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人民日报7月20日第1版)

夏粮喜获“十八连丰”,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基础牢

“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今年新打的麦子籽粒大,水分也合适,平均一亩地产量在1200斤以上。”在河南省浚县,国兵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秀杰刚忙完麦收,又接茬播种玉米,“夏种晚一天,秋收晚十天,夏粮颗粒归仓,秋粮也不能落下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夏粮喜获“十八连丰”,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基础牢。国家统计局7月14日公布的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59.3亿斤,增长2.1%。

掂一掂麦粒,是沉甸甸的分量。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粮食生产首战告捷,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赢得主动,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会种地”变为“慧种地”,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今年“三夏”生产,推动机收减损是我国农业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进军的集结号。

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苏坦村的麦田里,10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农机手们顺次进行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一台联合收割机能顶100个熟练劳动力,农机手们苦练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利用机械化优势降低损耗。”滕州市鑫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杨福军说,“机收时要根据小麦的成熟程度调整收割机筛箱和拨禾轮转速,尽量匀速前进,避免粮食颠簸倾洒。”

——抓重点,机收减损促增收。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选准机收时机是关键。”在河南省产粮大县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的大田里,忙着收获的粮农黄国兴说,小麦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期或完熟前期,此时作物含水率约15%—25%,收获损失最少。

为了保障夏粮颗粒归仓,各地的农机手和服务主体站好最后一班“收获岗”。当前,全国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水平已分别达到97%、94%和78%,抢抓农时降低机收损耗效果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说:“机收减损是颗粒归仓的关键,如果把小麦机收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全国就能挽回粮食25亿斤以上。”

——抓全程,机收作业提质量。

“实现机收减损的目标,需要抓住机收全程管理。”河南省浚县农机局局长张善伟说,在机收全程把收获时机、机具性能、机手操作水平这些因素有效地统筹在一起,就能最大程度避免漏割、堵草、跑粮情况,“一亩地减损10斤,3000亩地就是3万斤啊!”今年河南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新增联合收割机约5000台,累计检修各类机械302万台,培训农机人员16.6万人。

千方百计提高收获质量。今年“三夏”期间,各地投入麦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其中约25万台参与冀鲁豫苏皖等多省跨区作业。机手规范操作,不断优化收获技能,多地机收损耗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强支撑,充分发挥组织服务优势。

“20亩小麦,有了社会化服务,不到4小时就搞定了,一亩地还减少了40多斤损耗。”安徽省凤台县丁集镇考庄村村民考传书说。今年,凤台县共有216个社会化服务组织投入4000多台联合收割机参与夏收。

“通过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信息、装备和服务上的优势,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事,进一步优化了‘三夏’作业质量。”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

种粮有社会化服务“田保姆”,粮食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目前,全国已有19.4万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开展托管式、订单式、租赁式等服务,确保小麦“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帮助农户节本增效。

“三稳”齐发力,粮食产能夯得实

农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的是亿万粮农的心,稳的是党政同责、重农抓粮的责任。

“一五,一十,十五……”陕西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烈日下的麦田热浪滚滚,村民张平来到今年新流转的农田,开心地数着麦粒,“一穗52粒,还饱满透亮,今年的麦子成了!”

对全年粮食生产而言,夺取夏粮丰收是关键一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夏粮再夺丰收,稳定了全年粮食生产基本盘。

——稳了政策,亿万农民放心种粮。

“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都比去年高。我是一季小麦一季稻虾,有赚头!”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乡汤杨村种粮大户臧如军信心满满。今年初江苏省就对26个产粮大县奖补1.33亿元,每县奖励500万—1000万元。

政策含金量十足,给农民吃下定心丸。今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提高籼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将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到了三大粮食作物,通过稳定种粮收益预期,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稳了面积,夏粮丰收基础打得牢。

“粮食生产稳字当头,核心就是稳定种植面积。”山东省济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陈黎明说,为了确保应播尽播,今年市里调拨专项资金,引导扩大粮食生产,对完成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的区县给予财政激励,全市小麦面积比上年增加3.91万亩。

