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和大米拼成了徐悲鸿的画作《奔马》,玉米渣和红高粱拼成的加菲猫,小米、绿豆、芝麻等餐桌上的“老面孔”拼成的青山绿水图……很神奇吧?这些在常人看来只能果腹,但经过一连串的妙思设计、巧手粘贴、精心装裱,五谷杂粮神奇地蜕变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书画作品!这就是兖州五谷画艺术!
一、为什么要传承五谷画文化
五谷画产生于古代的“填仓节”。填仓节来自农业生产,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题,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又叫“天仓节”。经过几代人系统发掘整理,五谷画民俗艺术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五谷画象征“大屯满、小屯满、五谷丰登”的节日。按习俗,这天家家户户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人们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画图,称“打仓”,即修仓,在每个画好的灰圈里撒上麦子、高粱、豆子、谷子等杂粮。天长日久,在节日里人们的艺术创造才能被激发出来,有的人把画好的仓装饰一番,如加个花边“吉祥如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
在佛、道规仪中,五谷凝聚天地之精华,是吉祥物。在民间,五谷辟凶邪、镇恶秽,为祝禳之宝。"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视其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则将"五谷"作为辟邪之宝。
五谷粮食画寓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五谷画起始之初,被称作粮食工艺字画、豆贴画、豆塑浮雕画、豆粘画,主要材料是各种豆类,作画时,民间百姓依据各种豆子的内外壳、形状、豆茎、豆杆、纹路、天然颜色等(甚至利用虫子咬过的痕迹)经过防腐处理、粘贴做画。画面小巧精美、朴实雅致,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望。
五谷画继承和发扬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随着历史年轮的碾过,五谷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褪色,很多民间艺术由于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低,年青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现今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才会这种传统工艺,这一民间瑰宝,面临着永远消失覆灭的厄运。
二、五谷画艺术文化要传承什么
三、五谷画文化要怎样传承
2、创新艺术形式、发展产品种类。五谷画产品原料由原来的单一粮食,扩展到各类纯天然、带有芳香气息的五谷杂粮、中草药、花草籽等各种植物果实,经过防腐、防蛀和防脱落特殊处理制作而成,根据各种杂粮的不同形状和颜色经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创作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产品种类也发展至山水、人物、花鸟等六大类50多个品种。在制作流程上,五谷画需经过模板、定型、拼接、包浆等11道工序,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手法,表现国画、油画、装饰画、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
3、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心技术。“最大的困难还是在种子的处理上,一幅画经过三五年就发霉、生虫,画就作废了。”创业之初艰难前行的那种感觉,如同走在乡间那条阡陌小径,坎坷又泥泞。怎么办才能不发芽、不腐烂?请教专家尝试用液态氮冷冻的技术冷冻胚胎,因为谷子、粟子有外壳,冷冻效果不理想,后来用种衣剂、防腐剂等尝试,用大蒜汁杀虫,还尝试刷一层鸡蛋清增强种子的亮度。“历经两年的研发,才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包浆技术,研究出五谷画增亮包浆剂,核心技术就是给种子穿上衣服,起到真空隔离的作用。”现在五谷画有4项专利、4项发明,10项外观设计。
4、定向扶持、加强推广。为保护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好这一文化旅游商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兖州市划拨专款扶持五谷画项目,并编制产业专案,加大推介力度,逐渐带入正轨。先后获得了10项外观设计专利和4项发明专利,技术的推动和设计理念的革新破解了过去“五谷画”难以保存、内容陈旧的难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具备了跻身艺术品市场的实力。如今,兖州“五谷画”已发展为包括西方抽象画、年画、卡通、仿古画、儒学在内的数十个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法国等地。
5、从孩子抓起,让五谷画走进课堂
学校把五谷画这一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小学生们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将红豆、绿豆、黄豆、大米、黑米等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五谷,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制作成一幅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精美“五谷”画作品。不仅让学生们知晓五谷杂粮,农事知识,也让他们在制作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审美趣味,增强爱惜粮食的意识,更好地传承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