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推荐17篇)

“快快长高高”投稿了17篇人教版初中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1.使学生了解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国我解决水资源的对策。

2.本节课通过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了解,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1.通过提问和作业来了解学生的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2.通过学生前面所掌握的我国的气候、河流、降水等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本节难点在于学生如何结何气候和降水来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的现状。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3、如何节约用水。

技能: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掌握一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3、节约用水。

教学难点:气候、降水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②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③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④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访调查,使生活中的地理与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严重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缺水原因是否相同”,培养质疑、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用水的资源观,培养水资源保护意识。

3、重难点的突破

重点: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建设。

②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难点:调查、整理资料,表达能力的提高。

突破在于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活动

1、学生搜集区分有关水资源的名词。

2、学生表述水资源的现状。

3、调查家乡关门水库。

4、学校、家庭用水调查。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师:(组织教学)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有的还准备了表演。现在,先看一个表演,你们会猜到什么呢?

送水者(姚运刚):一学生头戴赵本山式的帽子,走着赵本山式的步子,肩上扛着纯净水桶,从一侧走向另一侧,口喊:“送水、送水、送水喽!”(学生能说出与水有关)

(从生活身边的地理出发,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直奔主题。)

师:看,生活水平提高了,连水都成了商品。水一旦被人类利用了,就成为了资源。本节的.课题就是(板书)水资源。

师:今天就让我们以书中的内容为线索,以我班同学搜集、整理的内容为骨架,说说你们的心中所思、所想。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主题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师:现在请第一组同学上场。

冯凯:我们收集了有关水的一些名词。觉得有很多同学可能对本节的课题“水资源”与平时媒体中常谈到的“水能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区别产生了兴趣。

孙飞: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我们平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水能资源通常是指河流或潮汐运动产生的能量。它是从能否发电这个角度来说的。水利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可供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用水。

初二水资源教学设计

初二地理水资源教学反思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基本探究单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有关黄河断流、城市缺水、我国水紧张的大量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为节水出谋划策,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通过探究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到提出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措施,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思想。

初中地理课件水资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及教学建议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教材第75页图3.16和第76页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水资源之所以越来越宝贵的原因。

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页活动2;三类为联系实际,例如第80页活动2和3。

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建议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形式,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更有特色的水资源环保活动。

参考资料

自然资源的属性

自然资源是指直接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概念中包含了三层含义。(1)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自然资源必须具备“自然属性”。(2)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用于生产和生活,即必须具备“经济属性”,亦即对人类“有用”。(3)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了能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同时也包括了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因此,判断某种物质是否为自然资源,只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了“自然”“经济”两种属性。例如甘蔗、铁矿石、小麦、闪电四种物质或能量中,铁矿石是自然资源,而闪电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即它只具备了“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经济属性”,所以它不是自然资源。甘蔗、小麦当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而是经过了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故不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一定属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里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自然资源,因为有的物质虽具备“自然属性”特点,但不一定有用。当然“有用”和“无用”只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科技条件。一些过去无用的东西,例如铀、钍、锗等稀有金属,曾作为废石处理,如今已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波浪、潮汐现在也作为资源而加以利用。自然界尚有广阔的天地需要开发,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强调保护人类的自然环境,因为它们蕴含着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所以,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还应具有“发展性”。闪电现在不是自然资源,但当科技发展到能利用它的时候,它就变成自然资源了。

走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我国现代化发展应走“低度消耗资源、适度消费”的道路。为什么呢因为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严重制约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多,增长快,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从耕地资源看,其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和印度,但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2%。草原和森林面积在世界上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和13%。相当多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国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同时也应看到,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对经济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增大。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都是靠以资源的高消耗、生活的高消费、环境的重污染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的。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人均占有量整体上处于低水平,而某些资源(例如耕地等)的人均占有量还趋于下降的状况,因此面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只能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资源、环境组合方式,实际意味着选择以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即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应走“低度消耗资源、适度消费和保护环境”的道路。这才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国情。

