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稻米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困境及应对策略究

供给方面,在国家强力惠农支农政策下,近10年来我国稻米产量稳定在2亿t左右。2014年全国稻米产量2.06亿t,比2013年增加289万t,增长1.42%。影响稻米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播种面积和单产。从播种面积来看,2014年全国稻米的播种面积3030.9万hm2,基本与2013年的3031.2万hm2持平。从单产情况来看,我国稻米的单产稳定在4.8t/hm2的水平,是我国三大主粮单产水平最高的作物,也是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稻米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受耕地、水等资源限制及2015年稻米最低收购价不再上调等影响,2015年国内稻米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5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约3040万公顷,其中早稻播种面积约580万亩,比上年增加7.5万亩;中晚籼稻播种面积约为1567万公顷,粳稻播种面积约为89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4.5万亩。按正常年景估计,2015年全国稻米产量约2.08亿吨,同比增250万吨,增幅1.2%。其中,早籼稻产量约3430万吨,同比增加125亿斤,增幅3.79%;中晚籼稻产量约1.25亿吨,同比增25万吨斤,增幅0.24%;粳稻产量约7125万吨,同比增10.5万吨,增幅1.5%。

需求方面,受消费结构转变的影响,近些年我国稻米消费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口粮消费中大米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我国稻米的年消费量稳定在1.9亿t左右,2014年稻米消费量为1.95亿t,比2013年增加了85万t(图1)。稻米的消费主要用于食用,还有少量的饲料、工业消费及种子和损耗,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食用大米的群体有所增加,这是近几年稻米消费需求上升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国内经济新常态特征明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预计2015年国内稻米消费需求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口粮消费受人口刚性需求影响略有增加,饲料用粮随着饲养规模的缩小有所减少。根据最新数据预测,2015年国内稻米消费量约为1.966亿t,同比增加160万t。其中,口粮消费约为1.6亿t,饲料消费约为1615万t,工业用量约为1340万t。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稻米供需基本平衡,在不考虑进出口的情况下每年略有结余,除了2001~2004年间供需缺口较大外,这几年由于国家实施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稻米作为重要的口粮一直处于较高的自给率水平。

1.2稻米的进出口形势分析

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数据,2014年我国进口大米高达257.9万t,截止到2015年8月份,我国已累计进口稻谷和大米197万t,比去年同期增长18.8%,进口金额为54.9143亿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2.2%。我国谷物进口产品结构与出口产品结构均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竞争力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2011年之间,我国一直都是稻米的净出口国,大米贸易顺差持续了将近15年,年出口量在130~370t吨之间。2011年之后,我国稻米开始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贸易逆差不断拉大,进口大米数量快速攀升,年进口量基本都在50万t以上,目前已经连续四年大幅进口国外大米(图2)。引发国外大米进口激增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国际市场供给充足,市场价格下滑,另一方面源于国内稻米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国内外价差有所扩大,导致进口大米变得有利可图。另外,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经营规模小、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是导致稻米大量进口的深层次原因。

1.3稻米市场价格形势分析

受国内托市收购政策,以及农业生产成本过快上涨影响,我国稻米的国内市场价格处于稳中趋升的状态。近几年稻米的市场价格相对处于高位,其中粳稻的现货成交价稳定在3200元/t,中晚籼稻为2700元/t,早稻则为2600元/t左右。从历史数据来看,三大品种的现货成交价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10月粳稻的现货价达到3210元/t,同比涨幅为1.1%(图3)。从一年之中价格的变化情况来看,下半年稻谷成交价一般高于上半年成交价。2015年国家规定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1.35,1.38和1.55元/斤,与2014年水平保持不变。这表明,未来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可能面临改革,这既是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需要也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因此,未来稻米的市场价格将更多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政策市”对稻米价格的影响可能逐渐减弱。

