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苏联赢得了一场惊人的粮食收购战的胜利,以很低的价格买走了美国1/3的粮食,节省了至少30亿美元。
不仅如此,苏联此举还加剧了尼克松政府的被动。在这一年的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此举给了苏联极大的战略压力,使得其之后不得不在很多与美尖锐对峙的问题上保持相对和缓的态度。
苏联大量收割美国粮食,导致美国的粮食库存严重下降,后者的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一度出现短缺,引发选民的极大不满。所以,这也意味着美苏博弈中,在尼克松通过访华赢得先机的情况下,苏联扳回了一局。
1.为什么苏联要大量收购美国粮食?
新出版的《饥饿的巨人:美苏粮食贸易博弈:1945-1991》一书介绍指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就在竭力争取在居民生活水平上赶超美国,并且效仿美国以肉类、牛奶和黄油等高蛋白食品为主导的饮食方式。
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领土面积,耕地面积为2.25亿公顷。但苏联的耕地有很多处于寒冷丢,无霜期短,虽然降水不少,土地肥沃,多年受制于天气,所以出产很不稳定。苏联偏南部地区的耕地如乌克兰东部和南部以及中亚地区,则受土地贫瘠和气候干旱所困。
所以,苏联时期,粮食产量波动非常大,丰收年份如果将剩余粮食良好保存,摊入到歉收年份,平均下来是可以满足民众需要的。苏联时期甚至更早以前的帝俄时期,都能大批量对外出口粮食。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1959年),最大的影响是刺激了苏联领导层,使之错误地确立了以美国消费模式为方向,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几年,还有勃列日涅夫时期全程,苏联都在想尽办法提高人均肉类和牛奶产量、消费量。
不仅如此,为了强化对东欧阵营国家以及蒙古、朝鲜等“友邦”的控制,苏联一边进口粮食,另一边以白菜价出口粮食,这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变得变本加厉。
2.苏联“偷袭”为什么能成功?
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主动接洽中国,急不可耐地派遣基辛格访华,正是因为美国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境遇实在很糟糕,需要找到破局的办法。1971年,美国主动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意味着美国不再承担稳定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兜底责任,让法国等国家愤恨不已。而美国当时仍然深陷越南战场,亟待相对体面的退场。
苏联其实在1972年遭遇了非常严重的粮食歉收。但苏联人为此主动欢迎西方国家的记者访苏,展示了虚假的粮食丰收景象。美国政府对此半信半疑,偏偏美国军方提供的间谍卫星照片也显示苏联的产粮地区即将丰收。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上粮价暴跌。
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为了缓和美苏关系,决定给苏联购买粮食开绿灯。
《饥饿的巨人:美苏粮食贸易博弈:1945-1991》书中指出,偏偏这个时候,美国的农业部虽然意识到苏联贸易代表对于美国市场上的热情有些不同寻常,但是美国此前25年都存在粮食丰收且难以顺畅正价销售,所以卖出粮食就成了美国农业部的首要政绩。这个部门基于本位主义,没有兴趣去观察和判断苏联是不是遇到了粮食困难,只关心如何促成粮食销售。
书中也谈到,苏联方面当时采取了很多迷惑性举措,比如公开场合继续显露出对于粮食贸易漠不关心的特点(但实际上积极运作),又如跟其他粮食出口大国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接洽,构成对于美国粮食贸易商和美国农业部的极大压力,再如提前租订运送粮食的大量船只。
受到苏联方面的干扰,美国政府甚至忙不迭地解除了对苏联粮食贸易的管控举措,恢复了出口补贴政策。美国官员,上至尼克松、基辛格、农业部官员,下到具体参与对苏粮食出口审查的部门官员,都没有意识到苏联会购买如此之多的美国粮食——在1972年7月,订购了1185万吨粮食,到了8月,又订购了1200万吨小麦和700万吨其他粮食——以及这种购买行为的影响。
1973年初,美国粮食库存消耗殆尽,这种情况下,美国市场上粮价暴涨,1973年秋收以前,美国市场上的其他农产品和肉类价格都位于高位。美国人以极低的价格将粮食卖给了苏联人,甚至给了巨额补贴,还有部分属于赊购:美国政府担保。这也被称为“粮食大劫案”。
3.粮食战争最终击垮了苏联
尽管1972-1973年,苏联人通过“粮食大劫案”愚弄了美国人。但在此之后,美国人就充分吸取了教训,加速将粮食贸易、粮食援助作为国际战略竞争的工具。
智利大选中上台的阿连德启动了对美资公司的国有化,美国对此做出的回应就是启动对智利的粮食禁运,饥饿的智利中产阶级支持军方发动政变。而在此后,美国恢复了对智利的粮食和金融援助。
因“粮食大劫案”而灰头土脸的基辛格,在尼克松水门事件后继续担任福特政府的国务卿。他运用粮食政策来对付产油国组织“欧佩克”,以及非欧佩克成员、但同样依赖于石油出口的苏联等国。
美国借助军事技术创新升级了间谍卫星技术,使之能够更加精准地研判苏联的农业实际状况。“粮食大劫案”运作期间的“空城计”,再也行不通了。而且,基辛格本人公开在世界粮食大会上宣传了这一点,即美国会通过卫星来研判全球各地的农业状况,粮食政策直接被摆在了桌面。
应该说,20世纪70年代,美国同时运作粮食政策、石油政策的精准度还不够娴熟。又或者说,福特也好,卡特也好,对于苏联民众多少还有怜悯之心。到了里根政府时期,苏联向美国以及国际市场上其他粮食出产国购买粮食变得更为困难了,被迫以其他方面的政策让步来换取价格变得越来越昂贵的粮食。
同时期,美国确立了对苏联绞杀的战略政策,包括禁止一切有助于苏联的技术和设备转让,支持一切导致苏联经济混乱的行动,致力于削减苏联在国际贸易和能源领域杠杆优势,允许苏联加深对西方依赖的贸易,比如粮食贸易——但要求苏联拿出更多的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