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消费需求旺盛,国内玉米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不断攀升。但从2013年开始,玉米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由供需偏紧转向供大于求,特别是2015年新季玉米上市以来,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进入2016年后,尽管在元旦、春节等节日需求拉动下,养殖行情开启上涨模式,但对于玉米市场提振作用非常有限。
进入2016年1月以来,由于农民春节过年急于变现,产区玉米市场又迎来新一轮售粮高峰,而此时,虽然养殖业节日利好行情连续启动,但集中出栏影响饲料消费,用粮企业采购意愿不强;加之,春节期间深加工企业停机,普遍备货较少,市场难以获得有力支撑,导致玉米价格偏弱运行,依旧深陷寒冬不能自拔。
近年来,我国玉米连年丰收,库存不断增加,但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导致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加剧;当前,尽管玉米收储价格大幅度下调,但是依然高出国际市价不少,比价优势无疑刺激进口数量不断放大,这些都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了压制,预计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弱势格局难改,未来价格下跌仍将是市场运行的主基调。
其次,由于缺乏消费提振,玉米深加工下游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导致玉米行情弱势难改。随着原料玉米价格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加工企业带来利润改善的机会,玉米成本降低带动深加工企业开工率提升,但随着淀粉、酒精供应压力增加,下游产品价格亦出现大幅下跌,将反过来制约深加工企业开工率,进而影响到玉米需求,不利于对玉米行情的支撑与提振。
近年来,国内玉米临储价格基本只涨不跌,而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下滑,国产玉米与进口玉米价差拉大,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玉米进口量猛增;二是国产玉米库存高涨。显然,高价托底的临时收储政策,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当国内外玉米价差越来越大、国内库存量越来越高、市场倒逼机制越来越强时,玉米的产供销该看政策的脸色,还是听市场的召唤?
据了解,2008年,国家临时收储价每斤还7毛多,但到2014年,已经上涨到每斤1.13元,上涨了近60%。然而,与国内玉米价格单边上扬相反,国际市场价格已连续3年走低,由于差价悬殊,进口玉米源源不断地进入国内消费领域,而国产玉米却被束之高阁,导致库存严重积压。显然,政府高价托底干预市场的临时收储政策,弊端日益凸显。
业内人士表示,2015年新季玉米临储价格大幅度下调,既是市场倒逼的自然结果,也是产业调整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反应供求关系,而且由供求关系决定,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才能使粮食价格回归市场。但同时,玉米临储政策的调整,对农民利益带来的冲击也是实实在在的,必须有一个渐进与适应的过程。
从长远发展来看,尽管当前玉米价格已经大幅度下调,但依然高于国际市场不少,未来玉米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对此,农民要有充分的市场预期和准备,同时要适时调整种植结构。但是调整之后种什么是一部分农民的困惑,粮食主产区的政府部门要做好有效引导和服务,既要调整,也要避免盲目性,同时着眼长远大力培育新的产业上下游的支撑力量。
猪粮安天下。农民种粮,本身就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份责任与担当,改革发展的阵痛不能都让农民来承担。只有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支撑的投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创制强农惠农富农新的抓手、新的平台,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局才能守得住,我们方可期待经历改革阵痛的玉米市场才会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