分品种来看,今年的粳籼稻价差情况有所加大。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6月,黑龙江省粳稻的粮库收购价为3120元/t,湖南长沙晚籼稻的收购价为2800元/t,两地价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元/t。黑龙江粳米的出厂价为4400元/t,湖南长沙地区晚籼米的出厂价为4020元/t,两地价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0元/t。导致粳籼价差加大的原因主要是最低收购价和政策性收购数量的影响,2015年9月我国计划拍卖的早籼稻数量为50万t,粳稻为152万t,后者是前者的三倍,说明粳稻市场需求旺盛导致其价格高于籼稻。此外,从价格的波动率上来看,粳稻的波动性大于其他品种,2015年前十个月的价格变异系数为0.87%,是同期小麦和玉米价格的两倍左右。

2稻米产业面临的市场困境分析:以稻米加工业为例

稻米加工业是连接稻米生产和稻米消费的重要中间产业,是整个稻米供应链是否能够上下游保持协调一致的重要环节。但是,长期以来,稻米加工业一直无法摆脱“囚徒困境”的窘境,其在发展上所面临的困难,也往往表现为整个稻米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因此,以稻米加工业为例,对目前我国稻米产业所面临的困境进行论述与分析。

具体而言,目前我国稻米加工产业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市场困境:一是从稻米经济形势上看,稻米加工业面临国内外价格倒挂、产销区价格倒挂和稻谷与大米价格倒挂等三重价格倒挂,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工企业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与过度扩张并存的不协调现象;三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当前稻米加工业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难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需要;四是从管理经营的角度来看,行业品牌混乱、市场集中度低的局面制约产业发展壮大;五是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看,稻米企业的过度加工行为和副产物的低效利用导致资源浪费,进而危及国家口粮安全。

2.1国内外稻米价格倒挂挤压加工企业生存空间

我国稻米从2010年10月就开始出现价格倒挂问题,随着国内农业资源日益紧张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稻米价格倒挂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根据统计数据计算,以泰国100%B级大米为例,同等品质等级的国内南昌大米的国内市场成交价不仅高于进口泰国大米,而且二者之间的价差自2012年6月就开始逐渐拉大(如图4所示)。2013年4月国内外大米价差为598元/t,到2014年4月这一价格差已达2282元/t,一年间上升了2.8倍。这由此给稻米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冲击是未来一段时期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导致价格倒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资源紧缺、劳动生产率低和生产成本刚性上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直接原因是关税、补贴等农业支持保护措施不足。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4%。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2006~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生产成本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11.6%,11.6%,13.1%和12.0%。国内外价格倒挂长期存在导致大米进口激增和走私活动频发。2014年,全国海关共立案查办农产品走私案件13316起,案值448.98亿元,涉嫌偷逃税款92.82亿元。其中,在打击大米走私方面,全年查获大米走私刑事、行政案件467起,案值12.55亿元,涉税4.66亿元,查证走私大米21.01万t。大米走私不仅冲击国内粮食市场,加大了价格下行压力,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导致国内原粮和沉淀粮产销区价格倒挂,也制约着稻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下,我国的大米等谷物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未经检验检疫的走私大米的大量涌入,不仅会打破这种平衡,使得粮食价格对农民的补贴失效,甚至给消费者的餐桌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2.2加工企业产能过剩与过度扩张并存

我国稻米加工产业整体开工率偏低,加工能力增速超过原料增长速度和消费需求增速,出现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加工企业又过快扩张,盲目生长。2012年,稻谷加工企业的年产能为30716万t,实际处理稻谷8882万t,平均产能利用率为44.5%,而同年小麦加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为64%,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为45.3%,饲料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1%,油料加工产能利用率为52.8%,油脂精炼为52.6%(表1),在所有粮油加工行业中稻米的产能利用率最低。从产销区来看,主销区开工率为30%,主产区为29%,其中黑龙江省开工率为20%,辽宁为19%,开工最高的广东省为41%。截至2013年底,我国稻米加工企业9788个,其中民营企业中仅有0.52%的日加工能力在1000t以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15%和31.91%。

