿元,近两年亏损超7亿元。
根据业绩预告,2023年上半年,金健米业预实现净利润1300万元到1500万元,扣非净利润为400万元到6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但该公司也透露,其营业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在著名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看来,除了受疫情影响以及粮油行业竞争激烈之外,金健米业自身也存在品牌定位不够精准的问题。徐雄俊对本报记者表示,金健米业自身品牌缺乏核心的差异化,比如,十月稻田主要是东北大米,而金健米业的产品缺乏很大的消费认知和竞争优势。
销售费用率已不足2%
金健米业旗下业务包括粮油食品、农产品贸易、乳品和休闲食品。其中粮油食品是其支柱,2022年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49.57%。
米面粮油行业作为国民生存的基石,其毛利率水平一直不太高。像金龙鱼2022年的毛利率仅为5.68%,十月稻田相对高一些为17.2%。但是近5年来,金健米业的毛利率在本不高的基础上持续走低。2018年至2022年,其毛利率分别为11.41%、7.45%、4.63%、3.8%、2.92%。
对此,徐雄俊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这与金健米业主要销售渠道分不开。根据年报得知,该公司主要依靠线下渠道,2022年其电商收入占总营收比重仅为8.3%。徐雄俊表示,金健米业主要依靠线下商超渠道,但这几年做商超零售的大部分食品饮料、大米类、面粉类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而十月稻田销售主要走互联网,相对而言营销成本较低。
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则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金健米业一直表现都差强人意,靠经济波动、热点和政府补助才偶尔稍有起色,销售方面的投入也并没有过什么大手笔,产品研发上也未看到令人叫好的产品;而基于粮食米面这个行业,本身产品的价格就比较平稳,国家也不会让其有大幅的波动,所以如果毛利率需要开源节流,一方面是依靠新品,另一方面在管理运营方面去控制;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其毛利率似乎已经有所改观。
毛利率持续走低的背后,金健米业销售费用率也在同步减少。2022年,其销售费用为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343万元,同比减少9.56%。而在2018年至2022年,其销售费用率分别为8.98%、5.31%、2.19%、2.09%、1.98%。在业绩预告中,该公司再次表示,2023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再次同比减少。
相对而言,金健米业的销售费用率在同行业中也并不高,即便是金龙鱼,2022年销售费用率也达到了2.32%,同年期,收入比金健米业低了将近20亿元的十月稻田销售及经销开支达到了3.15亿元,占收益的6.95%。
对于金健米业销售费用的持续走低,在徐雄俊看来,本质核心是其品牌定位不够强势。徐雄俊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产品需要动销,动销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及利润高低,相对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品牌,在渠道资本层面,金健米业竞争力确实偏弱,如果未来其想要脱颖而出,首先需要做好精准定位,做出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