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知道287期:中国理应大量进口便宜粮

降低关税才是真正在打掉走私活动的获利空间。而一边提高关税,一边打击走私,是一边抽马鞭一边还不许马儿跑。

财知道:据媒体报道,我国成“大米走私”重灾区,近日,在海关总署指挥南宁、昆明、重庆、长沙等海关统一开展的打击大米走私专项行动中,成功打掉9个大米走私犯罪团伙,初步查证涉案走私进口大米5万多吨、玉米4000吨,合计案值达2亿余元。你怎么看?

胡释之:走私听起来挺可怕,但实际上它还是一种贸易活动,只是这种贸易活动不被政府承认,被政府禁止。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性,而是像其他贸易活动一样,促进双赢互利。

区别于其他犯罪,走私罪是法律自身的产物。你抢人东西,法律判你有罪是对你已有罪行的确认,而并非平白给你制造一个罪行。但走私罪不一样,完全依法律而定。同样的贸易活动,法律不禁止前,你无罪,法律禁止后,你就变得有罪。当然,如果法律又不禁止了,你就又变得无罪。

认识到走私罪的这个特性,也就给消灭走私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自由贸易。不需要贸易商人做什么改变,他以前怎么干还怎么干,但因为不再对他的这种贸易活动加以打击限制,他的贸易活动也就从走私变成了合法贸易,也就没有了走私。

相反,如果加大限制贸易的力度,很多以前的合法贸易就变成了非法走私,市面上一夜间变出好多“走私犯”。所以,要治理大米走私,很简单,减少对大米贸易的限制,降低大米关税。要记住,逃税之暴利源自税收之暴利,降低关税才是真正在打掉走私活动的获利空间。而一边提高关税,一边打击走私,是一边抽马鞭一边还不许马儿跑。

不用担心农民不种粮,生计就成问题

农民明明有能力凭自己本事进城改善生活,为什么非要觉得让他们待在农村享受政府的补贴和“保护”才是对他们好?

财知道:但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必须大力限制粮食进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就表示,“现在国外的粮价很便宜,但是中国不能大规模进口国外的便宜粮食,因为中国农村还有6亿多人口,其中有2亿人在种粮食,如果放开粮食进口,这些农民的生计就会成问题。”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胡释之:法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有个名篇,叫《蜡烛制造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蜡烛制造商为什么要呼吁政府禁止太阳光线?因为他们认为便宜的太阳光线会严重冲击蜡烛工人的生计。消费者都享受便宜的太阳光线去了,谁还点那么多蜡烛?蜡烛工人怎么办?

这和出租车司机呼吁政府禁止专车的逻辑是一样。消费者都坐便宜舒适的专车去了,那么多出租车司机怎么办?都坐汽车去了,那么多马车夫怎么办?按这种逻辑推演下去,任何生活水平的改进都不是福音而是灾难。

过去,买不到粮食,吃不上饭被认为是灾难,现在,我们认为可以买到大量便宜的进口粮食是灾难,是危害粮食安全,而对其加以限制反倒是造福于民,是确保粮食安全,多么荒唐可笑啊!

担心农民不种粮生计就成问题也是对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的事实视而不见,那么多亿农民工离开农村离开耕地进到城市,生计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差了?农民明明有能力凭自己本事进城改善生活,为什么非要觉得让他们待在农村享受政府的补贴和“保护”才是对他们好?

粮价补贴政策自身刺激了走私

粮农都把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按照国家补贴的价格卖出,同时又从市场上购买价格更低的走私大米食用,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更有甚者,直接低价买进这种走私米,再高价卖出。

财知道: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近日表示,中国农业现在出现了令人困惑的“三量齐增”局面,也就是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你怎么看这个反常现象?

胡释之:这个反常现象的根源是政府的粮价补贴政策。把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考虑进去,这个现象就合情合理了。正常来说,国外粮食便宜,扩大进口,国内粮食就会相应减少产量。作为一个生产活动,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要创造价值,如果买别人生产的比自己生产更便宜,还继续自己生产就是在浪费资源。但政府的粮价补贴政策却是在鼓励这种浪费。政府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粮食,大家会怎么做?当然是大力生产粮食高价卖给政府,而自己要消费的则从别处低价买来,政府高价收购的粮食就只好自己囤着,卖不出去。所以出现的局面就是,中国农民一方面大力生产粮食高价卖给政府给政府囤着,一方面大力进口或走私国外的便宜粮食行销市场。

比如这次海关总署的打击大米走私活动,就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走私的大米很多是流向了粮食主产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粮农都把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按照国家补贴的价格卖出,同时又从市场上购买价格更低的走私大米食用,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更有甚者,直接低价买进这种走私米,再高价卖出。”也就是说,政府的粮价补贴政策自身刺激了走私。要不是政府刻意抬高国内粮食价格,走私的获利空间还没有现在这么大。

农民为什么这么精明?因为自己的钱少花一分就是赚一分。在农民眼里,自己种粮也好,买粮来吃来卖也好,都是一个生意,哪个划算哪个来,并不一定非要自己种的粮才吃着香。政府为什么这么慷慨?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在官员眼里,重要的是不是花多少钱,而是花的是不是冠冕堂皇。支持国产粮,多么高贵返祖的理由!

