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升级视阈下中亚粮食安全危机——兼论中国—中亚粮食合作

内容提要:近年来,受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能源价格高涨、部分地区发生社会动乱等因素的冲击,中亚各国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导致粮食价格高涨、粮食供应链中断、化肥等基础农业资源短缺,进一步增加了中亚各国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难度。为应对多重挑战,中亚各国分别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段提出应对策略,按照“三步走”方案主动管控粮食安全风险,在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合作,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以期改善粮食安全状况。中国可在现有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与中亚的农业合作,共同应对潜在的粮食安全挑战。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中亚地区;粮食安全;国际粮食合作

作者简介:崔铮,辽宁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金灿,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研究生。

引用信息:崔铮、尹金灿:《乌克兰危机升级视阈下中亚粮食安全危机——兼论中国—中亚粮食合作》,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3年第5期,第84-104页。

引言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粮食、能源、化肥等大宗商品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对全球粮食的供给、国际粮价的稳定至关重要。2022年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由于粮食供应链中断、化肥价格飙升等原因,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剧烈,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岌岌可危。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2022年3月国情咨文中强调,要“警惕俄乌冲突带来粮食价格飙升等粮食安全负面作用”,中亚各国粮食安全挑战不容忽视。

一、文献回顾

(一)中亚地区面临的多重粮食安全挑战

(二)中亚各国的粮食政策

(三)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对全球和地区粮食安全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在全球层面,钟钰等认为,持续的俄乌冲突将进一步激化全球粮食供求矛盾,推高农业生产成本,最终改变全球粮食贸易结构。蒋菁指出,由于西方对俄罗斯最大粮食出口港和来自俄罗斯的船只实施禁运,世界主要粮食产区面临粮食运输通道缺失的风险。同时,俄乌冲突对区域性粮食安全保障构成挑战,全球粮食供应形势恶化。本·哈森(BenHassen)等人分析认为,乌克兰出口能力受到限制、征兵和人口迁移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因化肥短缺导致的春耕延迟都会对全球粮食生产构成直接或间接威胁。

在地区层面,张梦颖将研究视角聚焦非洲大陆,指出由于非洲国家大量依赖俄、乌两国出口的粮食,俄乌冲突给非洲粮食安全带来巨大不确定性。李董林等研究指出,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危机产生外溢效应,严重威胁中东和非洲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姚树洁等通过定量分析指出,俄乌冲突虽然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口量,造成短期农产品价格波动,但由于中国拥有稳固的粮食安全防线,俄乌冲突对中国的宏观粮食安全威胁有限。卡兹·索哈格(KaziSohag)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中的CQ(cross-quantilogram)方法发现,俄乌冲突造成的地缘政治风险在短期内降低了东欧的食品价格,但同时增加了西欧的食品价格。此外地缘政治风险中的行为(Act)和威胁(Threat)对地区粮食价格影响不同。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亚地区粮食安全现状、中亚各国粮食政策、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安全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俄乌冲突是较新议题,目前仍缺乏系统性分析俄乌冲突对中亚各国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

二、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对中亚各国粮食安全的冲击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伴随着粮价剧烈飙升,中亚各国需要在短期内克服保障粮食安全的诸多难题。但长期来看,中亚各国可以抓住机会,增加国际粮食市场影响力、加速国家农业创新进程和塑造独立的中亚形象。

(一)粮价持续上涨使中亚现有粮食问题雪上加霜

2021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排名中,哈萨克斯坦位列第41,乌兹别克斯坦位列第78,塔吉克斯坦位列第83,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位列110名之外。中亚各国在粮食供应安全和获得粮食的可能性方面与粮食较为安全国家存在差距。虽然中亚地区饥饿程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于近几年减少饥饿人数的步伐逐渐放缓,按时完成联合国制定的于2020年前实现“零饥饿”的目标难度较大。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亚各国面临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导致中亚居民获取粮食的能力大幅降低。糟糕的宏观经济状况造成中亚各国民众购买力下降,人们不得不将可支配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购买食物,因此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压力。