如何理解可再生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依靠本国资源养活16亿人口

1.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特别是耕地紧缺,淡水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以接近实际的耕地面积1.3亿公顷算,13亿人口,人均0.1公顷左右,人均占有淡水不足2300立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1/3和1/4。到21世纪20~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人均耕地将下降到不足0.1公顷,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也将下降到1800立方米。为保证农产品供给,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必须保持在1.8亿公顷(按目前统计面积为1.4亿公顷)左右,灌溉面积必须发展到0.6亿公顷,难度很大,人口-食物-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形势不容乐观。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根据日本、韩国发展过程中,农用地被工业大量占用(日本人均0.04公顷,韩国0.07公顷)而导致农业萎缩,粮食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社会的需要(1994年日本进口占72%,韩国占66%),由此推理,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WhowillfeedChina)的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而且被一些人所利用,提出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挑战,必须给予科学的回答。

2.基本结论。

中国资源形势虽然严峻,但是中国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中国不仅必须,而且经过努力也有可能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或基本解决食物与农产品的.供给。

(2)根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到21世纪代中期,在较高水平投入或丰产年的情况下,中国能生产粮食6960亿~7000亿千克,按人均450千克计算,能供养约15.48亿人口;中等投入或平产年,粮食产量能达到6660亿~6750亿千克,能供养14.8亿人口;在低投入或歉收年,粮食产量在6390亿~6480亿千克,只能供养14.2亿人口。因此必须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和控制人口的增长。在投入不足或歉收年的条件下,粮食缺口可能达500亿千克。对此要做好准备。中国农业资源最大可能生产量的估计是在假设以播种面积为1.9亿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1.4亿公顷,水浇地0.7亿公顷的条件下,单产6660千克/公顷,粮食产量可能达到8400亿千克,以人均拥有粮食500千克计算,可承载16.6亿人。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相对地理解为中国资源最大承载力。因此,中国人口最高峰不宜超过16亿人。

(3)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粮食(食物)能够做到自给或基本自给。我们的方针是基本自给,少量进口,促进交换。我们的态度是有条件的谨慎乐观。

3.主要对策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共三节内容,前面两节主要是介绍地球上水对人类的影响,本节教材主要是要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分布以及人类是如何影响水资源的,要让学生对于我国的甚至全球的水资源现状、未来有个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并以水资源为一点扩散到别的资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这就是课标的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②、利用图表能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③、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④、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②、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资源概念和我国的时空分布、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难点: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法、图表和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

板书加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2、新课学习

【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表示土地干旱龟裂的图片,并讲述我国近几年发生的较大的旱灾。提问:“我们地球上水体占总面积的71%,水应该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阿,

为什么还会发生旱灾的呢?”(使学生认识到水与水资源的不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水资源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进入这节课内容的学习。(同时板书课题)

【第一部分水资源及其分布】

让A组同学代表上来展示讨论结果,江苏是否缺水。(学生通过讨论应该得出江苏是缺水的,而且是水质型缺水)

点评:让学生明白我们平常所讲的水资源和水的区别,也就是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指导学生归纳广义及狭义水资源的概念;结合现实得出哪些水资源是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看书理解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结合“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和“中国径流分布图”得出水资源分布情况。

让D组同学代表上展示讨论结果,即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老师进行点评。

【第二部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老师讲解不同时代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影响,水资源质与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让B组同学代表上来讲解江苏缺水的原因以及缺水对江苏的影响。(得出江苏缺水主要是由于污染和浪费严重,导致江苏水质型缺水,可利用水资源不足在旱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点评: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质和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让E组同学代表来完成书本63页的活动

【第三部分合理利用水资源】

让C组同学代表上来展示讨论结果,如何治理江苏的缺水问题。

由学生对江苏的实际案例出发,来总结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概括。

学习过后让F组同学代表讲解咸海的忧虑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保护咸海。

【板书设计】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3.水资源的分布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质与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人类发展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开源措施

2.节流措施

【课后作业】

1、目前,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淡水主要来自

A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B冰川、河流和地下水

C淡水湖泊水、河流水和冰川D地下水、河流水和湖泊水

2、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是

A年平均降水量B年平均蒸发量C年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双选)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在()

A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B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C东南多,西北少;东北多,西南少D山地多,平原少;内陆多,沿海少