与加工企业产能过剩相比,新增产能过度增加的趋势也十分明显。2013年底,稻米加工企业新增产能同比增加2325万t,其中民营企业新增2113万t,增幅为78.1%,国有企业新增187万t,增幅为57.7%,外资企业新增25万t,增幅为61.9%。由于产销格局的变化,沿海地区稻米加工业的产能增长最快,但新增产能主要以初加工为主,稻米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产能结构看,主要表现为初加工产能严重过剩,落后产能比重大,先进产能不足。以大米生产基地的黑龙江省为例,该省2013年稻米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为5255万t,相当全省上年水稻总产量近2.5倍,但其中的先进产能仅占10%左右。在稻米市场需求放缓背景下,大量富余产能密集分布在农村,小、散、弱米企互争资源和市场。由于先进产能不足,大米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加工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引发稻米加工行业不良运行。

2.3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小制约行业转型升级

稻米作为主粮的主粮,加工企业是促进粮食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稻米加工业的一个制约瓶颈是,产业向上下游延伸的过短,精深加工水平低。这不仅使附加值偏低,产品结构单一,而且加剧行业不良竞争,导致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难以与大型外资企业抗衡。具体而言,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的精深加工水平跟不上国际水平。目前,我国的稻米加工企业虽然在生产加工能力、产量利润方面逐年提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其生产加工能力和产品开发水平仍然与外资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弱势地位。二是整体呈现小、散、低的现象,加工工艺水平较低,技术低水平复制,特别是中小型稻米加工企业,质量差、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三是产品品质单一,精细化程度低,加工行业同质化严重,一些附加值高的免淘洗米、胚芽米和营养强化米等产品的市场供给十分有限。

2.4稻米品牌混杂,产品同质化严重影响行业生存状态

在产品结构方面,稻米加工业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同质化严重,产品的丰富程度偏低,产业链下游的高端米制品以及多元化产品缺乏。全国稻米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基本面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这是导致我国稻米加工业难以良性运行的重要内在原因。从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稻米市场中等级米制品和米粉、米线等传统米制产品占所有大米产品的比重一直都处于99%以上,而市场需求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蒸谷米、免淘洗米、营养强化米及高端米糠油等产品的市场份额非常少(表2)。从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转变规律来看,大力发展高端米制品,延伸大米的加工产业链,丰富产品品种是稻米加工产业发展壮大、突破现有生存困局的必由之路。

2.5过度加工和副产物利用不足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危及粮食安全

由于消费观念的驱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稻米企业对大米过度加工的现象日益严重。稻米的过度加工一方面导致出米率下降、能耗增加和品质降低,另一方面还引起食物浪费,影响口粮安全。稻米过度加工对粮食安全的危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导致稻谷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的稻谷加工业的平均出米率在63%左右,按照中等稻谷计算,每吨稻谷可生产0.75~0.77t糙米,生产标二米0.6~0.65t糙米,生产精制米(特等米)仅为0.55~0.60t左右。出米率偏低导致碎米增多,可利用的稻谷资源减少,进而危及粮食安全。二是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稻米在追求过白、过细和过精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加工流程,导致大米越加工越瘦,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营养元素被抛光去除。三是导致能耗增加。稻米在过度加工过程中,采取的工艺流程和抛光次数增多,目前加工1t大米需耗电50度,其中抛光程序则需10~25度左右,如果增加一次抛光,则每年多耗电5亿度左右,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

稻谷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偏低导致的粮食损失同样需要不容忽视。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统计,2014年我国粮食加工副产物1.8多亿t,其中米糠2042万t,稻壳4085万t,麦麸2178万t,玉米芯4000万t,玉米皮4112万t,糟类1800万t(酒糟1500万t,醋糟300万t),其中米糠、稻壳和米胚产量三项年均增长1.6%。对粮食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进行统计表明,稻壳的综合利用率最低,仅为不足5%,碎米为16%,米糠不足10%。发达国家稻米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普遍达到90%以上,其中日本的米糠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即使欠发达的印度也达到了30%以上。