一方面说外国人不会卖粮给我们,一方面又禁止人家卖,自相矛盾

我们倒是要担心自己是不是犯了精神分裂症,一方面说要自给自足才安全,外国人不会卖粮给我们,一方面人家要卖给你又禁止人家卖。

财知道:也有观点认为,政府补贴粮价,是为了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坚持种粮,以保证我国粮食自给。毕竟,如果都吃进口粮,万一哪天国外农民不卖粮食给我们就惨了。你怎么看?

胡释之:走私的“猖獗”就证明这种担忧是杞人忧天。什么叫走私?就是政府不让卖,商家还冒着被抓的风险卖。人家卖粮的欲望是如此强烈,还用担心你不禁止人家卖的时候人家会不卖你?我们倒是要担心自己是不是犯了精神分裂症,一方面说要自给自足才安全,外国人不会卖粮给我们,一方面人家要卖给你又禁止人家卖。

市场经济里,其实任何卖家最愁的都是你不买,是愁你不让他卖。我们一方面担心便宜进口粮会冲击中国农民生计,知道农民最担心的是生产的粮食没人买,我们另一方面却又认为若都吃进口粮,外国农民有一天会不卖粮给我们。中外农民真的会有这么截然相反的思维吗?

胡释之系宏观经济学者

中国理应大量进口便宜粮

近日海关总署查获走私大米5万多吨、玉米4000吨。消灭走私的解决办法,就是自由贸易。而且粮价补贴政策自身也刺激了走私。

THE END
1.农民不种地土地会被收回吗免费法律咨询一般情况下,农民不种地并不一定会导致土地被收回。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农村土地政策,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https://www.66law.cn/question/49987540.aspx
2.在耕地种树,村里管你,镇上管你,县里还管你嵩县人民政府专家:农民个人可以在自己承包的非耕地上种植树木,但绝不得擅自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种植树木等发展林果业,因此,植树之前一定要首先咨询村委、乡镇,自己的承包地是不是耕地、是不是基本农田。 如果确需占用耕地种植果树的,就要向乡镇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政府批准并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报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备案后,才可以实https://www.hnsongxian.gov.cn/Yanzhuang/44863.html
3.侵占承包地还损毁农作物?需赔偿!被告辩称其于2003年8月取得案涉土地承包经营权,2008年原告等人阻拦被告在该地块耕种,并抢种被告土地,后经法院有效判决确认被告对该地块承包经营权从曲村二组侵权之日起往后顺延至期满三十年止,判决生效后,原告等人拒不返还并继续强行耕种案涉土地,2017年原告等人又通过违法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原告耕种土地侵犯https://www.hntv.tv/jiaozuo/article/1/1873878798074712065
4.农民王力军的坎坷收粮路:无证收粮有罪变无罪新闻频道听到审判长宣布“原审被告人王力军无罪”之后,王力军长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王力军说道,“我终于恢复了无罪农民的身份,以后为了家人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为了周边粮农卖粮方便,我准备再置办新机器开始收粮。” 当王力军再开始收购粮食的时候,他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无证收粮被查处了。2016年9https://news.cctv.com/2017/02/18/ARTIPBOXRwUJN2y63oJUs0E8170218.shtml
5.在我国土地流转犯法吗?专家导读 在我国土地流转一般是不犯法的,但是需要符合法定的程序以及条件,一般情况下,土地转让只能以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种是土地使用人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或者是无偿的转移给他人,第二种是土地承包人让第三者代替自己履行相应的义务。 在我国土地流转犯法吗? 土地转让是不违法的,只要按照相关规定。 土地转让有两种https://m.64365.com/zs/1833390.aspx
6.农民心愿: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二引发争议在线免费阅读此时,和河南洛阳、安徽凤阳一样,在四川、甘肃、贵州等省实行包产到组或包产到户的地方,广大农民都有些不知道怎么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受到了巨大的考验。 各地政府支持农村改革 1979年3月16日,即《人民日报》发表读者来信的第二天,《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引起的强烈反响,也震动了万里和安徽省委。 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29375741164915774
7.用政策解决农民不愿卖粮问题2008年,是中国的夏粮实现丰收的一年。然而,在这个丰收年里,不少国有性质的储备粮库却收购不上来粮食,这直接威胁到下一年的粮食储备安全以及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掌控。记者调查发现,导致国库收粮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规定的用于防备“谷 贱伤农”的粮库“托市价格”低于目前市场价格,农民不愿卖粮。在基层粮库束手无http://views.ce.cn/view/economy/200807/14/t20080714_161534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