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泥潭——美国70年代“大滞胀”解析(一)博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后疫情时代下美国通胀“高烧不退”,经济下行,难免让我们回想起1965-1982年“大滞胀”的那段历史。

所谓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一直以来,我们过于强调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和大滞胀的捆绑关系,但是如果拨开表象看本质的话就会发现,滞胀的种子早在60年代就已经深埋于土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大滞胀”是否会再次上演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段历史当中,去窥探未来吧。

本篇我们溯本归源,从1)意识形态、2)过度刺激、3)物价管制、4)供给冲击以及5)预期坍塌五个方面,来看美国是如何一点点步入泥潭的。

思想使然——彼时的意识形态

二战之后,百废待兴,内外需求叠加带领美国进入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黄金期。一方面,得益于欧洲+日本的重建需求以及全球人才技术的流入;同时,美国重建自由贸易,积极发展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复员军人成家立业带来人口红利和婴儿潮也为经济注入了活力。

彼时,经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阴霾后,政府对经济衰退心有余悸,但对通胀潜在压力缺乏辨识,因此凯恩斯主义(主张扩张性经济政策,即通过赤字财政刺激经济,通过提高需求来维持繁荣)大兴其道,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胀存在交替关系,美联储倾向于用通胀换取就业)则成为政策秘方。

当时凯恩斯主义者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CEA)、财政部和美联储等重要经济部门都有任职。他们认为在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收紧货币只会加剧失业,不会降低通胀。

这一意识形态,一方面助长了民粹主义,也为确实为美国经济黄金60年代创造了条件。但是当1965年越南战争爆发,财政赤字+通胀冒头的经济过热症状出现后,凯恩斯主义便成为了火上浇油的右倾思想。

但是60年代虽有通胀倾向但并没有出现大滞胀,这与美联储主席威廉马丁(1951-1970)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马丁是美联储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主席,被认为是美联储现代性的奠基者,其名言为:“美联储的工作是在聚会开始时拿走酒杯”。他坚持维护美联储的独立性,不参与两党的政治博弈,也顶着弗里德曼等一众学者的舆论压力,以稳定物价为优先目标,必要时坚定的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美国通胀几乎都稳稳的控制在3%以内。

但是在马丁最后几年任期内,也就是1965-1970年,他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随着越战开支以及维持高福利导致的财政亏空,政府增税不得不提上日程,同时当时的观念是增税必须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前提,这就导致马丁的加息请求经常遭到政府、国会以及各行各业人士的强烈反对,甚至在美联储内部也缺乏支持者。例如1966年8月的加息就遭到了房地产行业的集体抗议。直到1970政府换届后,这位任期长达19年的“通胀守门员”被尼克松“请”离了美联储。时任财政部助理副部长的保罗沃尔克后来回忆道:“当时没有及时采取紧缩的政策,是之后困扰我们多年大通胀的开始。”

马丁走后,与其理念截然不同的伯恩斯(1970-1978)继任。伯恩斯虽然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但却始终认为通胀并非货币现象,美联储的职责所在是实现充分就业而非维持物价稳定,并希望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就业,进而换取工资-物价的稳定。

在伯恩斯的带领下,1970-1973年,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M2增速保持在12%左右;在向尼克松进行“价格管制”政策谏言的同时,伯恩斯还推行了“利率管制”,即美联储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但却阻止银行提高贷款利率。这就使得企业纷纷涌向银行寻求低息贷款,信贷增速大幅提升。但是1973年底,失业率僵持在6%,而通胀触达3%后开始反弹一路向上,经济实质已经开始步入滞胀了。

伯恩斯的任期贯穿70年代的大滞胀,期间经历了粮食和石油的供给冲击,但是归根结底其对「通胀并非货币现象」的坚持,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美国陷入了“滞胀泥潭”而无法自拔。

水漫金山——财政&货币过度刺激

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通过普惠性的福利政策带领美国走向辉煌,也为70年代大滞胀埋下了种子。

首先,肯尼迪在1961-1963年任职期间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压制通胀的同时交出了年均5.6%GDP增速的卓越答卷。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美国总统,继续奉行普惠性福利政策,更是提出了让“美国梦”走向巅峰的“伟大社会计划”,其核心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在医疗、教育、环保、扶贫等7个方面全方位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福利待遇。这也确实卓有成效,1964-1969年,美国贫困率从19%下降至12%,比当前美国贫困水平还要低。

美国经济似乎找到了永久繁荣的要诀,但是也潜藏巨大的隐患:

1)经济过热,下行压力增加

在普惠性的福利下,贫富差距缩小,大量低收入人群释放消费潜力,社会总需求急剧增加;同时由于“社会福利刚性”(上去容易下来难)的存在,人们逐渐变得懒惰,失业率增加,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放缓;叠加战后重建工作的告一段落,欧洲与亚洲经济腾飞,美国经常项目陷入逆差,开始输出通胀,为70年代全球性滞胀埋下伏笔。

