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幸运的。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且经历长达30年的快速增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实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们又是不幸的。历史的主旋律并非繁荣与发展,而是战争与饥荒交替,动荡与萧条并存。承平日久,人们将上天的眷顾视作稀松平常,噩运便在歌舞升平中悄悄降临,给我们致命一击。萧条并不可怕。成住坏空,周而复始。而且,大萧条之后,全球体系从欧洲中心转向了美国为主的全球时代,看起来春暖花开,欣欣向荣。萧条,真正可怕的是最终不知道究竟需要“谁”来付出何种“代价”。1929年大萧条,两任总统的的刺激政策都收效甚微,极端主义思潮风起云涌,贸易战导致热战成为最终选项。大萧条的“震中”在美国,可是实际上冲击波却覆盖了整个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欧洲打成一片焦土,巨量的财富、订单和人口再一次转移到美国,才让美国重回繁荣。是不是只有战争才能解决问题?欧洲付出了惨重代价,那么,这一次谁是最终的“代价”?随着时代再次转向乱序,一切就再度进入巨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我们尝试复盘1929,并与今天比较分析各个阶层的命运和资产的变化,希望未来即便面对黑暗,大家也能看见微光。
欧洲体系转向全球体系
大萧条触发贸易战一切都有因果。近代最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多数要从欧洲文明扩张说起。从十字军东征,到大航海时代,到工业革命,在长达800年的连绵扩张中,欧洲通过宗教的远征、帆船的远航、和蒸汽机的输出,极其偶然地将全世界连成一个经济体系,奠定了全球化的1.0版本。生产力和扩张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杀戮,扩散了文明但也反噬了自身。亚洲就是欧洲扩张的滑铁卢之一。在西亚,盘踞着很多老大帝国梦的残余势力,比如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在东亚,中国和日本有相对独立信仰体系和经济体系,易于攻打却难以征服。北亚快速崛起的蒙古帝国甚至一路杀到了多瑙河畔,差点改写欧洲史。全球化深刻影响着国运。一直以来,除了有限的对外贸易,明中后期的中国对外部都是离线状态,拒绝接入,拒绝应答,直到俄国的东扩让康熙皇帝低了头。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与签署《尼布楚条约》(俄称《涅尔琴斯克条约》)这是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正式条约。通过该条约,清政府与俄国厘清了边界,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俄国东扩。国际社会也第一次明确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大清国,国体意义上的“中国”首次正式出现于具有西方外交条约文。
拉丁文版本的《尼布楚条约》相比之下,美洲大陆则是崭新的,一上线就是全球化1.0版本,活力四射。从早期的黑奴、棉花、矿产和茶叶等贸易的链条中赚的盆满钵满。相比2.0网络之后才接入的中国,美国在1900年左右已经成为全球第一。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被打残,全球的文明主导权和贸易中心开始全面向美国倾斜,带来了举世惊叹的繁荣、投机和持续百年的主义之争。
1928年繁忙的纽约第五大道美国制造业突飞猛进,欧洲快速复苏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美国获得了来自欧洲的巨大贸易顺差。为了平衡汇率,美国采用低利率政策,导致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投机客们大搞配资、借贷和分期消费(除了没有App,其余与2015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完全一致)。当时大部分的美国人没有一分钱存款,并且拿着银行的便宜贷款去消费,买车,投资楼市、股市及其他生意。所有的一切都极其美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对未来抱有极高的预期,哪怕到了1928年大萧条的前一年,一切都是歌舞升平。沉浸在幸福之中的美国人相信,20世纪的美国将会“永久繁荣”。
