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5年超6.5亿吨,是谁给粮食产量“增了肥”?

余磊科技日报记者过国忠乔地刘廉君李丽云王延斌

“从青岛起航的海水稻,今年在青岛、潍坊等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总计推广海水稻10万亩,开展盐碱地改造100万亩。未来,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的盐碱地改造项目,为带动全国改造一亿亩打下坚实的基础。”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拓荒人计划”发起者袁隆平在视频连线中给我国9913万公顷盐碱地指明了一个新的改造方向。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各地正式进入收获的时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和丰收的景象之时,袁隆平院士的一番话,为将来提高盐碱地利用率和盐碱地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树立了信心。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高新农业科技,在力保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年年丰收甚至增产?又是哪些独家“秘方”,给粮食的产量“增了肥”?

另辟蹊径,“开拓”十万亩示范种植地

5日,由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组织发起的全国海水稻联合插秧活动,在各地陆续启动,活动范围覆盖了我国主要盐碱地类型,拉开了2020年海水稻十万亩示范种植与产业化推广序幕。

盐碱地,指的是那些盐分含量高,pH大于9,难以生长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土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

早在2018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就在青岛城阳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发起了中华拓荒人计划,将“开拓亿亩荒滩,增加亿亩良田,多养活一亿人”作为拓荒人的梦想,提出“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的口号。

经过近年来的辛勤耕作和持续发展,海水稻产业内涵不断演进,由耐盐碱水稻种业,发展到盐碱地稻作改良产业,又整合了华为的全线ICT技术,形成了以“九天芯”“后土云”为代表的智慧农业产业。

目前,海水稻产业在继续向我们的餐桌迈进。2019年,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年种植的1000亩海水稻,于6月份插秧,10月份便喜获丰收,亩产达到536公斤。今年,该区落地的袁隆平现代高效数字化海水(盐碱)稻示范园项目计划开发1.6万亩海水稻试验田,引进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海水稻种植的成功经验,整合华为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的技术,建成后可年产640万公斤优质大米。

科学育种,给农作物传授“十八般武艺”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让农作物能够适应各地不同的环境,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离不开农作物的科学育种。

位于郑州黄河北岸的原阳县的河南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基地,是我国小麦育种研究最大的试验基地。“今年,优质小麦新品种的表现依然相当出色!”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脸上洋溢的幸福感,与金色的麦田交相辉映。

“经过几代小麦育种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新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9’,普遍亩产量能够达700公斤以上,在高产地块可以达800公斤以上,是发展前景良好的‘潜力股’。”轻轻摩挲着田间的麦穗,雷振生自豪地说。

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平均海拔2800多米,这里一处育秧大棚中嫩绿的秧苗,与远处的山脉形成了高原上新的风景线,在记者眼里,这些发育中的秧苗和正规的水稻品种没有太大区别。

但在青岛海水稻团队眼中,这是他们第一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做水稻种植实验,通过对水稻耐盐(碱)试验、耐寒试验、耐旱试验等方法,筛选和培育处耐寒耐旱水稻新品种。

“从播种到插秧,已经过去了30多天,秧苗的长势令人欣喜。”据该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张国东介绍,这里种植的盐碱地改良及高寒耐盐碱水稻试种,有望打造“盐碱地改良+海水稻种植+数字化农业”的新模式,为格尔木乃至青海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优质稻种。

2500公里外,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这里地处北纬40度,植物生长周期长、日照充足、干湿度均衡,是适合优质水稻生长的黄金宝地,更是顶级粳米的传统种植带。

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当地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成立了技术服务队,从新优品种的引进,到大棚育秧的管理,培养出的“柏各庄大米”,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当地形成了从田间农业生产到观光旅游开发的全产业生态链。

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速无人农机推广

走进黑龙江省普阳农场的田间地头,这里的水稻秧苗像“稻兵”一样笔直排列,茁壮成长!

