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和粮食——从建国初看华北地区的战略地位

华北地区包括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内蒙六省市,注意河南不属于华北,而是属于华中,以为河南属于华北地区是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

另外山东在经济上,行政上其实被常被划为华东,例如华东六省一市,山东人的身份证号都是3开头的,和江苏,上海,浙江等省一样,这和1开头的华北地区有所区别,但在地理,历史和文化上山东确实属于华北。

今天从数据看一下建国初华北地区的地位,1949年的中国和七十年多年后的中国,其实是有很多不同的。

查询了1952年全国的工业增加值分布,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为什么我喜欢用1952年的数据,因为1949年刚刚建国,很多省份的经济数据是缺失的。而1952年经过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我国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达到和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因此用这一年的数据是可以很好的反映我国的区域发展情况的。

我们先看工业方面,在1952年华北地区是东北(主要是辽宁)和江浙沪(主要是上海江苏,浙江工业那时还很差)地区之外的第三极。

华北地区其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9.61%,而工业增加值占比也高达21.49%,占全国五分之一,在全国仅低于重工业为主的东三省和轻工业为主的华东地区。

1952年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东北为24.46%,江浙沪为23.49%。

华北的工业发展起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时期,北洋军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也有所发展,另外还有部分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工业企业,作为我国抗战胜利的战利品被我国接收。

建国初期的华北,重工业仅次于东北位居全国第二,轻工业仅次于江浙沪位居全国第二,综合起来工业增加值占全国21.49%,位居全国第三位。

一、华北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全国第二,仅次于华东地区

1952年纺织工业产能上海全国第一,天津生产能力全国第二位,而有1.31万台织机的青岛生产能力在全国居第三位,这三个城市占了全国纺织工业的70%,有“上青天”之说,而天津和青岛两个全国纺织业三强城市都在华北。

尤其是轻工业发达的天津,在1952年则是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5.11%,这一年天津的发电量也占到全国的5.37%。

天津除了纺织业之外,还有其他各种轻工业,1950年天津自行车厂的“飞鸽”自行车品牌诞生,直到今天仍然是知名品牌。在1951年天津的一家私营企业从庆生电机厂成功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国产电梯,并且安装在了天安门上,天津制造的国产电梯在天安门一直运行到1989年,该厂后来不断合并成为天津电梯厂。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使用的通信设备居然是大量使用国产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国在无线电通信技术方面的领先,因此当时国内无线电厂制造步兵通信设备走的是美系路线。

当时志愿军大量装备的702步谈机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军用步谈机,由天津无线电厂(712厂)在1951年研制成功,该型步谈机(其实就是无线电通信的对讲机,从英文的Walkie-Talkie直译)由童志鹏研制,他毕业于上海交大,并在美国留学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后回国,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

该型步谈机是参考了美国摩托罗拉的设计,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中装备最多的一种手持式无线电通信设备,重量仅3kg左右,而通信距离可达15公里,702步谈机产量达到8000多部,非常受部队欢迎,电影《英雄儿女》的原型于树昌使用的就是该型产品。

某志愿军战士使用手持式步谈机

当时在712厂工作的清华毕业生李进良被派到前线修理电台,前后修理了一千多部,他回忆说,“抗美援朝期间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在通信效果上并不比美国差,属同一个量级,甚至702步谈机比美军同类电台BC-322还要好用。”

不过电影里面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好看,电影里面的王成使用的是背负式的无线电通信设备71型报话机下图,重量为16kg,由南京无线电厂(714厂)研制,该厂就是现在的熊猫电子集团。

《英雄儿女》剧照

二、以煤炭、水泥、钢铁、玻璃、机械等为中心的重工业全国第二,仅次于东北地区

其中重工业的代表性产品煤炭产量华北是全国第一,1952年华北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仅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省煤炭产量就高达2683万吨,占全国6600万吨产量的40.65%。

全国第二的大区是东北三省,1952年煤炭产量为2210.4万吨,占全国33.5%。

煤炭是我国工业最主要的能源,华北是我国煤炭最为富集的区域,因此建国初的五十年代重点进行了华北煤炭工业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

在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结束后,1957年山西省煤调出为1123万吨,占全国省际煤炭调出量的三分之一。