乌克兰危机升级进一步增大了中亚各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已有82个国家约3.4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约5000万人直接面临饥荒的威胁。2022年上半年,全球农业价格指数与2021年平均水平相比高出26%,国际肉类价格指数上涨18%,国际谷物价格指数上涨超过20%,葵花籽油价格指数在2022年4月达到历史高位。尽管在保障粮食供应的“黑海粮食外运协议”达成之后,全球粮食市场价格指数有所下降,但全球粮食进口费用仍将达到创纪录的1.9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在全球粮价高涨的大环境下,中亚地区难以独善其身。聚焦到中亚各国,2022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小麦价格同比上涨20.1%,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的价格上涨21.8%。塔吉克斯坦面粉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以小麦为代表的核心农产品价格上涨急剧增加中亚人民获得粮食的成本。

多个原因造成全球粮价上涨。第一,粮食生产环节无法正常运行。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春耕面积同时减少,其中乌克兰更是减少约30%。除产量下降外,全球小麦库存和库销比均处于过去三年最低水平,全球粮食供需整体处于紧张状态。第二,化肥等基础农业资料价格飞涨。绿色市场北美化肥价格指数(跟踪尿素、钾肥和磷酸二铵的价格变化)上涨了42%,氮肥价格更是飙升到2021年平均价格的3倍。第三,粮食运输通道受阻。海上运输通道的中断和欧亚大陆铁路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导致粮食运输成本大大增加,而高额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化为高额的粮价,严重威胁中亚人民获取粮食的能力。

(二)依赖俄乌粮食进口将产生系统性粮食危机

中亚各国对俄乌两国的粮食重度依赖可能引发系统性粮食危机。粮食系统性风险相对于单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风险而言,是一种共振性、体系性、全面性的粮食安全风险。系统性粮食安全风险的冲击性、破坏性远高于单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风险。由于粮食安全风险具有较强外溢性、关联性和传染性,如果不能有效管控单个国家爆发的粮食危机,及时形成防火墙,那么单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便会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和领域,最终引发系统性粮食安全风险。

中亚地区存在粮食对外依赖和对内依赖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中亚五国大量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粮食。以小麦为例,从进口量上看,2016~2020年五年间,中亚五国小麦进口额逐年攀升,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4.5%,中亚地区整体对外小麦依赖程度上升,而俄罗斯与乌克兰又是中亚各国最主要的小麦进口国。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最依赖小麦进口。该国于2018年取消小麦进口增值税,鼓励从海外进口小麦,旨在积极发展国内粮食加工业。2020年其小麦进口量为280万吨,位列中亚五国之首。中亚各国粮食体系对俄乌的高度依赖,意味着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安全风险的潜在连锁反应明显。粮食风险从俄乌传导至中亚地区的过程中被层层叠加,具体落实到中亚某国的时候,可能会集中爆发,进而严重破坏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稳定。

(三)高通胀进一步降低中亚民众获取粮食的能力

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亚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通货膨胀率涨幅最为明显,2022年3月的通货膨胀率为12%,相比2月同期的8.7%上涨27.5%,并在此后居高不下,于2022年6月达到14.5%,相比同年2月上涨67%。乌兹别克斯坦的通货膨胀率上涨同样显著。该国2022年6月的通货膨胀率为12.2%,相比俄乌冲突前上涨近30%。严重的通货膨胀伴随着粮食价格的飙升已经严重威胁中亚地区民众获取食物的能力。

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对中低收入家庭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冲击。首先,低收入家庭对“黑天鹅事件”更敏感。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粮食不安全对发展中国家及贫困人口的威胁最大。此外,贸易成本使低收入国家最终的粮食价格成倍增加,大大超出低收入家庭能负担的水平。其次,低收入家庭缺乏应急储蓄应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对中低收入国家超过30万个家庭的调查显示,贫穷家庭将其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于购买小麦、大米或玉米等主食。相比之下,非贫穷家庭的比重为14%。较高的食物支出意味着储蓄水平较低,低收入家庭无法承受粮价的剧烈上涨,缺少应对冲击的手段和能力,在经济下滑期便会因为收入减少面对饥饿问题。最后,高通胀会加剧贫困问题。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导致低收入国家整体贫困水平的提升。由于低收入家庭通常缺少抵御高通货膨胀影响的金融资产,因此要比中高收入家庭承受更高的通胀率,进而可能更加贫困,最后失去获取足够粮食的能力。

