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玉米全产业链主要涉及四大类主体,包括农资经销商、农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玉米收储企业与玉米加工企业。产业链上游为种植环节,农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农资经销商处获得相应农用物资进行耕种;产业链中游为收储环节,玉米通过粮食收储企业的流通,传递至加工企业;产业链下游为加工环节,由加工企业对玉米进行加工,再销售产成品。
多因素叠加导致2023年玉米价格持续走低
供给端方面,国内玉米丰收,产量增加,供给充足。2023年,尽管华北与东北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但全国大部分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显示,202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63亿亩,比上年增加1723.2万亩,增长2.7%;全国玉米产量28884万吨,比上年增加1164万吨,增长4.2%,再创历史新高。玉米增产丰收使得库存大增,玉米供给出现阶段性过剩的局面,导致玉米价格一路下滑。
需求端方面,疫情后消费未能如预期强势,需求端不振是拖累玉米市场的重要因素,下游承接不足加剧了玉米市场的供应压力。据了解,我国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饲用消费、工业消费、食用及其他消费。其中,饲用消费与工业消费为主要消费方向,占比近93%。在玉米价格连续下跌的行情中,饲料消费需求减弱,深加工企业按需采购,市场收购主体整体心态趋于谨慎。
玉米收储企业后市信心不足导致收购建库意愿降低。贸易企业方面,在下跌行情中,企业存粮即亏损,因此大多玉米收储企业采取随收随走的策略,不愿建立库存,甚至部分前期建库亏损的企业逐渐开始出货。在此基础上,玉米期货价格连续大幅下跌,自2023年9月以来,主力合约跌破2400元/吨关口,最低跌至2364元/吨,更增加了市场走弱预期,致使市场体量较大的贸易商对后市信心不足,收购积极性降低,且收粮后下游需求承接力度有限,多谨慎建库,贸易环节成交量有限。
生猪养殖持续亏损导致玉米饲用需求减弱。生猪在畜禽养殖体量中占比较大,而玉米在生猪饲料中添加占比最高达66%。目前,国内生猪价格仍然处于低位,2023年以来生猪出场均价基本在1.3万-1.7万元/吨的低位,全年均价1.5万元/吨,同比下跌19.7%。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3422万头,同比减少1834万头,减幅4.1%;季环比减少807万头,减幅1.8%。饲料养殖持续亏损,加之生猪正处于去产能周期,原材料采购补库意愿低,用粮企业大多维持低库存运行。
2024年初玉米价格略有上涨原因分析
综合粮食政策影响、内外部环境变化、供求双方博弈形势改变等因素,2024年春节过后玉米价格小幅上涨,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国家粮食政策引导下中央储备粮总公司收购政策及时调整。1月11日,中储粮集团公司发布将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增加国产玉米收储规模的公告。增储政策落地后,中储粮吉林省分公司于1月中旬提前下达2024年中储粮轮换计划,指导中储粮直属库企业开启政策性粮油收购;紧随其后下达2024年第一批国产玉米调节储备入储计划,吉林省及时增加收储库点及收购计划,扩大收购规模,加大粮食收购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四平地区玉米调节储备增加收储库点5个,增加收购数量11.7万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当地玉米市场,提高了供应紧张程度,进而推动了玉米价格上涨。
三是市场收购主体及农户博弈双方形势改变,扩大价格上涨态势。中储粮直属企业入市收购后,一方面贸易企业及时把握时机,纷纷开秤抢购;另一方面部分农户随着粮价上涨和春节临近,急于在春节前出粮回款,玉米价格得到进一步巩固,供求关系趋于平稳,使得价格上涨但涨幅不大。截至3月5日,全国玉米均价为2333.68元/吨,较春节前上涨57.81元/吨,涨幅为2.54%。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政策,做好粮油信贷资金供应工作。根据近年来粮食市场多变形势,粮食加工企业及购销企业经营模式特点,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导向,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关于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等方面的金融货币政策。不断探索创新粮油信贷支持模式,灵活运用信贷优惠政策,组合使用信贷营销产品,积极指导金融机构支持粮油信贷投放,并结合实际,在资金供应、工作考评、差异化管理等方面给予金融机构一定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