4、关于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得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越丰富的地区,经济越发达

B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C自古至今人们为了用水方便,必须选择沿河湖的发展

D世界主要的文明发祥地多产生和发展于大河流域

5、下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中,能化害为利的措施是()

A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以扩大灌溉面积B大面积排干湖泊沼泽,以扩大耕地面积

C干旱区农田进行漫灌,以保证农作物需水量

D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以调节径流的时空分配

6、思考是否应该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的缺水问题。(从对南极冰川的分析、沙特的水资源情况、运输过程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运输的路线、取冰后对南极地区的影响等方面来考虑)

八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

(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

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

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

「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

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鼠标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好。

(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

2、拼图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达标练习』:(练习题三)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设计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东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设计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0、拟好复习设计,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1、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1、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

2、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产业特点、分布及发展方向;收集资料加深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技能,读图、析图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的技能。

3、通过感知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抽象、概括思维过程,形成、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进而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分布特点;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布特点及发展方向。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的图片,“武汉光谷”的有关资料。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特殊的带“洋”的称号,引入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图课本找出我国解放前后工业产品的增长,了解我国工业品产量的增长和布局的变化。

板书:一、我国工业的发展

讲解: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产量少,部门不全,只有几个大城市工业相对发达。如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

转承:课前,同学们通过报纸杂志或上网收集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资料,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并作简要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资料。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展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其实,我们从互联网上收集资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了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体会到互联网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分布如何呢?发展方向怎样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内容。

板书: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出示课件、提问:“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绍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抢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

[出示板书]1、高新技术产业[

[出示课件、教师承转]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填写下表。

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学生活动](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

[出示板书]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产业、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出示板书]3、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

[教师承转]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抢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教师承转]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问题(1)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问题(2)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问题(3)国际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

[实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电子通讯、生物工程、软件行业成了各路求职人员眼中的“香饽饽”,相比之下,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传统工业“老气横秋”,不如所谓“朝阳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前途。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探讨、教师提示点拨]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产品能紧跟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工业生产摆脱了“找米下锅”的局面。纳米技术在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新产品的开发;环境技术使工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为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高效化,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

[学以致用]1992年,经批准设立的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临沂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建议呢?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结]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将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凭借高新技术,传统工业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各位专家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是XX。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xx是初中地理教材第XX册第XX章第XX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XX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XX中,占据XX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XX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XX是重点,XX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XX。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XX,应着重采用XX的教学方法。即:XX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

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XX,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XX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初中地理中东的水资源匮乏和文化差异的教学设计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及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突,从而进一步认识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建设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学准备

教师

1.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2.将收集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

查找关于中东地区冲突的新闻资料,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看看这里有没有劣势条件呢?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见教材P54)

学生:有劣势条件,这里沙漠面积广大。

教师:非常好,不知大家还注意到没有,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学生:因为这里是热带沙漠气候。

活动:读教材P55“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请学生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转承:现在请你们看看这幅“中东河流图”,上面的注释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回答:正是由于这里干旱的气候,才使得水资源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使得出现这种情况。□教学设计

教师补充:的`确如此,由于气候干旱,使得各国常因为水资源而争端。比如我们在新闻中常常会听到“约旦河西岸”这个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发生的冲突中,就有许多次是为了争夺约旦河。

教师提问: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打开教材P56,读一读阅读材料。你还能不能再补充一些?

教师转承: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

学生讨论、回答: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展示图片: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喷灌、滴灌等。

教师解释: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270立方米,不足中东人均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国人均的1/8。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滴灌和温室大棚造就了产业化现代农业,其用水在30年以来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产出却翻了5番。

教师小结:我们中国的西部地区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学生讨论:略(包括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历史等方面)。

教师总结: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的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板书:

第一节中东

[引入]: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有关水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节《水资源》。

[板书]:第三节水资源

[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都用水做过什么

(可请多位学生回答)

[转折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是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启发提问]:以上我们看到了水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你能不能试着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学生可有多种答案,教师均应予以肯定)

[转折过渡]:水对人类这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

[转折过渡]:这些参加循环的水我们人类目前都能直接利用吗(图3.16)