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国会审度国势,莫有本届所见之兴旺繁荣。我国企业所造财富之盛,我国经济所储实力之雄,不但我国之民均享其利,域外世人也同受其惠。但现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生产不断扩大,内有日增之国民消费吸纳之,外有益盛之贸易通商推动之。我国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我国未来之前途,实很乐观。
柯立芝总统国情咨文,1928年
1920年代后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信托投资公司”,其职能就是帮你加杠杆配资炒股。证券公司给的4倍杠杆不够狂野,信托投资公司给你杠杆乘杠杆,连保证金都借给你,再给你10倍杠杆交易,高峰时期参与配资的用户有超过450万人,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此外,个人信用消费分期也极其流行,相当于今天的“趣分期”,买衣服都可以分期付款,更别说冰箱洗衣机和汽车,那个时候的比今天更流行“花呗”。急剧的信用扩张带来了加速的繁荣和超过1000亿美元的个人债务,个人支付能力大量透支为后面的大萧条的债务崩盘埋下伏笔。
所有的危机来临之前,都有一些异样的信号出现。
佛罗里达的泡沫破裂的太突然,99%的责任归老天爷,其他市场还依然歌舞升平,很快忘记了不和谐的声音,更大更广泛的危机在股市和工业企业身上继续发酵等待3年后的爆发。
金本位的宿命
意识形态路线之争
所有巨型泡沫的出现和破灭,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里程碑:巨大且长期的基本面利好积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的推波助澜和政策的错误引导,违规信用扩张宏观环境出现紧缩超出预期债务杠杆断裂导致局部崩盘崩盘通过大类资产或者金融机构放大导致进一步信用紧缩货币政策(比如金本位的弊端)或贸易因素导致进一步紧缩
纽约街头失业人群在领免费餐食,之前多是白领阶级
生产力饱和攻击
新贸易失衡的难题
2024年光伏占比中美之间,无论如何打,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已经注定是持续扩大的。从能源到原材料,到加工过程,甚至生产用的机器人,中国正在逐步走向生产要素独立,定价自主。美国加关税,中国可以货币贬值,持续更大规模的向全球输出生产力,持续输出巨大的通缩。持续的通缩,会杀死系统性重要的银行,也会杀死一个国家的货币,让所有人进入到竞争性贬值的通道中来,市场又会进入到一场新一轮未知的大萧条和大崩溃中。
美国锈带废弃的工厂今天的贸易战是2008年危机的延续和升级,但矛盾的主次发生变化,美国的过度消费让位于中美之间的失衡。恰如90年前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失衡,已经到达一个不撕破脸就可能无法解决的地步。一方面,美国需要发展和贸易盈余,另一方面,全球贸易外部失衡,全球金融体系根本无法适应未来的大通缩的局面。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的效率还会继续快速上升,中国的生产力优势还在扩大,效率的对立面就是就业。中国完成了全球制造业的集大成,其他国家的就业怎么办?整个制造业都外包给中国?当居民消费所享受的低物价都来自于中国,所谓的平等贸易就完全失衡,几乎变成了中国制造业云服务,其他国家就成了中国的永久客户。
对于此次贸易战,我们相对乐观,失业虽然还会造成极端思想的再度崛起,以及小规模的恐怖袭击泛滥,大规模的热战已经缺少土壤。
真正能够制约中国的上限的,可能还是还是中国的内生性问题。全球贸易在失衡,中国内部也在失衡。一方面,中国群众过度透支,个人储蓄渐空,负债高企,另一方面,中国过度投资,海量的基建支撑了快速的生产力升级,加大了对于外部需求的依赖,同时,过剩产能也会将通缩传递给金融机构,造成内部系统性风险。
对于美国来说,能够做的除了在谈判桌上不断威胁,还有守住高端研发能力的阵地,同时,将Libra这种看似虚无但更加自由主义的大杀器释放到全世界。只有守住信用+结算货币这个阵地,将自由主义的价值传播到更高的层次,无论是互联网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就依然具有半个身位的竞争优势,否则被拉下马就不是一句空话。
对于中国而言,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力云服务平台,最大的危险是不开放,不包容,把客户吓跑另起炉灶,而不是与中国互动形成新的分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