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我国新粮食安全观的核心。谷物指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主粮,而前两种又是作为人们的口粮。
近期一些人担心,中国的口粮可能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的影响而出现供给问题。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20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从生产、库存、贸易以及未来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是如何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
——从农业生产看,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5年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6.6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创纪录的“十六连丰”,粮食生产持续向好向优。
——从国际贸易看,粮食进口量占国内市场比重是很小的,我国主粮保持绝对自给。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进口总量为1065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比例为1.9%,主粮自给率达98%,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国际市场波动。
——从粮食库存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粮食储备系统,粮仓是充足的。稻谷和小麦库存均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库存总量居历史高位。
——从未来趋势看,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将稳中有增,提质调优。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分析,未来10年稻谷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年均增长0.6%,小麦产量年均增长0.13%,玉米产量年均增长2.7%,生态、优质的生产和供给将明显增加。
一是价差驱动。近三年我国玉米从乌克兰进口的玉米价格比国内东北玉米到达广东港口的价格每吨低300-400元,巨大的价差驱动了进口的增加。
二是需求推动,自从2016年我国玉米市场实行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市场价格下跌,市场交易活跃,畜产品生产增加引致玉米饲用需求平稳增长,玉米淀粉等深加工被激活,整体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对玉米进口的需求也逐步增加。
专家表示,站在2020年的时点上看国内玉米供需状况,经过4年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和玉米临储去库存,当前我国玉米供需正在从供大于需向供需偏紧方向转变,随着后续生猪等畜产品产能的稳步恢复,预计未来对玉米及其替代品(高粱、DDGS、大麦等)进口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但不会超过720万吨的进口配额水平。同时,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订,后期从美国进口玉米的占比预计会进一步增加。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表示,未来应继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包括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调动粮农种地积极性等;健全现代化的农业全环节供应链,更加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中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障粮食供给,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