[总结]:人类目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板书]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水资源对人类是如此的重要,可水资源又是极为有限的。那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对待水资源呢

[提问1]:下面我请同学们看图3.17,请同学们思考人类是如何对待水资源的。

(学生回答:1、人类用水量增加;2、人类污染水资源;3、人类浪费水资源)

[转折过渡1]:水资源本来就非常有限,且分布不均,再加上人类用水的增加、不断的污染和大量的.浪费,必然会导致全球性的水危机。

[活动](全班看书自学76页,请一位学生总结内容)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讨论的是世界的情况,我们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又如何呢

[板书]: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讲解]降水的时空分布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复习提问]降水的季节分配如何

(学生回答)夏秋多、冬春少

[提问]:看图3.19思考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情况为什么

(学生回答)

[提问]如何解决水资源南丰北缺

[讲解]: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转折过渡]:面对世界水危机、中国水危机,我们作为世界的一员、作为中国的公民、作为一名中学生能为水资源做些什么呢

[讨论]:

1、你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2、你在家里如何防止水污染

3、你在学校如何节约用水

4、你在学校如何防止水污染

[指导小组学习]:四个讨论题,请各小组任选一题讨论。

[全课总结]]

[板书]:

1、水质污染2、节约用水3、使用浪费4、用水增加5、人类离不开水6、分布不均7、水危机8、总量有限9、防止污染。

[布置作业]:84页家庭用水调查表

板书设计

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空间:南丰北缺

3、解决:修水库、跨流域调水

【教材依据】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设计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分析了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过去,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向西部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介绍了我国的第一、第二大能源,以及主要的工业分布。

【学情分析】

1、认知心理特征

八年级学生年龄尚幼,感知觉有了一定发展,想象力比较丰富,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明确,自主、独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水平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其心理发育略显不成熟。

2、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

八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地理课程学习,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所提高,已经对中国的行政区划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能够初步分析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分布情况,并能进一步说出能源工业的分布省份。

3、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八年级学生虽已有一定的读图能力,但大部分学生浮于表面,只能就文读文、就图读图。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例,进行识图、析图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4、课堂中可能随机生成的问题

由于各教学班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可能会生成一些问题,如“我国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我国主要水电工业分布在哪些河流?哪些省份?……”对此,应有所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

3、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了解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合作探究、对比学习等方法了解中国工业发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1、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

2、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3、了解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能源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观察法、小组活动法等。

一、情境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展示几幅图片

提问:你知道下列几幅图片描述的是哪种产业活动吗?(学生回答)

明确:第一幅图是煤炭工业,第二幅图是石油工业,第三幅图是水电工业,第四幅图是汽车工业,第五幅图是机车工业。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工业。

二、新课学习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根据五幅工业活动图片引出工业的重要性。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也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

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学生活动:以山西发展煤炭工业的实例,讨论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明确:应当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的状况、市场因素以及现有的经济基础等来发展工业。

(二)中国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煤炭、钢铁、水泥、发电量、棉布、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图”

提问:从1978年到,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一项?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读图回答)

展示图片“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工业分布变化示意图”

学生讨论:从旧中国到现在,我国的工业布局情况有什么变化?

明确:旧中国——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新中国——加强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作用,全面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学生活动:根据所见所闻,说一说家乡工业的发展情况。(小组讨论)

(三)中国工业的分布

1、工业的分类:

重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为生产提供资料)

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等(为生活提供资料)

2、能源工业的分布

提问:你生活中用到过哪些能源?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能源?(学生回答)

明确: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展示图片:“20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统计表

指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第一大能源和第二大能源分别是什么?(煤炭、石油)

明确:煤炭是中国第一大能源,占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的70%以上。山西、内蒙古、陕西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区。

展示:“我国主要煤炭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出我国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安徽的淮北、淮南,贵州的六盘水,陕西的神府煤田等。

展示:“山西煤田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出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河东煤田等。

明确:山西省是我国煤炭产量最大的省份。

学生活动:讨论将山西省的煤炭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北京、天津等地,这种方式与运输煤炭相比,有什么优点?(分组讨论)

