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饲料产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蔓延初期,我们预测,疫情对饲料产业的影响是暂时的、有限的,是总体可控的。但3月中旬以来,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目前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大宗饲料原料主要出口国如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暂停对华出口农产品,国际贸易运输受阻,进口产品价格看涨,行业恐慌情绪蔓延,饲料原料供应保障和产业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目前,疫情全球性蔓延还在持续,对产业影响正在显现,需要密切跟踪、准确研判、积极应对,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疫情全球性蔓延对我国饲料产业影响正在显现,不确定性增加

短期看,疫情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受阻,进口成本增加、价格看涨,不确定性增加,市场预期不稳等。

长期看,疫情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国际粮食贸易、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也一定会传导到饲料工业,表现为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行业分化加剧,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等。

一是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加大了饲料企业的经营压力,市场预期不稳,风险因素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下降3%,美国经济增长率为-5.9%,欧盟为-7.5%,中国为1.2%,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二是疫情蔓延将影响双多边、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少国家地区开始考虑重新调整粮食战略,增加了粮食国际贸易政策协调的难度,饲料用粮供应保障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三是疫情加速行业分化。疫情打击正常的全球经济循环,冲击波从下游逐渐向中上游传递,饲料行业竞争格局加速分化,呈现强马太效应、强者恒强,行业内竞争格局加剧分化,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有可能会加快退出。

我国饲料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保障,不必过于担心恐慌

能对产业供应链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是玉米和豆粕,其他饲料原料如大麦、高粱、菜粕、肉骨粉等可以相互替代调剂使用。只要玉米和豆粕供应不出问题,稳定我国饲料产业链就有保障。

从需求侧分析,2019年,我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29亿吨。其中,玉米消费量为1.83亿吨,自给率达95%以上;豆粕消费量为6323万吨,鱼粉消费量为184万吨,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85%、77%。考虑到生猪产能相对低位等因素,今年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用量与去年相比将稳中略降,预计用量分别为1.78亿吨、6207万吨。

其他蛋白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有进有出,用量小,可替代,调剂空间大。2019年,我国进口菜粕158万吨,占总消费量的51%,其中90%来自加拿大;进口鱼粉142万吨,占总消费量的77%,主要来自秘鲁,占总进口量的54.3%;进口肉骨粉34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占总进口量的59%、18%。赖氨酸、氯化胆碱、维生素等饲料添加剂占国际市场的70%以上。

对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再认识

一是支撑我国饲料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饲料产业立足国内,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大,潜力足,发展稳健。我国畜禽水产养殖量大,对饲料的刚性需求大,且在持续增加。从要素支撑来看,我国饲料产业体系完整健全,加工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且配套能力强,基础产能没有因疫情减弱。2014-2019年,我国饲料总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2.3%,2019年饲料总产量达2.29亿吨,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4。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宏观政策协同有力,政商环境不断优化,这些都能够有效支撑我国饲料产业长期向好发展。

二是以我国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绝不能放松。这里面也包括饲料产业用粮安全,特别是饲料用玉米,其消耗量占总产量的70%。我们要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方针,玉米自给率一定要维持在95%以上。这是由玉米的多重属性决定,兼具粮食和工业原料属性,既可直接供人类食用,又可用于生产饲料,进而转化为肉蛋奶,还可当作工业原料,生产淀粉、生物燃料乙醇等。同时,玉米在饲料中用量大,占比高,稳住了玉米价格,饲料价格就不会大起大落,肉蛋奶供给就有了物质保障。

三是蛋白饲料原料主要依赖进口的格局不会改变,但进口多元化出现积极变化。2019年,全国蛋白饲料原料总消费量7387万吨,进口依存度超过80%,比2010年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虽然我国已启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加大粮改豆、粮豆轮作和苜蓿种植,但也无法改变蛋白饲料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的格局。这是由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和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决定的,必须优先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但已出现多元化的积极变化,如在中美经贸摩擦前,进口美国大豆所占比例为34%,目前下降为19%,而来自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比例显著增加,同时我国去年还从俄罗斯进口大豆73万吨。

四是坚持对外开放方针绝不能动摇。秉承“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思路,扩大增加饲料原料进出口国家和目的地,特别是加快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强化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降低贸易风险和不确定性,确保我国饲料用粮供给数量充足、进口多元,防范贸易摩擦、突发事件导致海外市场波动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积极应对,确保我国饲料用粮供应保障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等事件对饲料工业的影响,警示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我国饲料用粮供给保障,要密切跟踪、及时研判、积极应对,既要立足当前,拿出应对举措,加强产业政策扶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加强战略规划引领,在开源节流上下功夫,努力提升饲料用粮安全保障水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行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耕地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潜力大,与我国互补性强。要深化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在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增加多元进口的选择性,提高饲料用粮供给保障的安全系数。全球粮食供应的命门往往不在产量,而在流通。建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粮食安全与贸易政策协调,确保粮食供应链安全有效运转。学习借鉴ABCD全球四大粮商的运作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粮食流通体系,确保粮食能产出来、运得出。

