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涨的飞快,粮食不涨价,如果没有补贴,谁还愿意种粮食?
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大片荒废的农田,都感到很心痛。
这是前些天一位读者私信我的感言。
一面是需要补贴才能够维持的种粮积极性的农民。
一面是在市场中兜兜转转才回到几年前的粮食价格。
今年的农产品涨价热潮还将持续吗?
这些年的农粮价格真的没什么变化吗?
2000年的时候,白小麦的收购保护价是0.57元一斤。2014年涨到了高点1.18元一斤。到了2020年价格又回到了1.12元一斤。
2004年,早籼稻的托市收购价是0.7元每斤,2014年涨到了最高点的1.35元,现如今也回到了1.2元每斤。
看起来,粮食价格确实没涨,甚至还出现了小幅下跌。
但如果去对比今年的市场中极度活跃的大豆和玉米,你就能发现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2015年和2016年,国家先后取消了大豆和玉米的临储收购价,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形式,推进两种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随后,这两种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玉米下跌超过了40%,国产大豆价格下跌超过30%。一度回到了2005年前后的价格。
直到今年,两种农产品的价格才一飞冲天,先后超越了当年的托市收购价格。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现阶段的粮食价格已经是政策托市的结果。
一旦完全的市场化,在全球廉价的农产品冲击下,必然还会有剧烈的下跌。
其次,粮食价格并非这些年从未涨价,而是对比样本的问题。
非市场部分表面看起来不涨,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市场价。市场化部分,例如玉米、大豆,在回归市场价格后,事实上在短短4-5年内就经历了80%左右的涨幅。
其三,基于这一结论。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的近期价格,或许并不能用超过历史价格高位来定义。事实上,自从市场化以来,玉米和大豆的价格始终是处于上行空间。
这些都是目前市场波动的关键影响因素。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整体在逐渐降低托市收购的比重,加大市场在粮食市场中的定价作用。
依据大豆、玉米等品种的经验,我们的农产品一旦取消临储收购价,就会经历一个先暴跌,再随着市场逐步上涨的过程。
先暴跌,是回归市场,因为外国的农产品实在太便宜。
后上涨,是追随市场,因为粮食市场具备整体上升规律。
不过就今年在一年内玉米、大豆的价格40%-60%的暴涨增速来说,已经完全脱离了正常的市场增长规律。
按照完全市场化的美国举例,2002年1月-2018年1月期间,美国的玉米价格也不过整体增长了65.5%。
中间存在1-3年不等的价格剧烈波动,但整体都会回归到合理的市场增长。
在我国,粮食定价的核心话语权仍然是由国家保障的,对于价格剧烈波动具备明显的纠偏优势。
进口配额,关税等手段是用来保粮价,保证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不会被低价的粮食倾销所冲垮。
补贴,放储等手段则是用来控粮价的,通过种粮补贴,从生产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放储,解决市场端因为诸多原因造成的供需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