明确:可以更加省时、省运费,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减少输入地环境污染等众多优点。

过渡: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发现并开发了一系列大、中型油田。

展示:“中国石油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出我国著名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油田、长庆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和海上油气田。

展示:“中国主要水电基地图”

指导学生找出龙羊峡、小浪底、二滩、三峡天生桥、丰满等水电站,并说出它们所在河流和省级行政单位。

阅读:展示“清洁能源”资料、图片,学生阅读。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了解了我国工业的发展,重点学习了我国能源工业的分布,尤其是第一大能源煤炭和第二大能源石油的分布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第二节、工业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我国工业的发展

三、我国能源工业的分布

1、煤炭工业的分布

2、石油工业的分布

3、水电工业的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是我国工业的发展;

三是能源工业的分布。

在教学时要注意:

(1)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联系身边生活实际,举出适当的例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综合分析能力:在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时,要进行综合分析,如分析某地经济发展条件,要能从各个方面加以综合全面考虑,分析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多个因素,并进一步确定其主导因素,然后进行深刻的分析。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THE END
1.2025年国内粮食市场展望:粮食供给有保障价格波动或不大展望2025年国内粮食市场,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仍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政策“托底”或引导粮食市场价格区间运行。粮食进口来源结构或进一步优化,消费刺激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粮食市场需求。 2024年,面对自然灾害、动荡的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压力,我国粮食生产再次获得丰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14130http://www.grainmarket.com.cn/centerweb/region/YN/2-1/info/1045354
2.玉米市场分析玉米供应相对宽松价格仍存下行空间据卓创资讯统计,陕西省内玉米月度均价为2170.53元/吨,较上月均价下跌2.37元/吨,跌幅为0.11%。深加工方面,宝鸡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1月收购均价为2160元/吨。秋粮收购方面,据陕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2024年12月15日,全省累计收购新产玉米97.66万吨。https://lswz.shaanxi.gov.cn/xwzx/gzdt/202412/t20241231_3278558.html
3.8国限制粮食出口后,越泰两国大米突然涨价,对中国影响几何?农产品出就在伊拉克粮食告急,菲律宾和印尼等全球主要粮食进口国也开始担忧"粮食荒"之际,越南和泰国这两个大米出口国却突然涨价。据日媒《日经亚洲评论》周二(3月31日)最新报道,由于越南和泰国正面临干旱,两国产量正在下降,这可能会导致当前供应进一步收紧,2国大米也大幅涨价。 https://3g.163.com/dy/article_cambrian/F9274GBF0519EO06.html
4.玉米小麦涨价,农民囤粮待涨还是见好就收?囤粮待涨面临市场风险,市场变幻莫测,价格随时可能下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农民的收益可能大打折扣甚至面临亏损。而且长时间储存粮食还可能遭遇自然风险,像洪水、火灾、地震等灾害可能导致粮食损毁。即便没有自然灾害,粮食储存过久也可能出现质量下降、虫蛀等问题,影响销售价格和最终收益。https://kan.china.com/article/6886926.html
5.国家安全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精选6篇)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4.3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tlrhsgf.html
6.玉米:蛰伏待机!涨价应该不会太远!涨价应该不会太远! 今日,山东玉米价格继续偏弱势运行,个别厂家有2厘到1分的降幅,不过反观用粮企业的到车数量,较昨天有所减少,只有700余辆,这就有点不对了。分析下原因,主要是目前下游产品需求低迷,厂家产品库存存在一定压力,对于扩大原粮库存兴趣不大,对于玉米近期的价格持保守态度,对于玉米的供应态势仍看宽松。https://k.sina.cn/article_5271034988_13a2d9c6c01900s9ye.html?kfrome=finance&local=&subch=0&vt=4
7.今日头版速递09.15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出手”,国际大米要涨价? 中国新闻网消息 国际粮食市场里,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人们绷紧神经。近日,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宣布对大米征收出口关税,此举对全球粮食市场意味着什么?会否影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详情>> 养老诈骗有套路 老年人听见八个关键词要小心! https://news.jstv.com/wap/a/20220915/1663197880682.shtml
