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价格自去年11月开始上涨以来,中国储备粮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被认为是粮价上涨的祸首,涉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且,记者调查了解到,粮食流通各个环节皆是既得利益获得者,而农民,却被排除在了获益链之外。
有报道称,农民能获得粮价上涨总利润中的15%~20%。然而,由于以河南、山东等为主的产粮大省在去年10月下旬即已完成夏粮收购任务,粮价上涨则发生在11月之后,说农民此后获得回报很牵强。
粮食卖早了
“俺家今年的麦子6月份就卖了,村子里大部分人的麦子也卖了。”马宜军告诉《新世纪》周刊。马宜军是山东济宁市鱼台县姜庄村村民,马去年从6亩的麦田里收获了3000斤麦子,留下1000斤自己吃,其余全部卖给了来村子收购粮食的小贩。
马宜军的麦子卖的价钱是0.65元/斤,而当时国家最低收购价在0.69~0.72元/斤之间。据马宜军介绍,由于马家的粮食达不到国家收购粮食的级别,这几年给国家上缴的粮食都是付的现金,而麦子主要卖给小贩,县城也有很多面粉厂。
马宜军说这些话的时候,有点后悔,因为此时村子附近麦子收购价已达0.8元/斤。而村子大多数人的麦子因为卖得早,也没有几个人卖到了这个价钱。
按照国家去年托市收购小麦的政策,农民每向国家出售1斤小麦,将会得到2.5分的补贴。以一亩地最高出产600斤小麦计算,农民能得到15元的额外收入。不过由于化肥等都在上涨,这些补贴作用不大。
中储粮的对与错
山东粮食局官员告诉《新世纪》周刊,山东省10月底就完成了夏粮收购业务。河南省粮食局储运处人员也证实,河南省已于去年10月底结束了夏粮收购。
“不排除中储粮在涨价中借行政命令谋商业利益的可能性”,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粮食专家说。这位专家表示,虽然中国已经实行了粮食市场化改革,但是改革还需要继续跟进,市场化还未完成,国有粮企的腿还是有点太“粗”。
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厉为民说,判断中储粮的做法是否合理,要分开看。如果是企业行为,竞价销售无可厚非;如果是政府行为,这样的做法就值得商榷,因为政府的职责在于粮食安全,而非在粮价上涨中谋取利益。
获益的中间商们
“那些做食用油的大直销商,前阵子涨价的时候,他们有的一天都能赚十几万呢。”在新发地已做过两年的一位面粉交易商说。
谁来保障农民利益
在中储粮、中粮为代表的国有超大型粮企之外,根据2004年《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在保证国家粮食收购的前提下,粮食收购市场已向私人放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院徐柏园说,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粮食法规,粮食开始自由流通。
由此,在粮食市场中也出现了收购粮食的商人、以及国营和私有的面粉厂等。它们构成了粮食交易链中的第二梯队。第二梯队的交易者或者向中储粮、中粮购买粮食,或者通过粮贩和农民直接交易,并开始对粮食进行加工。
在粮价上涨成为既定事实之后,由于第二梯队粮企采购粮食成本增加,因此它们的产品价格也随之增加。粮食价格的链式反应也由此凸显,此时的粮食交易完全成为市场化行为。逐利是任何商人的本性,粮价进一步推高。
在整个蜿蜒曲折的粮食链条中,当企业以沉默来欢庆这场涨价,消费者从腰包中多掏三五块之时,中国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已被遗忘到角落。徐柏园曾多次出国考察,他向《新世纪》周刊记者介绍,国外有专门保护农民利益的团体,比如澳大利亚小麦局是一个大型农民自发组织,相当于专业合作社。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二次分配机制,使得农民种粮抗风险能力增强。
所以,更让徐柏园担心的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继续降低。“此次粮价上涨,还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而如果因为没有激励,哪天农民都不种粮食了,粮价上涨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