3破解我国稻米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稻米加工业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技术密集,在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增加出口、保障营养健康与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难得机遇,处在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为促进稻米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居民消费和口粮安全,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其一要加快发展稻米产地初加工,加强初加工设施和装备建设,有效突破初加工关键环节,整体提升行业加工水平,通过产后减损实现增产增效增供增收。其二要推进精深加工,加工企业要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仪器设备,延长稻米加工产业链,拓宽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提高资源的综合收益。利用先进精深加工技术,提高稻米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丰富产品结构,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其三要通过积极创新引进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农商直供、直销直供、食品短链、社区支农、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直销店、连锁店、冷链物流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加工流通业态和消费模式,多渠道促进新技术与加工企业的渗透融合,从而实现行业生态的改善。

(2)科学引导产业布局。首先要加强加工园区设施建设,通过强化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完善产业园区各项功能,强化产业分工,吸引优秀稻米加工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共享资源、服务和分工效应。其次要培育产业融合区。通过加工园区前延后伸,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一支物流配送、产品展示和市场营销体系,创建一批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融合示范区。最后是加快主产区的加工业发展,加强主产区产加销的整体构建和区域合理分工,引导稻米主产区发展稻米加工转化,引导加工产能向主产区梯度转移,打造优势主产区主导产业,拓展稻米加工转化增值空间。

(4)多措并举引导适度加工,促进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强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是节约粮食、提高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国每年稻米副产品达4500万t,其中稻壳3000万t,如果全国的稻壳用作燃料,可替代2000余万t煤,不但可生产200亿度电,而且减少了燃煤发电带来的30万t二氧化硫的排放。因此,稻米加工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适度加工和精深加工,不断提高稻米的出品率和营养成分的有效利用率。加工企业要大力发展专用米、糙米和米糠食品等新型营养健康产品,加快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系列化、优质化、方便化主食食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加大节能减排、节本降耗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示范推广力度,逐步淘汰稻米加工业落后产能。

4结语

稻谷产米一头连接着生产者,一头连接着消费者,涉及农户、加工企业和消费者多方主体,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未来稻米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完善的制度设计,灵活的机制和规范的市场环境。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继续完善稻米的收储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将稻米价格逐渐放开,使其更多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在加工企业发展方面,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健康科学发展,比如适度提高行业门槛并实行行业退出机制,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此外,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进行稻米科学生产、科学加工和科学消费的科普宣传,从而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在保证绿色生产的同时,减少稻米浪费。

THE END
1.国内玉米开秤价偏低,春节前后还有一波集中售粮俄乌冲突发生以来,黑海地区的贸易通道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黑海粮食运输协议给全球贸易市场带来阶段性的稳定,2023年7月份俄罗斯退出黑海粮食协议后,乌克兰开辟了一条航运通道,目前运行稳定。 乌克兰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乌克兰2024/2025年度谷物出口量达到1140万吨(其中包括662万吨小麦、https://www.yangzhu360.com/guandian/20241101/835623.html
2.当前玉米价格偏低的六个因素村有白事,当我和老少兄弟爷们谈到当前的粮食价格时,他们说晒干扬净的0.94元每市斤。确实是偏低了不少。当前玉米价格较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包括供需关系、政策因素、天气条件、替代品价格以及国际市场动态等。 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详细分析: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0064636_1135107226.html
3.发改委称粮食及肉油价格大涨可能性不大二是近期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国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实行临时收储政策等综合措施作用的结果,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前期价格下降过多后的恢复性上涨,蔬菜价格上涨主要是季节性波动以及前段时间恶劣天气的影响。 应该说,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缓解农民生产效益偏低的状况,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目前,我https://m.10jqka.com.cn/20130722/c61724391.shtml
4.玉米价格持续走低新粮上市后供强需弱格局有望得到改善9月以来,玉米价格低位震荡运行,美玉米存在丰产和进口价格偏低的利空因素,但由于市场对供应宽松的预期有所消化,期货价格出现了反弹。而国内玉米期现货价格则持续走弱,但分析师预测,在基层上量前,国内玉米供强需弱格局将会得到改善。 国际玉米供应宽松致价格下跌期货市场出现反弹 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917318399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