若看净调出量,1957年山西为1112万吨,高居全国第一位,其次为黑龙江、安徽,当年全国主要是这三个省净调出煤炭,另外江西、湖南、吉林也有少量的煤炭净调出。

而1957年全国最大的七个煤炭净调入地依次为上海(384万吨),北京(383万吨),江苏

辽宁、河北、山东、湖北(137万吨),其他均在100万吨以下。

由于我国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在二五计划(1958年~1962年)之后,河北、山东、河南、宁夏、新疆一跃由煤炭净调入省而成为净调出省,而其中河北和山东均在华北地区。

受较多的工业建设项目的拉动,加上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带来的取暖需求,东北煤炭消耗大增,1965年吉林由煤炭净调出省变为净调入省,而辽宁省更是跃居全国煤炭调入第一大省。

1965年辽宁煤炭调入量1009万吨,净调入量910万吨,调入量和净调入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后在煤炭净调入量方面辽宁省一度在三五和四五计划期间被北京超过,不过在1980年~1996年辽宁又成为全国煤炭净调入第一位,到1997年被江苏省超过,江苏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净调入省份。我们也知道江苏的重工业全国闻名,这也体现了国内工业发展不同区域的发展变化。

而不管是辽宁和吉林、北京、还是华东地区的江苏、上海,煤炭都大量来自华北地区。

华北则一直扮演着中国煤炭基地的角色,除了山西是绝对的煤炭调出主力,加上河北和山东也一度净调出煤炭之外(注意是一度),到了1980年内蒙也从长期的煤炭净输入地区成为煤炭净调出地区。

山西,陕西和内蒙三省交界的地区是中国煤炭最为富集的区域,这三个省目前也是中国最大的三个煤炭产地,2021年内蒙和山西的煤炭产量位居全国前两位,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一半。2021年全国最大的十个煤炭产量城市,山西有7个,内蒙有2个,陕西有1个。

而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全国煤炭产量最高的三个城市:内蒙鄂尔多斯(这里占了内蒙产量的60%以上),陕西榆林,山西朔州距离都很近。

尤其是2000年以后,内蒙的煤炭产量突飞猛进,从2000年的七千多万吨猛涨到了现在的10亿吨以上,鄂尔多斯也成为著名的煤都,这在相当程度上分担了山西的压力。

钢铁工业方面,1952年山西省钢产量9.22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6.83%,全国第一位为辽宁的94.1万吨;同样是1952年天津市钢产量6.98万吨,位居全国各省市第四位,占到全国的5.2%,河北1952年的钢产量6.61万吨,位居全国第五位,占比4.9%;钢铁产量方面山西,天津,河北三省市占到全国的16.9%。

华北地区的钢铁工业来自哪里呢?

其中山西省的钢产量主要来自太原钢铁厂,也就是今天的太原钢铁集团。1952年该厂炼出了中国第一炉不锈钢。该厂是山西军阀阎锡山所建,1934年8月动工,当时名为西北炼钢厂,计划于1937年10月投产,是一家联合钢铁生产企业,不过抗战全面爆发后被日本占领,解放前最高年产钢为1.6万吨、铁4.3万吨。

天津1952年的钢产量主要来自天津钢铁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钢铁集团。前身是1935年日本在天津开办的中山钢业所,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日本人经营的包括中山钢业所在内的多个钢铁厂,成立天津炼钢厂。

河北的产量主要来自唐山钢铁厂,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公司,唐钢始建于1943年,也是日本人建的,当时名叫“唐山制钢所”,到1945年3月陆续建成炼钢工场、轧钢工场、机电工场。1950年改为“唐山钢厂”。

水泥工业方面,中国第一家机器制造水泥的工厂就在河北省唐山市,启新洋灰公司,这家公司我记得作为民族工业的代表还入选了我国的历史教科书,1952年河北省生产了31.98万吨水泥,占全国总产量286万吨的11.18%。

北京市1952年也能生产水泥20.4万吨,占全国的7.13%,再加上山西等省产量,华北可占到全国水泥产量的20%以上。

玻璃工业方面,经民族实业家周学熙等人发起,1922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国与比利时合资的耀华玻璃公司,该公司当年3月在秦皇岛动工建厂,也就是耀华玻璃厂,该厂的比利时合资方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平板玻璃工艺——弗克法专利。耀华也成为当时亚洲最先采用弗克法的平板玻璃厂,比日本还要早5年,下图为民国年间的耀华玻璃厂。

