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15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介绍,11月份,生产供给稳中有升,市场需求持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国家统计局:下一阶段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5%;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0.3%。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4.0%,环比下降0.3%。1-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1%和3.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介绍,11月份,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刘爱华表示,下阶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年粮食产量1390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其中,秋粮产量10418亿斤,比上年增加198.4亿斤,增长1.9%。全国谷物产量12829亿斤,增长1.3%;豆类产量477亿斤,增长1.4%,其中大豆产量增长2.8%。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比上年增加954.6万亩,增长0.5%;粮食单产389.7公斤/亩,增加2.9公斤/亩,增长0.8%。秋冬播顺利推进,基本实现适期播种,冬小麦播种面积保持稳定,长势总体较好。

刘爱华表示,今年我国粮食生产有力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总产量、面积、单产全面提升。

国家统计局:万亿增发国债项目清单陆续下单

万亿国债的下发对基建投资将会有怎样的拉动作用?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近期增发的国债项目清单陆续下达,随着资金加快拨付使用,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有利于释放基础设施领域的潜力和空间,促进下阶段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较好完成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11月份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工业、服务业、消费、出口这些指标都在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较好完成。

刘爱华表示,尽管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但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国家统计局:市场需求不足仍是制造业面临的首要困难

从先行指标来看,11月制造业PMI49.4%,比上月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均在荣枯线之下。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这与部分制造业行业目前进入传统淡季,同时与市场需求不足是有关系的。从近几个月的PMI走势看,当前中国经济继续处于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最近一段时期的PMI走势也表现出这个阶段的特点。

刘爱华介绍,11月份PMI中生产指数为50.7%,连续6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以上。企业生产也在持续扩张。从11月份当月工业生产数据来看,同样呈现出扩张态势。当月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从企业本身的发展预期来看,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是55.8%,比上个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处于较高景气区间。

另外,企业转型升级动能较强。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PMI指数是51.2%,比上个月上升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PMI为51.6%,比上个月上升0.9个百分点。从结构上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预期都保持向上,企业利润也在持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连续3个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

刘爱华转而表示,同时也要看到,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小幅回落,说明市场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制造业恢复发展面临的首要困难,制造业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要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推动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青年失业率统计制度完善后将适时发布

目前,年轻人就业情况如何?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继续增加,促进就业任务比较繁重。有关部门在不断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加快建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劳动者大军。

THE END
1.粮食产量创新高彰显中国饭碗分量理论与实践政策法规资讯粮食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粮食稳定安全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粮食产量在2015年首次突破1.3万亿斤,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有望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这一突破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更彰显了中国饭碗的分量,增强了中国粮食安全底气。这http://www.agricoop.net/mobile/news/show.php?itemid=23725
2.连续9年超1.3万亿斤我国粮食的丰收答卷因何而来?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介绍,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多发、重发的自然灾害,我国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7467575940373074441&track_id=8F8923C5-CFA9-4759-9BB5-AAF1E3079377_727752629825
3.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全国稻谷、小麦库存水平大体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的消费量。除粮食之外,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在百姓餐桌上已司空见惯。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人们的绝大部分收入已经不是花在吃上了() https://www.shangxueba.com/ask/32747070.html
4.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秋粮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加191亿斤,增长1.9%。一、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295万亩,增长0.7% 2021年,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https://www.gznw.com/gznjw/kzx/xwrd/snxw/841130/index.html
5.国家统计局: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52704万头,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粮食单产有所提高,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长0.2%。https://www.yangzhu360.com/toutiao/20210119/195217.html
6.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生产供给能力强大。( )(1.0)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https://www.shuashuati.com/ti/5369ffb718344849bd079a21094788c0.html?fm=bd9ecd2ecfe39736e5e097391449e56ed8
7.农业农村部:确保今年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会议指出,今年要全力以赴再夺粮食丰收,以大豆、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持续用力扩种大豆油料,统筹安排好粮豆棉豆轮作,扩大适宜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多油并举扩面积增产量,今年再扩种大豆油料100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616236257562025985
8.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1220293896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