2)越战叠加“福利竞赛”催生通胀抬头

一方面,1965年开始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巨额军事开支长期拖累财政和经济;另一方面,巨额的社会福利开始成为两党开展“福利竞赛”的政治筹码,进一步加剧财政负担;所以为了协调赤字财政的还款压力,美联储被迫维持低利率政策,为通胀点火助力。

直至60年代末,美国面临内生动力不足、财政政策退出、货币政策转紧的三重困境,大滞胀时代悄然到来。

供需紊乱——粗暴的价格管制

1971年8月,为了压制持续恶化的通胀以及贸易逆差,为开路,尼克松投掷了经济核武器——“新经济政策”,即对工资和物价进行为期90天的冻结,即所有商品服务的涨价都要经政府特批。此举使得信奉自由主义的美国人民深感震惊,引发抢购潮。同年11月,政府再次实施价格管制,结果出现了“市场上找不到牛肉,货架上空空如也”的景象,物资短缺现象严重。

直至1974年美国政府才完全取消对物价的干预。

粗暴的价格管制虽在短期内遏制了通胀率上行,但价格机制的扭曲严重打击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引发物价在管控结束后的报复性上涨。

1972年,美国通胀率曾成功回落至3%以下,但1973年管制松动后物价便一路上行,叠加需求过剩、美元贬值、全球农业歉收,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通胀如乘风般扶摇直上,并于1974年12月达到12.3%的阶段高点。

自此,“短痛”变为“长痛”,通胀转为滞胀。

雪上加霜——粮食&石油供给冲击

纵观70年代的一次粮食危机和两次石油危机,展示了供给冲击的破坏力,也成为压垮美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首先到来的是70年代初的粮食危机。

1971-72年,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各地谷物大幅减产,受此影响苏联由粮食出口国转为了进口国,并大举购入了约占全球总库存14%的粮食,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

1974年世界粮食价格较1971年上涨了150%。

随后,1973.10-1974.03年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对抗以色列)爆发。由于美国选择支援以色列,以沙特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决定减产报复,并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实施了石油禁运。直至1974年3月,这场为期半年的禁运才由于OAPEC内部分歧被正式解除。

期间全球石油供应骤减,同时美元作为石油国际结算的唯一货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持续贬值,进一步助力油价上涨。以致全球油价从2.7美元/桶跃升至13美元/桶,涨幅近500%。随之工业品批发价格也出现了暴涨,成本推动型通胀引爆全球。

待到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更加恶劣的通胀反馈形成了。

1978年初伊朗政权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以致伊朗持续60天日均石油产量下降480万桶/天(占当时世界产量的7%),打破了全球石油供需的紧平衡,引发“抢油潮”,油价应声而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80年9月20日两伊战争(伊拉克vs伊朗)爆发,两国石油完全停产引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当时全球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使得原本脆弱的原油供给雪上加霜。

同时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主张随行就市的多数成员国,和主张冻结甚至压低油价的沙特发生分裂,导致欧佩克失去了对原油市场的调控能力。油价从1978年12月的不到15美元/桶,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桶。

1980年3月,美国能源CPI同比达到47.1%的峰值,美国CPI同比也随即达到14.8%的顶点。

恶性循环——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从70年代起,抛开经济下行的“滞”不说,支撑美国“胀”的一股强大力量,便是高通胀的预期及其自我实现后的“工资-物价螺旋”了。

这种恶性循环的成因是人性使然的:连续多年的高通胀使居民对物价失去信心,致使通胀预期上升;为弥补这部分损失,人们会要求涨薪,引发企业的成本压力持续上升;但企业则会想办法提高产品价格以覆盖这部分增加的劳动成本,促成物价上涨,再加上工资上涨粘性(涨薪容易降薪难)切断了物价回落路径,因此通胀便会自我反哺,形成“工资-物价螺旋”恶性循环的自我实现。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70年代美国工会力量强大。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显示,当时美国工会成员占社会总雇员的近三成,每年发生千人以上罢工运动高达200-400起,对企业形成巨大压力。1976-1978年中,美国CPI回落至5-7%,但美国非农非管理人员平均时薪同比增速达6-8%,持续高于CPI。

用沃尔克的话来说就是,“通胀没有在苗头阶段被控制住,当它点燃了“预期”,通胀便愈演愈烈了。”

画龙点睛——通胀,是货币现象

以上5点是笔者认为主导滞胀形成的较为主要的因素。

而大滞胀是一段长达几十年历史综合演绎的结果,其底层成因将是更复杂的,其中包括民粹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意识形态,美联储主席的影响力,政府政策导向,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人们的消费习惯,法律体系的影响,外部供给冲击,技术应用路径的实现等等。但是梳理其成因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他因素都是“助燃剂”,泛滥的货币才是点燃滞胀的“火种”。

前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提出,美联储为防止信用紧缩而购买了大量的政府证券,所以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才是通胀的源头。

而今,后疫情时代美国M1和M2增速都达到了二战后的峰值,海量货币下放刺激需求,但结果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形成真正的繁荣。

在核心通胀依旧高企的当下,后续美联储该如何操作,到底还需要哪些因素才能帮助我们避免或走出滞胀呢?