(四)粮食安全问题催化体制安全隐患

在高涨的粮食价格、化肥与基础农业资料供应链的中断与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共同作用下,中亚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外溢风险,可能突破粮食安全的框架,造成地区冲突。世界其他地区的经验表明,粮食不安全是地区冲突与动荡爆发的催化剂。除了直接影响粮食价格外,冲突造成大量难民的出现,使受影响地区的粮食问题雪上加霜。由于难民在返回家园或找到谋生手段之前都急需临时粮食援助,满足难民的粮食需求会让提供援助的社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甚至爆发危机。例如,逃离乍得北部战斗的难民在1983~1985年干旱期间到达达尔富尔西部,扰乱了当地粮食市场秩序,将粮食短缺加剧为饥荒,严重危害地区和平和稳定。

2022年中亚各国先后发生骚乱,地区和平与稳定受到严重冲击,粮食不安全可能进一步激化既有社会矛盾,造成政局动荡。尽管粮食安全并非导致中亚地区冲突和动荡的直接原因,但是作为重要民生资源,粮食安全深度影响社会稳定。在国内层面,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状况恶劣、贫富差距过大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情绪的滋生与蔓延,加之粮食供应不足导致的民生问题,对社会不满的反对派便会走上街头,发生动乱。在国际层面,受困于国内政治经济不稳定的政府可能会采取激进的对外政策,通过唤醒民族历史记忆而转移国内政治矛盾,进而促使边境冲突频发。值得注意的是,粮食安全常常与其他安全如能源安全等问题共同出现,从而产生“共振效应”,进一步破坏地区稳定与和平。实际上,粮食安全可能成为中亚地区继续爆发动乱的因子。如果不妥善控制粮食安全带来的不确定性,不排除中亚地区会继续发生不同程度新动荡的可能。

三、中亚各国应对当前冲击的策略

(一)颁布粮食安全保障政策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优先事项

(二)深化国际粮食合作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必然选择

第三,接受国际粮食援助,缓解粮食安全压力。2022年9月,塔吉克斯坦外交部长西罗吉丁·穆赫里丁与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萨曼莎·鲍尔在会晤中达成一致,塔吉克斯坦将接受美援署额外提供的1300万美元粮食援助,以缓解俄乌冲突后塔吉克斯坦国内粮食严重不足的困境。2022年12月,世界银行为塔吉克斯坦提供5000万美元的额外赠款融资,以支持塔吉克斯坦缓解粮食安全风险。2022年10月,亚洲发展银行批准向塔吉克斯坦提供价值5000万美元的资助,为塔扩大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资助、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提供支持。

(三)坚持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根本出路

中亚各国严重依赖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粮食进口的主要原因是本国粮食产业落后、产能不足,无法做到粮食自给自足。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中断,中亚各国虽然可以通过加大政府补助、成立应急委员会对冲本国粮食危机,但长期看,通过农业创新应对农业生产布局不均衡、丰富本国粮食作物供给是中亚各国在极端突发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乌克兰危机升级发生在中亚各国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中亚各国能小心谨慎、妥善应对,安全度过粮食危机的高风险期,俄乌冲突可能成为加速中亚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一方面,俄乌冲突对中亚各国造成的粮食安全压力让其更加意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紧迫性。虽然俄乌冲突对中亚各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破坏,但中亚各国借此机会,加大农业现代化投资,补足农业发展短板,积极吸引国际投资者,以期创造中亚农业发展的区域性优势,最终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另一方面,粮食安全是俄乌冲突带来的全球性问题,追求现代化农业已成为各国应对粮食安全长期不确定性的共识。中亚各国如果能取得先发优势,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将有助于其开辟创新农产品的海外市场,并起到良好宣传作用,扩大中亚地区在全球粮食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中国+中亚国家”合作路径