8.绍兴网上粮食市场如何看待粮食安全问题?11-01 【专家话食安】(第十期)强调!食源性疾病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怎么预防?10-25 “同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共享食安绍兴健康品质生活”——请为绍兴点赞09-05 制度建设 护航食品安全08-17 【食药知识】地震过后,如何确保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08-11 http://www.ytgrain.com/
9.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今年是否会出现缺煤限电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回应03-08 减碳要先立后破丨两会快评03-07 2022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钢铁利好”03-07 发改委谈应对大宗商品涨价:做好粮食、能源等保供稳价工作03-07 2022年钢价如何?听听专家怎么说!03-04 工信部密集摸底 酝酿稳工业新举措03-04 大商所调整铁矿石棕榈油等品种交易规则http://www.mcchina.org.cn/
10.日本“米荒”的背后小马财经厅那么万一有一天,国外粮食涨价了,或者人家对你粮食禁运了咋办? 那可是真会饿死人的! 要知道,中国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过去是有过巨大教训的。 所以,中国一直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因为这是保证每个中国人都有饭吃的最低限度。 哪怕你再想建厂,也要保证耕地总盘子不变。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2055733.html
11.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出口疲软/工厂倒闭/大量失业,美国政府就无世界近代历史记录?有通胀就有石油战争,粮食涨价就有恶劣天气,98年大洪水/08年大地震,今年是三月入夏 四月干旱 五月飞雪窦娥冤 六月冰雹龙卷风 7月暴雨泥石流 八月特高温九个太阳,每当大宗商品粮食涨价就伴随着自然灾害,人寿财产平安保险公司理赔款就要持续增加,极端气候恶劣气象就类似美国大片《后天/冰雪奇缘》,大家说https://xueqiu.com/1965040301/190163891
12.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处(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十四、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http://m.fz18z.cn/nd.jsp?id=354
13.观天下:中国获颁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证书马来西亚地震1中国马来西亚沙巴地震 1、中国获颁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证书 联合国粮农组织7日举行“反饥饿杰出进展”特别活动,向在减少饥饿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国家颁发证书,授予中国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证书。 上世纪以来,减少饥饿的全球性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另一个是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目标。我国已于201https://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6_08_322500_s.shtml
14.——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此次拟召开听证会的消息公布后立即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市自来水公司向物价局提出了适当提高自来水价格的申请,某政协委员认为物价局是中立部门,不应为自来水公司说话,广大市民建议阶梯水价的梯度设置必须要合理,并说不反对阶梯式水价,但反对普遍涨价。此外,除了价格,有关专家要求政府也要关注如何确保上游水源水质,保障饮用http://www.1010jiajiao.com/workbook.php?paperid=2683
15.半月谈2008年第12期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申论资料doc生物燃料不会“中场休息”88 国内外半月大事91 小测验92 2008年半月评论第12期:把根基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 火红的7月正迎面走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走过87年光辉历程。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生日。一个多月前,四川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迅猛而巨大的震荡割裂着巴蜀大地,瞬间吞噬数万生灵。新年伊始,面对历史罕见的http://read.cucdc.com/cw/83176/72926.html
16.中国经济危机分析及对策研究美国金融海啸,中国购买上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美其名曰“救美国相当于救自己”;日本大地震海啸,中国大量购买日本国债和核辐射食品,完全无视钓鱼岛被占的国耻;欧债危机恶化,中国又充当圣诞老人。中国四处扑火,拯救全世界,但一旦中国 有难,谁又会来救中国呢?美国日本欧洲的经济再怎么出问题,其老百姓的生活都比中国民 https://doc.mbalib.com/view/a13ab2d0cfb3b928f527c3be1e5e43b5.html
17.2023年11月陕西延安市延川县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这是以地震海啸灾难、边界武装冲突、房地产业的崩盘、道路拥堵以及空间竞争日趋激烈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经济全球化带来很多空间危机 B.自然和人为空间危机日趋突出 C.如今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 D.人口增多带来很多空间问题 318.下列情形中,不会出现失重现象的是(?)。 A.乘电梯下楼 B.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218/530224231301102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