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五一斤的大米,八毛一斤的土豆……农作物已经被贱卖到如此地步,很多农民宁可把菜烂地里,也懒得收割了。明明是供养全国人口吃饭的根本大事,为何总是被边缘化、被刻意无视?
01数据问题,话题禁区
先给大家看两组数据。
数据一:
新京报12月11日发文,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数据二:
据12月20日国际粮价协会报告显示:中国粮食进口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单从法国鲁昂进口的小麦总量达到14.25万吨,环比增长近一倍,有10万吨为直接销往中国的订单。
此外,从今年前11个月海关总署公布的中国粮食进口数据来看,我国累计进口粮食达到1.5094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1-11月大豆、玉米进口量同比增长100%,且按照目前的采购进度来看,该数据还将每年持续增长。
先说第一组数据。
当看到第一组数据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有深深的疑惑。
疑惑二:今年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河北持续遭遇洪涝灾害,为何反映在数据上却依然为增产态势?原因是什么?
疑惑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实有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为何反映在数据上却仍然为“连续第二十个丰收年”?原因是什么?
疑惑四:“总产量”的定义是什么?是否包括进口粮?是否包括上一年度的储备粮?
疑惑五:是否把土地可持续耕种面积、亩数和土地肥沃度纳入考量范围?
如果这些疑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那第一组数据就是狗屁,不能反映客观现实。
再说第二组数据。
从第二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组数据没有呈现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大豆、玉米、高粱的粮食进口率非常高(已达到80%),对国外依赖度很大。
二、我国进口粮食总比例持续增高,且一年比一年呈上涨态势。
那为何会闭口不谈呢?
因为粮食问题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当代。
很多时候,粮食问题能牵扯到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引发暴乱。
那么到此已经说得很透彻了:能公布的数据就是不会出事的。即便数据有水分,在水分和造成社会动荡之间,水分显然是上上策。
02种植环境正日益严苛
①机械化水平堪忧
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民大多为自留地,个人耕地面积仅为1-3亩,没有机械收割的条件,大多数农民也无法承担机械化的成本。良种和化肥、耕地的整体水平提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2.1%,农机设备拥有量占全国的50%;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3.7%,农机设备拥有量只占15.4%。地区发展极度不均衡,土地资源稀缺而农村劳动力也稀少,农村人均投入水平低,农机设备普及率低。
此外,农机设备在我国农村的使用相当受限,存在“买不起”、“用不好”、“效益差”的问题。
一是“买不起”。一般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的需要5万~10万元,小型的需要0.3万~1万元,一次性投资大。而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二是“用不好”。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以及农机技术无偿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民技术水平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农民虽然买得起农机,但也用不好农机。
②天灾不断,青黄不接
“连绵不绝的阴雨是麦田受灾的根本原因。”家住南阳市唐河县的农户说,“当前粮站粮食都收不了,而且一会儿一个价,大家的心始终悬着。”
这场大范围持续阴雨严重影响了豫南小麦机收进度,对于豫北、豫中等地没有成熟的小麦会导致籽粒灌浆不充分,影响粒重、产量和商品品质。这是近10多年来河南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此外,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周口也没能幸免。“几十年没有见过这样的天气,今年雨季来得早,豫东豫南几乎都这样,大片大片麦子受灾。”
而今年7月,河北省也因暴雨导致大量小麦被淹,正临近收割期,却遭遇连续六天高温和阴雨,“地里的麦子一下就发芽了”。30日这天,天气终于放晴,但是因为麦田依旧湿润,机器进去容易陷进淤泥,所以还是没办法收割。有河北农民直言不讳:“往年好麦子都是按照指导价收购,一般看水分定价格。今年芽子麦能给到5毛一斤就不错了。今年半年的辛苦钱,孩子的学费、家里的开销,都指望这一季麦子。一场大雨,全部泡汤。”
经历了芽麦的折腾后,如今又迎来了水泡麦的困扰,这一连串的意外变故让高质量的小麦变得倍加珍贵。由于天气的变幻莫测,国家的储备库只能不断提高小麦的采购价格,以应对市场的不稳定。8月3日河北举行的小麦采购会上,2930元/吨的价格居然流拍,这直接映射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市场的反应竟然如此剧烈。
③耕地面积持续下滑
国家规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很多地区为何能“恰好达标”?数字游戏而已。
某些地方存在用荒地、滩涂地以及山地代替耕地作为数据上报的不良现象,而这些土地的产量是绝对不能跟原先平坦肥沃的耕地相比的。加上一些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撂荒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的地方专门从一些农村雇佣一些人前去种地,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造成了我国实有耕地面积的减少。
