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危机来袭,34个国家限制出口!谁是中国产粮第一大省?

全球正在遭遇十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这是世界银行最近发出的全球警报。

目前,全球有多达17亿人正暴露在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贫困和饥饿问题正在恶化。

自2020年进入疫情时代以来,由于全球粮食生产、运输、存储、产业链等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造成了全球层面上的供需矛盾加剧。粮食价格上涨与短期,引发了很多国家开启了贸易限制。

今年,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爆发,全球粮食供需矛盾进一步升级。

数据显示,已有34国针对粮食和肥料实行了出口限制措施。

为应对粮食危机,世界银行今年5月份发布消息,将在未来15个月,投入300亿美元支持农业、营养、社会保护、水利灌溉等领域的现有项目及新项目。此后又宣布追加120亿美元。

世界银行出力,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各国在应对粮食危机方面,还是应该自己发力。自己解救自己,才是根本之道。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这一点全球各国都明白,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

我们中国方面,尽管在综合食物自给率方面,只有65.8%,但在主要粮食方面,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农业部数据显示,2010以来中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自给率均值分别为99.3%、98.4%、97.4%和16.7%。除了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外,其余三大主粮,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机械化生产规模逐步推广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68285万吨(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1336万吨(267亿斤),增长2.0%。

中国能有此表现,得归功于北方几个产粮大省。

02

谁是产粮第一大省

隋唐以降,江南与华中地区,一度是华夏的粮仓,南粮北调,是古代中国的鲜明特点。

当年隋炀帝杨广修建京杭大运河,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调度南方的粮食等物力,快速运往东都洛阳,为东征高丽做准备。

唐朝时期,随着西安人口爆炸式增长,关中地区的物产满足不了首都与周围人民的需求。

关中虽然有渭河航运,但渭河河道弯曲,水量不稳定,历来是一条难行的运输通道。为了满足长安的粮食需求,一般都是从南方调度粮食运往洛阳,然后再从洛阳运往长安。

这是一道复杂的工序,在古代交通不便的大背景下,费时费力,沿路运输的人力消费,就是一大笔开支。

所以,在唐朝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一遇到粮食短缺,皇帝就带着一大波大臣去洛阳办公就餐,如此可以免去粮食运输上的舟车劳顿。

改革开放之后,粮食工业化生产大面积铺展开来,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与华北平原的土地构造,改变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格局。

东南沿海仍是中国的财富重地,但中国的粮仓则转移到了北方。物换星移,曾经的南粮北调格局,已经演变成了当下的北粮南调。

在全球贸易的当下,各国粮食无论产量多少,都有进口和出口,无非是产粮多的地方出口多,产粮少的地方进口多而已。

然而,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比如战争或者贸易限制,那粮食大省便是全国粮食的安全垫,可以平衡全国粮食消耗。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梳理,2021年黑龙江一省产粮7867.7万吨,占全国68285万吨的11.52%,是中国产粮第一大省。

除了黑龙江,北方的河南、山东、吉林、内蒙古、河北、辽宁与南方的安徽、江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都是中国的产粮大省,共同组成了中国的13个产粮大省。

从南北大区域来看,北方7个产粮大省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4155.9万吨,占全国50%左右,撑起了中国粮食安全底座的半壁江山。

而这7个省的总人口为3.98亿,占比为28%。这意味着,大部分粮食被输送到了粮食产量少但人口众多的南方。

从区域来看,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去年产粮总量占全国21.15%,超过了五分之一。

而人口全国第一的广东省,2021年年末常住人口12684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为8.9%,2021年产粮只有1279.9万吨,占全国比例仅为1.87%。

这意味着广东需要大量的北方粮食和海外进口粮食来填充。

03

谁是粮食贡献第一大省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在全球自由贸易的当下,产粮大省多余的粮食,并不一定全部供给到缺粮的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到了国外。

2021年,中国是全球主要粮食出口第三大国。

同时,也是进口第一大国,主要进口的是大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进口大豆9652万吨。

