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内粮价预计总体仍将保持平稳并略有震荡的走势,除了玉米之外,其他主要粮食品种或将继续偏弱运行。
一、供需格局总体宽松,粮价难上涨
从供应情况来看,2019年我国粮食丰收,市场供应量相对充足,加上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库存水平较高,供应能力依然较强;从需求情况来看,我国口粮消费较为稳定,且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人均口粮消费量还是逐年下降的,而饲料及工业用粮,在生猪存栏量降至历史较低水平、复养进程缓慢,粮食深加工业开工率同比下降等影响下,增量并不明显;在进口方面,小麦、玉米、稻米仍保持正常水平,大豆进口量这两年有所下降,但随着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以及国内需求的恢复,大豆进口将逐渐恢复并增加。因此预计国内粮食总的供需格局相对乐观,对粮价走势偏利空一些。
二、粮食库存量相对较大,去库存将增大市场供应量
2020年下半年粮食价格预测
首先,需要我们认清的一个现状,疫情影响的主要还是消费需求,无论是口粮等基础农产品,还是其他大宗商品,工厂、商业等等的被抑制,整个消费端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且恢复的进程要观察国际疫情形势的控制力度。
再者,我国对粮食的扶持力度可能会比去年加大,体现在一方面2020年籼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比去年提高1分/斤,国标三等早籼稻1.21元、中晚籼稻1.26元,随着新稻谷上市,总体价格水平预计也比去年会略高一些;
另一方面,下半年国内的下游需求预计会有一定的恢复增长,对玉米等品种的消费可能会形成带动,如果需求回暖不及预期,国家估计会在加大秋粮收购方面会有更直接的措施。
综上所述,疫情的出现,可以说影响层面、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场全球范围的“战争”,对很多国家及各行各业的影响也会陆续出现。从粮食来看,更多的还是对消费需求的抑制,而生产端预计影响不大,毕竟现如今农业生产水平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如果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能够保障,粮价自然也就失去了大幅上涨的动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依赖进口的国家,可能会面临因为出口国物流、港口等受限,而导致进口量减少,进而造成本国内粮食供应紧缺、粮价上涨的风险。
诸多信号表明,我国粮食价格即将全面上涨
我们这代中国人是非常幸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几乎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饥荒,没有经历过动乱,更没有经历过经济崩溃导致的物价飞涨,有的只是和平与发展,民主与科技;甚至我们比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同代人都要幸运,因为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是伴随着国运昌盛,伴随着GDP连续四十年的6%以上高增长,这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而我们这代中国人承平日久,以至于我们觉得盛世就是应该的。但是SARS和新冠病毒的突袭,让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的脆弱性。科技越发展,世界越进步,人类越聚居,个体和大疫毁灭地球的概率就越无限增加。我们回观世界史,乱才是大部分时候,所以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充分认知到粮食危机比天大,仅次于战争,所有问题都必须给它让路。所以才有总书记的最高指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后疫情时代,我国居民粮食储备率要提高
某龙头种子企业于疫情阶段调研过我国居民的粮食储备情况,数据很不乐观。但是受访人士均称,受这次疫情的教训,未来居家生活当中会提高粮食的储备量,大部分受访人士认为粮食储备量足够三个月期限消耗比较合理。我们按照一个成年人一天需要消耗粮食一斤左右,一家三口二斤半计算,我国14亿人口就要新增民间粮食储备5250万吨左右。
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预警,世界粮食产量下降在所难免
2018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世界粮食生产就多次发布预警,因为地球开启“汗蒸”模式,干旱、洪水和多个地区应急资金严重短缺会导致全球农业歉收,再叠加2020年即将到来的虫灾,会导致欧洲、北美和东亚几个主要粮食生产区的玉米、大豆和水稻存在极大减产可能,歉收引发的地区乃至国家之间的冲突和骚乱,又有可能使数百万人陷入严重饥荒。基于世界粮食减产的概率,目前阿根廷、泰国、越南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提高售价或提高关税,以获取更大利润或减少当下的出口量,以期待更高的市场价格出现以套利。但是真要发生危机的时候,能不能对外输出粮食,真是个未知数。
欧美粮仓地区疫情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会助推粮食价格上涨
中美贸易纠纷刚开始的时候,我国提高了美国大豆的进口关税,直接导致的就是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出口价格快速上涨。而我国进口的大豆、玉米和大麦、小麦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尤其在疫情影响下,中美贸易第一阶段文本落地执行可能会出现一定变数,这对中美贸易纠纷的走向又存在了不确定性。
未来一个更不确定的概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疫情的高峰何时出现,对本年度的农业生产会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产生较大影响,美国等欧美主要粮食生产国的粮食还会不会对外出口,以什么价格出口?这都是未来极有可能产生黑天鹅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是触动粮食价格全面上涨的导火索。据阿尔法工厂欧阳推测,疫情如果在欧美地区大规模爆发,未来不排除欧美国家会关闭口岸,禁止出口。目前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1.3亿吨,如果粮食储量不给力,中国粮食进口就会受全球灾害疫情和全球格局新变化影响,那问题就大了。
畜牧业价格进入到了上涨周期,价格传导效应会触发粮食价格全面上涨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迹象已现,粮食价格上涨动力十足
因为2016年来我国进行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断下降,直接触发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滑。据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64亿吨,创历史新高,但值得警惕的是:小麦、玉米、稻谷面积皆出现下滑。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60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97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373万公顷,减少54万公顷;稻谷播种面积2969万公顷,减少50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4128万公顷,减少85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334万公顷,减少2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293万公顷,增加6万公顷;糖料播种面积162万公顷,减少1万公顷。本年度韩长赋部长关于春耕会议中曾提到:“今年春播粮食种植意向面积9亿亩左右,比上年略减300万亩”。在我国加大了种粮积极性正面引导下,提高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意向统计仍然出现了下滑。其实粮食作物的供需都很刚性,供不应求,一定暴涨;供过于求,一定暴跌,没有其它路径可走。
货币宽松时代,粮食成为抗通胀主力
世界货币宽松时代,粮食已经成为抗风险和抗通胀的主力资产,并得到更多资本的认可和配置。2020年开年后,美国大幅降息导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跟随降息,中国香港、阿联酋、沙特、澳大利亚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水,这种全球性的大水漫灌,会对粮食产生巨大的长期利好。因为粮食本身就是抗风险资产,当货币增发时,抗风险资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同时,粮食还是个抗通胀的全球性资产,是全球放水的最大受益者。粮食在未来可见的货币宽松期内,应该会受到持续的资金加持,这也是年后种植类企业北大荒、苏垦农发和食品类企业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
玉米期盘开启连涨模式,同步大豆价格屡创新高
3月11日,连盘玉米期价连续第二日上涨,主力合约收报于2020元/吨,较昨日上涨23元/吨,涨幅1.15%,成交量达到53.2万手,持仓61.6万手,持仓净增14.3万手。从期货价格倒推秋季玉米的价格已经突破2000元/吨,折算到东北主产区相当于1800元/吨左右。同步,东北地区的大豆收购价格已经突破4000元/吨大关,个别地区大豆收购价格达到4400元/吨,已经创造了近五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