秦皇岛耀华玻璃厂直到建国后也长期是中国最大的平板玻璃制造厂之一。

1947年耀华玻璃厂在上海建立了分厂,上海耀华玻璃厂逐渐得到发展,长春一汽1955年开始量产汽车后,最初汽车玻璃的供应都是来自上海耀华玻璃厂。后来在1987年上海耀华和福建方面成立了合资公司,名字叫做“福建耀华”,也就是今天曹德旺领导的福耀玻璃公司。

机械工业方面,青岛的四方机车厂在1952年制造出了新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八一号”,机车重92.07吨,构造速度80公里每小时,该厂就是现在的中车四方公司,下图即为八一号。

三、军工工业方面,华北,东北和西南是当时的全国三大军工制造基地

其中山西的太原兵工厂是我国著名的火炮工厂,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百余门礼炮,一种是缴获自日本的94式山炮,一种就是太原兵工厂在1947年仿制日本94式山炮的晋36式山炮,该炮抗美援朝期间也为前线生产了300多门。

在1954年,太原兵工厂试制成功新中国的第一门制式火炮54式76毫米野战火炮,这款火炮大量装备我军,并参加了后来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并且越军也装备了我国援助的该型火炮,并在1956年仿制成功新中国第一门中口径火炮——1956年式85毫米加农炮。

解放初我国计划重点建设的军工基地,就是以东北(沈阳)和西南(重庆)为主要基地,太原为次要基地。太原和沈阳,重庆一起,是当时全国三大军工城市之一。

山东在解放前就有胶东兵工厂和鲁南兵工厂。

华野1947年8月26日电:“华野数十万军队之炮弹、炸药及子弹供应,至少十分之七依靠胶东。”

解放后我军对山东的兵工厂进行了调整搬迁,尤其在山东境内淄博成为山东军工的最大合建之地,并在1951年7月成立中央兵工总局山东兵工总厂,使得淄博成为山东最大的军工制造基地,后来在1969年珍宝岛冲突中炸掉苏军T-62坦克履带使其沉入水中的反坦克地雷就是山东兵工总厂制造的。

山东鲁南第八兵工厂于1943年成立,是生产地雷和手榴弹之类的工厂,后来山东解放后,经过多次辗转搬迁到了江苏徐州,1957年首次开始生产工程机械,这家公司就是现在的徐工机械公司。

在五十年代重工业为主的156项大工程建设中,华北地区获得了其中39个,在全国范围看仅次于东北地区,不过这些项目都在内蒙、山西、河北、河南和北京、而天津和山东一个也没有,可能是因为不管是天津还是青岛,主要以轻工业为主的缘故,而且重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炭也主要在华北其他省份。

在工业之外,建国初华北地区还在农业生产和高级科技人才供给方面位列全国前两位。

1955年全国第一届中国科学院的172名科学技术类别的院士和1957年增选的18名院士的名单,总共190名,当时还不叫院士,叫学部委员。

这是当时中国最为顶级的大脑,这190人包括华罗庚、苏步青、马大猷、叶企孙、王淦昌、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钱三强、钱伟长、彭桓武、卢嘉锡、吴学周、林巧稚、童第周、李四光、竺可桢、赵九章、靳树梁、邵象华、侯德榜、梁思成、茅以升、王大衍、郭永怀、钱学森、汤飞凡等一流人才。

从下图可以看出,五十年代190名全国顶尖科学家中来自江浙两省的是最多的,江苏有40人,浙江有34人,合计占全国38.95%。如果把上海也算上则总共有87人,占比45.79%,江浙沪基本是全国的半壁江山。华北地区是全国第二大出院士的区域,有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出了院士(山西和内蒙无),总共32人,占比达到16.8%。

而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建国初出的自然科学院士的人数,而且全国顶尖高校最集中的地方就是江浙沪和华北地区,这190名科技类的院士毕业的院校,在华北地区的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洋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该校是多个独立学院的组合体,抗战时期西迁,胜利后未能复校)、交通大学(唐山)、北京协和医学院之类。