和平年代,缺粮之地,可以依靠进口来满足缺口,但一遇突发状况,则需要全国一盘棋来调度和平衡需求。

那么,如果遭遇突发状况,谁能成为全国粮食安全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当然是自给率更高的地方。自给率高,有富余,才能有力量去贡献。

自给率这个数据怎么计算?国民经略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人均400公斤粮食营养均衡线计算出了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自给率。

这里的粮食包括以大米、小麦等为代表的直接口粮,也包含肉蛋奶生产背后的间接粮食消费量。

黑龙江是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也是自给率第一大省。这意味着,在突发情况下,黑龙江会成为全国口粮安全的最大安全垫。

除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这两个产粮大省与自治区,也有超高的自给率。此外北方的新疆、河南、辽宁、山东、河北、宁夏、甘肃,南方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江苏等,也有富余。

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省市自治区,内地有13个,这意味着,全国仍有将近一半的省市自治区粮食需要外援帮助。

这1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四大直辖市,广东、浙江、福建三个东南沿海富裕大省,以及海南、青海、广西、贵州等弱省,陕西是唯一一个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北方省份。

这些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地区,需要调动北方的粮食来满足巨大的缺口。

这就是大国的优势,大国的优势在于,有充分的资源调动补给能力。东南沿海富裕地区的财政,每年都通过中央调剂的方式,往东北、华北、西部地区补贴。

南方的水资源通过南水北调通往北方灌溉良田,西部强大的电力资源,通过西电东送线路,满足了东部地区的工业电力需求。而北方的粮食,则北粮南调满足南方需求。

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是中国版图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都有着各自的重要性。

THE END
1.中国食物自给率65.8%,如何构建安全稳定粮食供应保障?在农业供给体系中,蛋白饲料原料供给自给率不到20%,短板最为突出。2000年,中国的食物自给率为93.6%,2020年降至65.8%。 现在,进口粮大致占中国粮食产量的1/4。此次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介绍,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17%,肉类的对外依存度达到9%。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22_05_03_638045.shtml
2.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大国粮仓经济网近年来中国进口肉类近1000万吨,对外依存度约10%。 南非某农场正在进行大豆耕种 进口量增多,不仅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也意味着我国粮食自给率的下降。 关于我国粮食自给率,不同统计口径的数据也不相同。李国祥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口粮自给率超过100%,谷物自给率90%https://www.ceweekly.cn/2022/0802/392227.shtml
3.国家重视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国家重视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全球粮食危机成因主要有三类:经济冲击、自然因素以及地区冲突,而地区冲突是导致遭受粮食危机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根据观研报告和中国农民丰收https://www.ctoutiao.com/3077882.html
4.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精选十篇)总地来说,种植业以自给粮食生产为主,除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外,很少有多余的粮食出售。经济作物种植较为分散,基地的规模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低,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养殖业成为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重要渠道 民族地区的畜牧养殖主要是猪、牛、羊和家禽。两县一区常年空气湿润,温度适宜,山高林茂又远离污染,良好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2jesqr.html
5.www.yingmei888.com/mokiae75203.shtml与中国农资和鲁供农服建立起合作关系,依托田柳为农服务中心建设镇级农资集配中心,实行品牌形象、仓储配送、质量标准、技术指导、价格体系、商品供应“六统一”,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直供,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农资流通服务网络,提高农资供给服务水平,2024年已销售农资1万多吨。http://www.yingmei888.com/mokiae75203.shtml
6.关于我们的粮食,一些基本知识财富号2000年,中国的食物自给率为93.6%,2020年降至65.8%。 目前,中国对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和主要肉类的保障水平较高,但食用植物油、大豆的自给率比较低,分别为1/3和不到17%。在农业供给体系中,蛋白饲料原料供给自给率不到20%,短板最为突出。 进口粮大致占中国粮食产量的1/4,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17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20506064349406127490
7.中国农业概况农业概况“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成就显著:粮食生产走出低谷,林业、畜牧业、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十一五”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9671_117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