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调查】面对粮价下跌农民困惑:今后咋种粮
央广网北京11月2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今年我国夏粮实现“十二连丰”,但入秋以来粮食价格走低,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和水稻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粮食丰产却不丰收,售粮传统旺季反转为淡季。据了解,粮农不仅不愿低价售粮,还产生消极的种地思想,普遍存在“惜售”心理,而粮食加工企业遭遇到收粮难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年粮食丰产不丰收的问题?三大主粮价格大跌将对农民收入、粮食安全以及国民经济造成多大影响?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粮价下跌,粮食丰产不丰收
据记者了解,我国去年粮食生产量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但是粮库库存过高,需求量减少,致使今年粮食销路不畅,价格下跌,粮食丰产不丰收。
记者走访了安徽阜阳市王店镇,当地农民孙道迟告诉记者,从上一季小麦难出售开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倍受打击。
孙道迟说:“好多的人,大部分种地都没有心情,旋地它价格高,化肥价格高,麦种价格高,粮价低,老农民不愿意种,人有的种一季小麦吧,玉米都没人种了,都不愿意种了,不赚钱。”
安徽阜阳市颍州粮食储备库中,一位售粮的农民告诉记者,今年的售粮价格很低,不如往年。他说:“低,去年的玉米价格是1块多一斤的,去年玉米1块零8分卖的,今年价格开始收到8毛4,稍微往下落,落,落,落到7毛6,现在又开始往上涨了,涨到7毛8。”
据安徽阜阳市颍州粮食储备库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粮库有4万吨仓容,至今未存满,现在每天站内很少有人售粮。另据安徽阜阳市开发区粮站负责人丁振英说:“粮站收的现在不行,现在老百姓嫌价格低不卖了。一天收10吨20吨的,现在收的太少了。”
记者还了解到,作为玉米主产区的内蒙通辽市虽然1700多万亩大田喜获丰收,但由于玉米价格首次大幅下跌,通辽农民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增产难增收。
通辽市粮食局副局长王敏峰说:“在去年的基础上,每市斤下调0.13元,这也是继2008年出台临储政策以来,首次下调且下调幅度非常大。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玉米库存处于历史高位,需求不旺。国际市场玉米价格非常低迷。”
面对玉米价格首次大幅下跌,通辽农民普遍存在“惜售”心理。通辽市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农民石贵恒说:“我们这儿苞米先不卖,等等价格再说吧。”
记者还走访了河北中南部地区,了解到今年玉米的收购价格明显偏低,让很多农民都出现了惜售心理。目前市场上的收购价格只有每斤八毛五左右,和前几年的每斤1块2左右相比,少了近4毛钱。如此低的价格,很多农民都表示不会马上出售玉米。
粮食价格便宜,很多中小地方的粮食收储企业都面临着倒闭关门的绝境。以南和县为例,3家中小粮食收储企业因为得不到银行的资金贷款支持,只能靠给企业代收艰难维持运转。
邢台南和商务与粮食局副局长杨山豹介绍,玉米价格走低,和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杨山豹说,过去北方的玉米有相当一部分会被运往南方的饲料厂和化工企业,但今年,受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需求量减少,加上进口玉米的冲击,导致玉米价格低迷。
杨山豹说:“现在调过去的价格比进口的价格高的多,进口的对这块有冲击。”
恶性循环,影响种粮积极性
据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少农民都有了弃种的打算。
河北南和农民张武力告诉记者,他承包着50多亩地,一年一季玉米、一季小麦,但今年小麦和玉米的收购价格让他大跌眼镜。他说:“(小麦)我卖的1.16元,达不到托市价格嘞,托市价格还1.18,新玉米现在8毛6,去年玉米有一块一毛三。“
除了小麦,玉米价格更是创了近五年来的新低。张武力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每年的承包费用在400,不算人工,光种地的成本,就至少需要一千三百多。遇到粮食价格低的时候,基本上是一年白忙活。
张立武说:“不搭人工,不算承包费,这一年投入一亩将近900块钱,落不了啥钱。一般老百姓讲话就是赚个秋,今年这情况像我还赚不了一个秋。”
当地农民刘彪向记者表示,现在农民种粮食的成本逐年增加,就算年景好时,丰产又丰收,可是农民的钱袋子却不见鼓起来。他说:“挣不了多少,成本多了,一亩地化肥100多块钱一袋,机械化收割,一百多块钱拉家里,浇地,玉米2水、小麦4水。”
记者了解到,刘彪刚承包了15亩地,今年第一年收粮食,加上先期的承包费用,还有各种整地费用,这一年下来他不但赚不了钱,还要多少赔个钱。他说:“今年才包,第一年,包了不合算。”
另据了解,很多承包地,打算搞粮食规模化种植的农户都表示,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需要抓紧改革,目前粮食的各种补贴都给到了拥有土地的农户手中,而对于承包地的农民来说,这部分钱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承包地的农户不但享受不到国家的惠农补贴,还要掏一部分租金,这无疑影响了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洋货入市,国货入库
据记者了解,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到今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和“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现象。
三大主粮全线下挫在往年并不多见。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分析,国际低粮价与国内库存积压都是本轮粮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李国祥说:“主要还是供给偏多。我们十二连增,进口量也多。现在石油价格低,整个粮食需求不旺。国家收购影响力减弱。国际市场价格跟我国市场价格差距大带来冲击。”
供大于求,最明显的是玉米。根据统计,今年我国玉米产量将达到2.25亿吨,创下历史新高。而我国现有的玉米库存本来就已经有9000多万吨。两者相加,超过3亿吨。
此外,进口玉米低价冲击市场。根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进口玉米453万吨,已经远超过去年全年的260万吨进口量。进口一再大幅增长,并非不够吃,而是国外粮食价格远低于国内。产量增长、库存积压外加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最终使得“供给”严重超标。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认为,只有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才是真正的粮食安全:
据记者了解,目前有媒体预测此轮三大主粮价格下跌,带来农民收入的负增长,将会影响到GDP增长至少一个百分点。而李国祥认为,如果粮食大量囤积会烂掉而造成浪费,同时消耗掉大量土地和淡水资源。只有调节生产,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加以引导,才能打破现有的恶性循环,也才能最终有利于农民增收。
李国祥说:“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政策的调控,有计划地来调节生产。简单来说,就是合同订购加上补贴政策,有机地组合。能够把粮食,我们过去叫‘多了砍,少了喊’的恶性循坏给打破。”
编辑:王家乐
关键词:粮价;农民;困惑;种粮
2015-04-1608:51:00
据国家粮食局网站消息,1月16日至17日,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切实履行好粮食部门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的行业职责。
2014-01-1721:16:00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昨天举行的粮油财富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呼吁,改革当前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重点的粮价支持政策。因为在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支持下,2008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一路走高,目前出现了粮价倒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