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全球170余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种植。玉米是全球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也是最主要的饲用谷物,而且也是全世界生物燃料生产的主要原料。
全球最大玉米出口国是哪个国家?中国?美国?还是巴西、阿根廷?
全球玉米以南北半球分为两个生长期。北半球的播种期在4、5月份,南美(巴西、阿根廷)大概在9月到11月。南美(巴西、阿根廷)玉米的收获期是每年的3-5月,而地处北半球的美国、中国的玉米收获期是9-10月份。
全球玉米生产集中程度高
玉米生产集中度较高。北美洲、亚洲、南美洲的玉米种植面积均较大,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是全球玉米产量最高的4个国家,合计占全球玉米产量的69.1%。
2023/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12.22亿吨,同比增加6483万吨,消费总计12.07亿吨,同比增加3929万吨。其中巴西23/24年度更是产出1.29亿吨的历史最高产量,近两年出口都将超过5000万吨,明显挤占了其它出口国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美国越居全球第一大玉米出口国。
巴西是世界第三大玉米生产国,22/23年度出口量超5000万吨,约占全球玉米出口的30%,是第一大出口国,与北半球产量国季节互补。
目前,巴西的粮食产量占全国农业的50%以上。玉米是巴西农业生产中第二重要的作物,仅次于大豆。
巴西天气允许巴西种植三种玉米作物。由于它是一种喜暖的作物,其产量与春季和夏季有关。尽管如此,根据天气条件,玉米可以在巴西的冬季种植,即使在冬季,热带天气仍然提供理想的生长条件。
巴西玉米产量
玉米的主要副产品是DDG(由于其高营养价值,也用作动物饲料)、玉米乙醇和玉米油(也可用于丰富动物饲料,用于制造生物燃料和工业化学),此外还有食品工业使用的玉米粉、糖浆、淀粉等产品。
巴西成为中国头号玉米进口大国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约占全球玉米产量的23%。然而,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以及为了保障口粮安全等原因,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进口国,近几年每年的进口量基本保持在2000万吨左右。
2023年,中国玉米进口量共计2714万吨,同比增加31.6%。其中,从巴西进口玉米1280万吨,占比47%;美国进口714.4万吨,占比26.3%;乌克兰进口553万吨,占比20.4%。
玉米价格上涨原因
近两年玉米价格居高不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玉米价格上涨原因有哪些
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旺盛,多元主体收购积极性高涨;农资和人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惜售,希望卖出好价钱;资本炒作,价格看涨预期增加等。
(一)自然灾害引起减产
2020年我国玉米主要产区遭受极端天气、旱涝灾害、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使玉米生产受到严重的损失,部分地区产量下降。如东北地区春季遭遇大旱,玉米发芽率低,幼苗普遍长势不好;入夏又遭到持续强降雨、台风的袭击,大片玉米倒伏,影响正常抽穗;秋季又遇蝗虫灾害,许多玉米被啃食,各类灾情叠加,给玉米生产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二)种植成本上升
现阶段我国玉米主产区大多以集中规模种植为主,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农户的土地大面积经营,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参入数量较多,竞争十分激烈,导致土地租金逐年上涨。此外,近年来,种子、地膜、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农资物质价格都在不断上涨,加上灌溉用水、用电、人工成本、存储费用也在上涨,从而推高玉米生产成本。
(三)粮农期望值高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致使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硬缺口较大,加上国家对稻谷和小麦采取的是定向销售政策,而对玉米采取的则是储备政策,加剧了玉米供求矛盾。而部分粮农对玉米价格的期望值较高,导致惜售心理逐步增强,由“希售”变为“惜售”,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矛盾。
(四)跟风从众心理
部分收购商盲目跟风攀比,人行我随,且看涨预期强烈,心理价位较高,收购积极性高涨,将玉米囤积起来,待价而沽,加剧了玉米价格的上涨。
(五)游资恶意炒作
受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单一,获利能力下降。而粮食价格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景象,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多数粮食品种价格都在逆行走强,成为少有的有稳定可观收益的投资行业,于是得到了社会资本、游资的青睐,导致一些社会闲散资本纷纷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坐地起价,这也是导致玉米价格快速上涨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六)国际因素传导
2020年起世界各地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受疫情影响,储备意识普遍增强;其二,为抑制疫情持续蔓延,部分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边境封锁、限制出口等措施,导致玉米等粮食贸易和运输受阻;其三,一些粮食生产大国故意囤积粮食,将粮食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推进,世界玉米价格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也波及到我国玉米市场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