第七管理区种植户王宏伟说,他今年承包种植了600亩水田,并将“卫星平地+减埂扩池+无人驾驶插秧+侧深施肥”技术贯穿于春耕生产全过程,使生产效率、作业标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升,原本半个月的插秧工作今年仅用了8天,且生产成本较往年至少节省2万元。

“我们推广了多种新技术新机械,加快了格田标准化改造和农机更新换代的步伐,促进农业、农机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阳农场农机科科长李百春介绍,今年,农场充分发挥好种植示范户的带动引领作用,让更多的种植户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从而扩大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覆盖面,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在青岛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一台插秧机特别引人注目,既没有操作员,也没有驾驶员,正独自在水田中工作着,一株株的秧苗整齐地插进水田中。这是无人插秧机首次在海水稻插秧中实验应用。无人插秧机熟练地进秧、插秧,到了田埂还可以自动转弯、掉头,秧苗间距整齐,深度均匀。

“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50亩的作业面积,不仅效率高,而且作业标准化、程序化,质量更稳定,将来结合智慧农业后土云平台在大面积的盐碱地上应用,优势会更加明显。”负责上马基地种植管理的王亚菲说。

“抓好粮食生产,事关14亿中国人的‘饭碗’。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基础。‘无人化’生产技术能够形成可复制的体系和模式。在国内逐步推广,对于我国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和确保稳产增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说。

金黄色的麦浪,在农民眼里,代表着粮食的丰收;在科学家眼里,是科研成果的落地。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6.6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创纪录的“十六连丰”。

THE END
1.中国粮食连续7年丰收今年总产量近1.1万亿斤中新社北京12月3日电(记者王永志)国家统计局3日在此间发布“关于2010年粮食产量的公告”,称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 这是中国连续七年粮食丰收,也是粮食总产量连续第四度超过万亿斤。此间分析人士称,中国粮食连续丰收的喜讯,对于中国政府防控物价高企https://wap.eastmoney.com/a/20101203108540884.html
2.中国粮食连续8年丰产对世界有何意义?中国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长0.5%。至此,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粮食连年丰收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国粮食再获丰收来之不易,今年中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旱灾,农业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7128&newsId=5115987
3.两会数说中国“二十连丰”后,如何确保粮食产量继续稳在1.3万亿斤当前,春耕备耕已由南向北逐渐展开。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明确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确定依据是什么?《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的台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789385598313690&wfr=spider&for=pc
4.1.4万亿斤:粮食保供的崭新台阶与奋进起点2023年我国进口粮食1.62亿吨,同比增长11.7%。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估算,我国全年粮食消费总量在1.66万亿斤左右,总产量与总需求还有2000多亿斤的缺口需要进口弥补。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预测,预计到2033年粮食消费量年均增长0.3%。同时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yNDc0NQ==&mid=2650550994&idx=1&sn=03f05031d5b1bcc0bcd1cd90c8bad76d&chksm=bf6fe66cae56ea09c22ca9c9cd66403e9737bfee6cdd74f64191934a986778d31e2561dc0d71&scene=27
5.农业农村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算总账,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今年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给完全没有问题。 从口粮生产看,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连年丰产,近几年基本都是当年产大于需或产需平衡略有盈余。今年稻谷产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增,产量高于消费量;小麦产量创历史新高,产量高于食用http://ysxw.cctv.cn/article.html?item_id=7224064258474541289
6.中国粮食连续8年丰产……回眸2022,十组数据看亮点中国粮食连续8年丰产……回眸2022,十组数据看亮点_北京时间 回眸2022,十组数据看亮点。 原标题:回眸2022,十组数据看亮点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一座5G基站铁塔上,工作人员在调测天线。 过仕宁摄(人民视觉)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30亿斤,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10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https://item.btime.com/f5vg7o39cq087v9sgn7vvgvm8nl
7.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的农民将收获的杂交水稻种子装车(八月二十六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为全面https://m.gmw.cn/2023-12/12/content_37021962.htm
8.我国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实现十八年连丰央视网消息: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完成九成,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八年连续丰收。 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是今年粮食生产的突出亮点。今年,夏粮、早稻、秋粮全年三季粮食均实现增产。其中,夏粮产量增加59.3亿斤,达29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早稻https://m.e23.cn/guonei/2021-11-01/2021B0100304.html
9.[东方时空]国家统计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超1.3万亿斤[走过2024]走过202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再次颁授 [新闻30分]2025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东方时空]急性呼吸道疾病呈上升趋势 流感进入高发季 得了流感后头晕 是“新毒株”吗?专家回应 [共同关注]关注·服务:体验“泼水成冰”被烫伤 提防炫酷背https://tv.cctv.com/v/v2/VIDEUXfYhkj5gZwr6wHigyOF20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