其中清华和北大是全国最为顶尖的两所高校,也是190名院士中就读本科和预科(出国留学之前读预科)最多的学校,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院士毕业于清华北大。

而其他的高校,像交通大学(唐山)也出了不少院士。

华北同时也是建国初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1.6391亿吨。

其中华北地区的山东省1199万吨,河北省772.19万吨,山西省384万吨,内蒙348.5万吨,北京73.3万吨,天津55.85万吨,粮食产量占全国17.28%,位居全国第一位,略高于华中三省(河南1007万吨,湖北747.6万吨,湖南1032.05万吨)的17%(当然如果把江西也算成华中,则华中四省占了全国的20.51%)。

而云贵川渝四省的粮食产量,四川1170.1万吨,云南450.7万吨,贵州344.65万吨,重庆470.97万吨,总计占全国14.86%。

黑龙江803.5万吨,辽宁544万吨,吉林613.2万吨,东北三省占全国11.96%。

2021年,华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山东省为5500.75万吨,内蒙3840.3万吨,河北3825.09万吨,山西1421.25万吨,天津249.87万吨,北京37.75万吨,合计1.4875亿吨,占全国68284.77万吨的粮食产量的21.78%,略高于华中四省的1.4575亿吨和东北三省的1.3683亿吨,位居全国粮食产量第一位。

华北也是建国初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1949年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解放后,在经济领域和投机商资本家打的战役就是围绕着“两白一黑”展开的,这个两白一黑就是棉纱,大米和煤炭。而棉花则是制造棉纱的原料。

1952年全国棉花产量130.4万吨,山东16.9万吨,河北28.14万吨,山西9.23万吨,天津0.46万吨,北京0.8万吨,内蒙没有种植,合计占全国42.58%,也占到全国第一位。

棉花是纺织工业的原料,华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地,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期,华北的棉花是其重点掠夺的资源,因为日本的纺织工业需要这个原料。

当然今天全国的棉花生产基地转移到了新疆,2021年全国棉花产量573.1万吨,其中新疆棉花产量512.9万吨,其他地区棉花产量60.2万吨,新疆一个省的产量占到了全国的89.5%,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对我国的新疆棉花进行了制裁,这背后的经济意义不言而喻。

所以棉花和纺织服装工业的关系是很大的。

在2022年的今天,华北地区不仅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再次注意不包括河南,河南在地理大区上属于华中而不是华北),而且在蔬菜和水果种植方面也位居全国重要地位,以华北的山东省为例,2021年粮食产量:黑龙江第一,河南第二,山东第三,这也是全国仅有的三个粮食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省份。

2021年蔬菜产量:山东第一,河南第二,江苏第三,山东和河南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蔬菜产量超过7000万吨的省份。2021年水果产量:广西第一,山东第二,河南第三。也就是说,粮食,蔬菜,水果产量,山东都是全国前三位。

而值得一提的是,华北今天在工业方面仍然是全国主要地区之一,2021年各省工业增加值排名,广东第一,江苏第二,山东就是全国第三位,超过了浙江省。

不过我国工业集中度比较高,广东和江苏两个省的工业增加值在全国领先很多,2021年广东大约4.5万亿,江苏大约4.46万亿,而山东虽然全国第三,但工业增加值为2.72万亿人民币,跟广东和江苏差的还是比较多,另外虽然超过了浙江省,但是人均上面比浙江还是有较大差距。

总体来说,今天的华北相比建国初的地位有所衰落,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业结构的转型问题,仍然以煤炭,钢铁等重工业为主,2021年的煤炭产量,内蒙和山西位居全国前两位。

2022年1~6月的粗钢产量,河北全国第一,山东全国第四,山西全国第五。下图是2022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有23家河北企业,我把前14名截图发出来,可以体会一下,除了一家长城汽车,一家天然气公司和一家开滦煤矿之外,其他11家都是钢铁冶金企业。

而山西省则有8家企业入选了中国企业500强,分别是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潞安化工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山西建设投资集团、山西鹏飞集团、山西建邦集团、山西晋南钢铁集团。这里面两家钢铁企业,一家建筑企业,其他五家是煤炭企业。

202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内蒙只有3家制造业企业入选,分别是包头钢铁(集团)、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资控股。