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耕地保护突出的问题是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从数量上看,1996—2011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25亿亩,大多数是城市周边的近地、好地。然而,2017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6亩/人,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89亩少了1.43亩,可见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让我国粮食供需关系趋于紧张,使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从质量上看,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耕地面积为20.3亿亩,看似多出2亿亩,其实是调查方法手段的不同和过去隐匿计税面积的释放。这些地一直都在耕种,并不是凭空多出来的。据国土部门评估,其中还有1.5亿亩是不太稳定的耕地或劣质地,将来还要逐步退出来。
去年底,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质量较好的耕地仅仅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目前全国劣质农田约占三分之二,大量还是靠天吃饭。耕地退化问题也比较突出,东北地区黑土退化趋势值得重视。
另外,近十年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化需要建造大量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一些工业园区建设,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机场建设,码头建设,公共水库以及其他公用设施的建设都要占用大量土地。土地是不会凭空出现的,早年的城市化都是大规模征用的农田,且是平坦开阔的农田。城市化持续到现在,今年的耕地实有面积甚至已不足18亩(算上复种面积也仅仅17亩)。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粮食居然还能够每年递增,真的很好奇。
除此以外,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其他问题:
一、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复种指数高、四海无闲田,土地贫瘠率越来越高,肥度严重下降。
二、农药化肥滥用造成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
三、经济作物种植率远比粮食作物高。受“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被大量征收。
03生产粮食≠维持温饱
卖一斤小麦也买不来一瓶矿泉水,一百斤玉米才能换三斤猪肉。粮食被如此贱卖,而化肥和农药的价格连续三年上涨,靠种地是无法维持生计的。加上今年的蔬菜集体大降价,很多地方的农民,连菜都不收了直接让他烂地里。因为太便宜,收上来人工成本都要高于收购价。
别觉得我在吓人。我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情节:古代发生过某次饥荒,当地饥民自发组成队伍,专门杀地主分肉吃,因为地主身上普遍有肥肉。小时候不懂,当鬼故事看的。现在想来只觉得挺震撼。古今中外每逢缺粮的时候,菜市场上人肉的价格比猪肉牛肉还便宜。饥饿最先波及的是穷人,但是等到穷人都活不下去了,大量难民纷纷涌入地主家抢粮食,饿极了甚至杀地主来煮着吃。这是我们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总而言之,国家虽然在2003年就出台了针对种田大户的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但是政策执行有其模糊性。政策普及率不高,申请手续繁琐,审核过程不透明甚至滥用职权、唯亲是用,导致好好的农业补贴政策已经形同虚设。
如今的农村,如今的农业,只剩下老年人还在苦苦支撑。
04此事两难全
这位农民的建议书直接提出了以下几点,句句戳中要害:
一、该农民主张国家直接将耕地收回国有,通过成立统一的农管部门实行全员工人化的农业管理模式,由政府发放工资,交纳社保和五险一金。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提高集体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二、主张由专业人员对农田和农作物进行管理,包括什么时候进行浇水、施肥和喷洒农药。
目前,农村管理和农业生产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管理不到位,农民种植方式和技术相对落后,农产品出现品质问题等。农民提出的建议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该建议主张政府将种子、农药、化肥等耗材实行统一采购,以避免有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农村。丰收的季节,也由政府组织专业的收割队伍来进行对农作物的收割,从而保证粮食的数量和质量。
这种管理模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实践和验证,如日本、新加坡等地。
这种全员工人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保护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目标。
不过,该建议也受到一些上层人士的质疑。
有人认为这种管理模式会剥夺农民的自由,破坏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增加了财政负担,占用了宝贵的公共资源。
虽然农民的这种提议还只是理想状态并没有付诸实践,不过,最了解种地的还是农民。其他所谓的学者教授也只是纸上谈兵,分不清大葱和韭菜的高知分子也大有人在。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应不应该给农产品涨价呢?一方面,如果农产品涨价,中间商会肆无忌惮地控制渠道来抬高价格,届时农产品价格很可能会大涨,就像疫情期间的口罩和药物一样,会出现大量市民买不起农产品,甚至买不到农产品。因此,目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价格是被国家严格控制的,不允许随意涨价。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农产品不涨价,农民的劳动成果会被故意压低价格出售,而中间的收购商又大肆挤压农民的利润空间。在这种现实下,虽然我们的社会依旧食物丰盛,但是支撑这种丰盛的农民群体却得不到他们应有的收益。
这是个两难的问题。难就难在:无论涨价还是不涨价,收益的都是中间商。无法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无法保障市民的生活需求。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