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外商投资走出去服务公平贸易多双边合作综合
1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1.1国内大豆市场消费量巨大
国内有效供给不足中国大豆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近三年来年均超过1亿t,国内大豆产量远远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1994—2018年中国大豆产量、消费量及进口量
1994—2018年中国大豆产量、消费量及进口量持续快速增长,从1500万t增长至1亿多t,2018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高位。在消费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国内大豆产量却长期停滞不前,基本围绕在1500万t上下波动。中国大豆消费量的增长基本依靠进口大豆来满足。
1.2中国大豆进口量激增后出现转折
在中国大豆国内供给不足、消费需求快速增加的情形下,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大豆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1994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仅为16万t,1998年增长至385万t,1999年突破1000万t后,基本保持着增长趋势,2018年进口量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8000万t以上。2014年以来,中国大豆年均进口量超过8000万t,但近年来进口增长速度减缓,并因2018年开始出现的贸易摩擦而出现负增长。由此可见,中国大豆需求从快速增长转变为负增长,但进口量仍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在高位。
1.4中国大豆产业政策
2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2.1多因素促使中国大豆进口量激增
在大豆贸易政策方面,1993年中国开放大豆市场,2001年正式取消大豆进口配额制度并将进口关税税率降至3%,大豆已经成为中国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农产品。国际大豆质优价廉,标准化程度高,出油率高,相比国产大豆还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因此,贸易政策的开放化促进了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快速增加。
2.2经济效益有限是中国国产大豆产量难以增加的重要原因
从表象上看,中国国产大豆产量难以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种植面积下降;二是单产水平并未得到大幅提升;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足,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水平不够。1999—2017年中国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从2005年开始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到2015年以后才有所上升。1999—2016年中国主要油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1999—2016年,中国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呈波动增加的趋势,除2003年外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呈不断增加趋势,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并未大幅增加,在低位处于波动态势。
2.4对豆粕、大豆油的大量需求致使中国高度依赖
3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趋势
3.1贸易摩擦将重塑国际大豆贸易和种植格局
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其对中美大豆贸易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中国逐渐减少美国大豆进口是必然趋势。中国、欧盟、墨西哥、阿根廷、希腊、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是世界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进口量较大,占世界总进口数量的64.31%。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对产自美国的大豆加征25%的关税作为反制措施,世界大豆贸易商采取从阿根廷进口美国大豆以满足其国内市场需求,将阿根廷自产大豆出口至中国的策略,导致阿根廷大豆进口数量猛增(见表4)。此外,中国减少进口美国大豆的贸易缺口将由其他国家填补,非中国大豆需求将逐步转向美国。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的大豆进口需求将引发世界大豆种植结构的变化。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传统大豆生产大国之外,印度、巴拉圭、加拿大、俄罗斯以及部分中亚国家的大豆种植面积可能会显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