“土地不留空,季节不留闲,栽种不留缝,补贴不留洞。”各地因地制宜出实招,确保粮食扎扎实实种在地里。今年,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增加300多万亩,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了产量,防灾减灾保驾护航。

粮食一天不归仓,管理一天不松手。

“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重发态势,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各地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及早制定防控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主产区普遍防治两遍左右,把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确保“虫口夺粮”。

目前,南方早稻即将进入集中收获期。在湖南、江西等双季稻产区,“双抢”早稻机收减损安排已经就绪,保障“稻熟有机收、谷湿有机烘、田涝能排干”,千方百计减少机收损失、加快晚稻机械化栽插进度。

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了粮食生产方式。

瞄准需求侧,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粮食生产向优、向好、向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好种产好粮,一斤优质小麦比普通品种贵5分,大伙儿都觉得中。”连续几年种植优质强筋小麦,河南淇县丰发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长波跷起大拇指,“新品种抗倒春寒、抗倒伏,亩产量稳定在1200斤左右,俺们跟县里好几家面粉企业都签订了收购协议。”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上半年粮食生产呈现新特点:

——品种向优,满足多元化需求。

稳产增产的同时,主产区着力发展市场紧缺品种。“通过选育推广专用小麦,扩大了良种覆盖率和技术的到位率,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汪建来介绍,酿酒用小麦每亩增效在200元以上。

今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37.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农艺向好,增产又增收。

“瞧这刚收下来的麦粒,个个饱满,俺们合作社的小麦品质都是顶呱呱的,增产又增收。”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利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孔德同说。

更优农艺的植入,带来的是粮食增产增收。

“用上水肥一体化和深耕深松等关键技术,全生长期少浇两水,亩产比去年增产50斤,一亩地节约成本160元。”河北省曲周县今科富小麦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俊山说。今年,河北基本实现小麦节水增产品种全覆盖。

藏粮于技遍布乡野,推动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26万名农技人员,奔忙在“三夏”生产一线,通过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主推了100多项实用技术,今年全国小麦每亩增产4.2公斤。

——生产向绿,提质还增效。

在湖南汉寿县岩汪湖镇,连片万亩优质稻丰收在望。走近一瞧,田里安装了性诱捕器和风吸式杀虫灯,田埂上栽种的显花植物将害虫引开。“用上生物防治技术,农药减量、水稻高产,大伙都尝到了甜头。”武竺山村村民张光果说。

粮食生产的生态底色越发鲜明。今年,我国耕地轮作休耕面积扩大至4700多万亩;小麦播种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节药技术推广比例近90%。中央安排25亿元继续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加快推进灌溉用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不断打牢粮食安全的基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THE END
1.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的五大支撑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局部地缘冲突以及国际粮食价格震荡下行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粮食生产破浪前行,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产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优化,有力保障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实现。 2010年、2012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先后突破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关口,2023https://www.natesc.org.cn/news/des?id=7cacf329-3667-4a71-a2af-e096b61fc944
2.节约粮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筑牢节约粮食的坚固堤坝。2014年至2023年,我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超250万公里,粮食运输服务水平提升。接下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健全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深入推进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散粮中转及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粮食运输基础设施。 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损耗浪费的重要措施。今年夏收,山东诸城http://www.zgkashi.com/c/2024-12-30/1071354.shtml
3.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粮食生产问题。要牢牢抓住粮食安全这条主线不放松,划好并守住粮食生产所需资源红线,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http://news.hnr.cn/rmrtt/article/1/1412284181609844736
4.中国十大产粮大县哪个县粮食产量最多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吉林省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核心区,雨量丰沛,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是吉林省唯一一个耕地面积超过400万亩的县份,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有名的产粮大县,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万吨以上,是吉林省产粮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据农安县统计局数据,2021年农安县全年粮食产https://www.maigoo.com/top/432896.html
5.中央一号文件出炉!连续17年聚焦“三农”明确两大目标任务!来看六大关键此外,要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不减少。 关键点四:稳定粮食,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在稳定粮食生产方面,文件表示,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释放了鲜明的政策信号。一是压实各级责任。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要求各省(区、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00206137318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