第三,加快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当前规模化生产中,猪肉肉料比一般为1︰2.32.7,白羽肉鸡的肉料比为1︰1.41.7,如果能用禽肉替代2个百分点的猪肉,那就能节约饲料用粮100万吨。按照“稳猪、促禽、兴奶”的思路,加快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家禽、水产品等猪肉替代品,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做好对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转变消费结构,适当降低猪肉消费比例,增加禽肉和水产品消费。

第四,加强饲料原料供应保障监测预警与市场调度。加快建立涵盖饲料用粮在内的全球农产品大数据中心,加强对主要贸易国饲料原料生产和市场行情监测,密切监测大豆、玉米、鱼粉、菜粕等蛋白饲料原料供需情况和期货现货交易,预判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饲料产业可能的影响,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做好应急预案,保障国内供应平稳有序。

第五,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深挖节本增效潜力。加快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实施好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普及推广双低油菜籽、脱毒棉酚等技术,不断提升菜籽粕、棉粕等蛋白原料品质。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和氨基酸平衡技术,提高蛋白利用效率。加快饲料配方结构优化,推动玉米豆粕型单一日粮向多元结构日粮转变,减少豆粕使用量。鼓励多元化发展,推广使用蛋白原料替代品,降低单一原料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冲击。拓展饲料资源市场空间,支持饲料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国内原料资源的开发评价和利用,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度。

THE END
1.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期刊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给全球粮食的供给和需求造成巨大冲击.采用DCC-MGARCH模型研究后发现:第一,三大主粮的国内日价格在疫情冲击下较为稳定.第二,三大主粮的国内日价格会受到国际粮价的传导作用,并通过"国际疫情恶化-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第三,不同种类的粮食应对疫情冲击时存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gyk202201007
2.新冠疫情下的全球粮食安全:影响路径与应对战略【内容提要】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新冠疫情通过激化引起全球饥饿的驱动因素如经济衰退和下滑、冲突与不稳定等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而言,疫情干扰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削弱了脆弱国家和人群获取粮食的能力,加剧了政治不稳定和冲突。https://www.ciis.org.cn/yjcg/xslw/202105/t20210519_7936.html
3.全球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影响有限—新闻—科学网“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4月20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指出。 会上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总结回顾了18个(种)主要农产品2019年市场形势,并对未来10年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分析展望。与会者对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分别发表了观点。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4/438647.shtm
4.疫情未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冲击疫情未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冲击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专访。 受访者供图 粮食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疫情对我国粮食带来什么影响?老百姓吃饭问题是否会受到波及……4月3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zwsp/gn/2020/04-04/9147377.shtml
5.南财快评:积极应对国际政治风险爆发下的全球粮食供应冲击中国粮食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俄乌冲突对两国的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大麦、葵花籽和菜籽等的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小麦和玉米方面,其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据统计,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3.54亿亩、产量1.37亿吨,玉米播种面积 6.5 亿亩、产量2.73亿吨。近年中国虽因饲用消费和加工消费增加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20307/herald/cc9d116f98deeec8d34b23b067f5c577_ths.html
6.何立峰:第三产业正在有力有序恢复何立峰说,第三是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和暂时的,从第一产业看,春耕夏种比我们的预期还要好,新兴产业发展良好,传统产业恢复较好。第三产业正在有力有序恢复。 首先是提质量,发挥产业技术专家组作用,全国有4100多个专家组,帮贫困地区完善产业规划。同时抓产销,把贫困地区农产品真正卖个好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005231495497836.html
7.世界疫情再严重,中国粮食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非洲最令人担心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目前,很多国家采取了禁止粮食出口的措施,截至4月1日,至少已有8个国家,宣布停止或限制粮食出口。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就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供应带来的影响时称,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粮食供应链在今年的4月到5月将会出现被扰乱的情况。同时还警告称,如果无法有效应对疫情给粮食体系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ideo_8518685921.htm
8.全球疫情冲击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危机与转机行业动态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工作会议强调指出,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粮食产量依靠作物肥料、农业科技革新等因素虽有一定增长空间,但亩增产量接近天花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资源承载力达到饱和。尤其当前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世界粮食供应和流通变数大https://www.zcqtz.com/news/254471.html
9.张红宇: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因此,今年的粮食生产和生猪产能恢复至关重要,绝不可以有丝毫放松。 就业安全危机。疫情对城乡居民就业造成短期冲击,且农村地区就业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居民更依赖非农就业,且多在非正规部门就业。而这类部门受经济社会大环境影响大,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更弱,易发生受疫情影响而破产的情况,对农民就业构成威胁。由于https://www.china-cba.net/Index/show/catid/25/id/33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