相比河北,山西和内蒙,山东的产业结构要好不少,下图是2022年中国企业500强里面的山东企业。

第一名是山东能源集团,旗下有大量煤矿和电力,第二名的魏桥创业是做纺织服装和铝加工的,第三名是海尔集团做家电的,第四名是潍柴控股做发动机,变速器和重卡的,第五名山东钢铁,第六名山东高速,第七名海信集团,第八名中国重汽,第九名万华化学,第十名东明石化。

可以看出山东省在汽车、家电、石化、纺织等方面都较华北其他几个省份出色。

但总体来讲,山东在产业结构方面,在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医疗器械和制药、航空航天等方面还是较为逊色。

传统产业在今天创造财富的能力明显的不如新产业,一些代表性的新兴工业产品,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产量、半导体产品产量等,华北地区不仅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甚至也被内地的四川、重庆、河南、湖北等地区超过。

我自己对此也有两个看法,供参考:

其一是一个地区超过另外一个地区,其实往往并不是简单的靠量的增长,今天华北在工业方面显得有些滞后,并不是二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煤炭,钢铁等产业被别的地区超过了。实际上华北不仅今天保持了煤炭工业第一大区域的位置,甚至在钢铁工业在全国的占比还比建国初有了大幅的进步,不仅是超过了东北地区的钢产量,而且也始终超过了江浙沪所在的华东地区。

一个地区超过另一个地区,主要是来自于新兴的产业发展,新产业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大大的超过了原有的传统产业。

这对我们个人也是很有启示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中学生,就叫他小张吧,小张的父辈是某个纺织公司或者钢铁公司的中层干部,那小张长大成人之后要想在收入方面超过他的父辈,那显然不是说继续进入钢铁公司,纺织公司然后一路升职加薪,在职位上超过他的父亲,最终实现薪资收入水平的超越。

小张而是应该去学习计算机、微电子、自动化等专业,毕业后进入互联网企业,华米OV所在的消费电子品牌行业,以及目前炙手可热的半导体行业,这样小张作为应届硕士刚毕业就能够拿到二三十万甚至更多,而在毕业几年后,即使他只是这些行业公司的基层工程师,年收入也超过他在纺织和钢铁公司工作的父辈。

国家与国家同样也是类似的,最终的竞争就是在新兴的高科技行业,这也是美国始终选择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制裁中国的原因。

第二点是各个区域产业的发展有其时代机遇。

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最终脱颖而出的一定只会是其中的一部分区域,例如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其实就跟距离港台外资很近有很大关系,如果完全的遵从自由竞争和发展,那各区域的发展最终一定会走向分化,这是不利于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的。意味着落后地区的人们会涌向先进地区寻求更高的收入和发展水平,导致发达地区竞争更加激烈,而大量的人们也不得不远离家乡和亲人生活。

因此今天我们是要借助新产业发展的机遇,鼓励产业从先进区域向全国扩散,像是华北地区,光是河北+山西就有超过1亿人口,因此鼓励先进产业在国内转移和扩散,应该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做下去的国家政策。