中亚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和建设的关键节点,中国与中亚互为伙伴,利益交织。双方在过去三十年的合作历程表明,农业合作对中国—中亚共建命运共同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亚地区相继出现粮食问题,暴露出其农业发展的局限性。但中亚各国通过粮食外交、加速农业科技改革和参与全球粮食治理等诸多手段,展现出其长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决心。中国方面可以在现有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与中亚的农业合作,抓住新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共建中国—中亚农业命运共同体。

(一)巩固扎实政治基础,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中国—中亚各国间的政治互信是共同维护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中国—中亚协同发展提供顶层设计框架。中国与中亚五国每年举办中国—中亚合作论坛,是双方机制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2022年的中国—中亚论坛上,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提出要将“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升级,并通过四份成果文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坚实政治基础既是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也是中国—中亚粮食安全领域深化合作的政治支撑。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政治格局不确定性增强,全球治理赤字问题凸显。在世界格局的动荡调整期,巩固中国—中亚的政治互信不仅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更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二)主动布局农业“走出去”,将中亚农业资源“引进来”

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在2020年农业国际合作工作要点中将“拓展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渠道”和“支持走出去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作为重要方向。中国政府积极鼓励中亚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引进中亚农业产品。哈萨克斯坦遴选35家企业、乌兹别克斯坦携15家企业参加2020年于上海举办的第三届进博会,对树立质优价廉的中亚粮食形象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与中亚共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绿色农业是中国—中亚农业合作的增长点,也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亚五国加强国家创新和技术方面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旨在实现可持续、以创新为主导的农业经济发展。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风险预估模型对潜在的生产风险作出预警。通过改善自然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确保中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亚各国与中国中化集团展开合作,推广杂交小麦,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开展农业技术合作;塔吉克斯坦引用中国的滴灌技术和旱作水稻应对缺水问题。乌兹别克斯坦在盐碱化程度高的土地推广中国耐盐小麦等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均取得良好效果。

(四)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国—中亚农业贸易往来

中国—中亚农业贸易互补性较强,应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鼓励加大贸易往来。中亚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粮食生产产业链潜力巨大,能够和中国农业发展形成合力。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愿向中亚各国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将进口更多中亚各国优质商品和农产品,继续办好中国—中亚经贸合作论坛,力争到2030年将中国同中亚国际贸易提升至700亿美元”。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撒马尔罕举办的上合峰会中承诺,中国将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价值15亿元人民币的粮食等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鼓励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继续支持中国同中亚各国开展农业合作。

THE END
1.揭秘粮食便宜背后的秘密!粮食价格粮食危机粮食安全粮食产量揭秘粮食便宜背后的秘密!2024-12-29 21:56:16 蓝色海边 山西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蓝色海边 1.6万粉丝 天气预报 05:52 刚需高频民生,是中国市场的基本面 03:15 刀郎演唱会被霸搜,看看这高人怎样说的https://www.163.com/v/video/VPJM5USJ8.html
2.GitHubJungleWooster/kkndme而且中国的精英人群尽管所占比例不大,但是绝对数量足够大,而且精英平均收入甚至远远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 第二:租售比严重不合理,空置率太高,人均收入太低,早晚要崩盘。 这个问题不用过多解释,使租售比更合理的方法不是只有降低房价一种,还有一种更靠谱的:房租大幅度上涨。而且已经在行动中。房租长期保持低https://github.com/JungleWooster/kkndme_tianya
3.2022年我国肉鸡产业形势分析未来展望与对策建议产经企业2.2.3 饲料粮价格大幅上涨,加大低蛋白日粮推广的需求愈加迫切 因2022年初南美大豆减产,以及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粮食供给减少和能源价格抬升,国际粮食供需处于紧张状态,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数据,2022年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54.7点,较2021年上涨17.9%。2023年,受俄乌冲突带来不确定性https://news.foodmate.net/2023/03/656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