下期笔者将溯本归源,深度分析美国是如何走出滞胀泥潭,又是如何实现经济腾飞的,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3】平安证券宏观深度报告:美国“大滞胀”再思考——兼论对当前大类资产配置的启示

【4】民生证券:美国1970年代大滞胀的来龙去脉

【6】邵宇陈达飞,美联储“失去的十年”:大滞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THE END
1.2024年全球粮食价格风云变幻,你了解多少?嘿,各位关心粮食市场的朋友!2024 年全球粮食价格那可是经历了不少起伏,咱们一起来瞅瞅。1 月 3 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了 2024 年 12 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12 月平均是 127.0 点,环比稍微跌了 0.5%,食糖、乳制品、植物油还有谷物价格跌得厉害,把肉类涨价那点幅度都给抵消了。虽说这个月指数比去年同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284968113723885&wfr=spider&for=pc
2.全球饲粮市场年度展望:2025年玉米市成能先扬后抑巴西大豆小麦核心提示:外媒12月29日消息:截至2024年12月27日当周,全球玉米价格大多上涨,其中芝加哥玉米期货连续第四周上涨,因为美国玉米需求强劲,阿根廷天气可能变得干燥。……(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外媒12月29日消息:截至2024年12月27日当周,全球玉米价格大多上涨,其中芝加哥玉米期货连续第四周上涨,因为美国玉米需求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LDBC4Q0514EAHV.html
3.世纪大通缩,全球大萧条!假如我们将一个经济社会抽象为只有一个家财千万贯(流通货币)的大财主家庭和一千贫困农户家庭组成,来思考一些典型的经济现象。 这个时候,大财主即使家财千万贯,但其消费的需求规模有限,大量的财富也只囤积在保险柜而不会参与社会流通,而上千贫困农户即使有消费需求,也无消费能力。因此,这个状况下经济萧条,处于通缩的https://weibo.com/p/23041855dca46a0102vnwa
4.懂视粮食会涨价 栏通知 年金险是骗人的吗? 年金险的 年金险都是骗子? 年金险是 险是骗 险都是骗人的 年金险? 年金保险骗局 是骗人的? 社保和公积金应该怎么处理? 辞职后社保怎么办, 社保和公积金如何处理 离职后社保和公积金该怎么处理? 离职后社保和公积金 社保和公积金如何 离职后社保和公积金怎么办? 离职需要 https://m.51dongshi.com/tagall843/
5.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这期间就发生过8次峰谷落差在8.5个百分点—21.5个百分点的剧烈波动(见表4),而且每次波谷均为经济的负增长。特别是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经济负增长连续达4年之久。正是在这次大萧条之后,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始有了政府的宏观调控。 两类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虽然各自带有不同的体制性特点,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http://www.bjqx.org.cn/portal/sites/site-111/qxweb/zjk/ShowArt99cca9fa-822a-4145-bdac-4b00f31f89ed.aspx.htm
6.经济大萧条特点13,逆向城市化出现,回归农村,更精细地种地,获得粮食。 14,精神匮乏,精神病人大增,宗教盛行。 15,国内外矛盾激化,极端分子会越来越多。 上世纪二十年代,曾被誉为是美国的“新时代”。 但是在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的时候,1929年—193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此前的美国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https://www.jianshu.com/p/d1fe81f93fcb
7.粮食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安全问题我们要明白:粮食主要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 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少一点只会涨价,粮食少一点都会饿死人,是一个硬需求。而稳妥,就是要保证粮食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稳定,波动不能太大,让每一个人都能吃到粮。粮价如果上涨过快,低收入人群就会迅速陷入饥饿状态。日本、欧洲在二战后,美国在大萧条后,都曾经在这个问题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1/06/content_2496171.htm
8.财经纪录片:为什么全球会发生灾难性的粮食危机经济学人3751 1 12:17 App 财经纪录片:大萧条和滞涨会不会重返美国 3189 4 10:23 App 财经纪录片:为什么美元可能处于崩溃的风险之中 2.9万 68 5:12 App 2024年最魔幻的新闻-美国1800万个家庭吃不饱饭?! 1.1万 -- 27:57 App 老美的“粮食武器”有多厉害?用粮食要挟对手 1202 5 2:58 App 日本大米危机,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uF411K7Ke/
9.金融世界范文12篇(全文)美国长期的监管放松导致了美国经历长达十年的繁荣,同时也为此次金融危机埋下祸根。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后,通过了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旨在创造“更稳定的监管制度,既灵活又有效”,同时也要防止制度本身“过度”。监管改革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3o18od6.html
10.奥地利学派如何解释经济周期米瑟斯培养出的最重要的学者是罗斯巴德。他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叫《美国大萧条》,用奥地利的商业周期理论分析美国大萧条,分析得非常好。这本书很早就有译本了,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这本书又印了一版,张维迎老师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说要“埋葬凯恩斯”。 https://m.douban.com/note/27760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