THE END
1.历史最高!黑龙江又突破了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黑龙江获得历史最高产量1600.34亿斤,喜获“二十一连丰”,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在2亿2千万亩以上,粮食平均亩产超过723斤,比上年提高了19斤。今年,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k2MDkyNQ==&mid=2247622302&idx=2&sn=81b31c2e2ceb83a1e183bc989589cda1&chksm=ed0e25eb4aaf64d3d7e1b327ffb22b80a0be161c27aeabd9fe5566142a862b9185dba364f24f&scene=27
2.气候与耕地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中国东北地区为研究区,通过输入气候、土壤、地形和耕地数据,利用GAEZ模型模拟了东北地区1990-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的生产潜力,并与作物实际产量对比得到产量差距。接下来,采用“控制变量法”进一步单独且深入研究了1990-2015年气候和耕地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最后,通过模拟东北https://wap.cnki.net/lunwen-1020754494.html
3.我国农业人口平均粮食产量居首位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青藏地区C我国农业人口平均粮食产量居首位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青藏地区 C.华南地区D.西北地区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A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居全国首位,土壤肥沃,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暑假Happy假日系列答案 打好基础考前三轮复习卷系列答案 湘岳假期暑假作业系列答案 http://www.1010jiajiao.com/gzdl/shiti_id_fbd72a717a23b94a7ea611705c7a3174
4.22年来,全国一半的粮食增产来自东北地区此次专题发布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显示,2000-2021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增长了近2倍,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由12.74%上升到25.36%,粮食增加量占全国粮食产量增量的50.71%,全国一半的粮食增产来自东北地区。 同时,东北地区粮食对外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按照人均400公斤粮食需求量计算,2020年东北https://m.gmw.cn/2022-09/30/content_1303160112.htm
5.中国哪个地方粮食产量丰富?此外,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以及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也是粮食产量丰富的地区。云贵高原的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作物产量显著;四川盆地的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也十分丰富;福建、广东的水稻种植面积广阔,产量稳定。综上所述,中国粮食产量丰富的地方众多,从东北的“北大仓”到江南的粮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95964546655832565.html
6.我国农业人口平均粮食产量居首位的地区是()我国粮食产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2.8亿吨左右上升到80年代的4.5亿吨左右,中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一事实反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B. 市场需求量 C. 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D. 农业技术改革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参考解析: 东北地区 AI解析 重新生成最新https://www.shuashuati.com/ti/f221e0dfe0324da9b02d1deb1454dd36.html?fm=bdbds8792bb39b72e8418567ff9eeffe0f72c
7.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本文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全国及各地区温度、降水量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情况,并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总结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在实证分析中,以水稻为例,通过在C-D生产函数中加入气候因子,构建了经济-气候新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各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和地区差异,并计算分析了全国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07-1013282922.htm
8.观点小结整体上看,东北地区新作玉米总体产量增长,东北产区新季玉米整体上看,东北地区新作玉米总体产量增长,东北产区新季玉米产量预估 1.3亿吨,增产900 万吨。整个东三省来看,黑龙江玉米销售进度85%,吉林玉米销售进度60%,辽宁玉米销售进度85%,整体东三省玉米售粮进度77%左右,余粮剩余3成左右。 从去年10月到今年2月这五个月时间里,运往南方销区的东北玉米共3250万吨左右,由饲料、深https://xueqiu.com/1019386661/281231662
9.黑龙江十大产粮大县黑龙江粮食产量最高的县是哪个两地区产量超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境内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耕地资源丰富,常年覆盖丰厚黑土地,是黑龙江农业大县,被誉为全国人均产粮第一县,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饶河县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大豆和玉米,尤其饶河大米享誉省内外。据饶河县统计局数据,2021年饶河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5.35万亩,粮食产量194万吨,位居全省第https://www.maigoo.com/top/436656.html
10.科普:油耗高冷启动困难,东北地区大量普及乙醇汽油,靠谱吗?平衡粮食价格 从国家层面来说,受到国外粮价的冲击,我国有大量的粮食需要,找到出路,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来说,玉米能够销售出去可以稳定一部分粮食价格。因此,推广乙醇汽油的首要原因,是为了解决粮食产量过剩,以及发展生物燃料产业。 3、环保要求 实际上,对于乙醇汽油来说,掺入量只有10%,并不会对环保有太大的贡献,上面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955134554523056484.html
11.余淼杰杨伯烨理解东北的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与对策这与东北地区的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战略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近年来,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的 1/5 以上(见下页图 6),商品粮产量约占全国的 1/4,粮食调出量约占全国的 1/3 。2023 年更是实现粮食“二十连丰”,粮食产量达到 14538.1 万吨 。2022 年,https://ceri.lnu.edu.cn/info/1009/1942.htm
12.巩固黑土地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40年间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8.30%和?98.92%。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从?1980?年的7.32×106ha?发展到?2019?年的?14.34×106ha,粮食产量由?1.46×107t?上升到?7.50×107t,分别增长了?95.92%?和413.10%,是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提升最多的省份。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由?1980?年http://cc.jlnongji.cn/qgdt/2021-11-25/224540.html
13.谁在为国种地?黑龙江连续11年居首,这七省份产粮占全国一半“东北熟,天下足”。在玉米的加持下,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在2021年增产的267亿斤粮食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合计增产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0.3%。 “东北熟,天下足”,在粮食总产量“十八连丰”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12月6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其中,东北三省及内蒙https://www.yicai.com/news/10125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