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几年粮食总产数字的疑问

2010年中国的粮食连续7年增产了,但笔者却从2003-2008年中国粮食的价格、消费、进出口及库存变动情况,对粮食总产量数字提出了疑问,现将旧文上传,以供网友批评。

目录

2003年粮食产量跌入低谷后,2004-2008年连续5年增产,人均占有粮食也从2003年的333.3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398公斤(见表1)。公布的粮食产量数字是否可靠呢?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些探讨。

2004年以来统计公布的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同时粮价又在上涨。经查近几年统计年鉴发现:多数年份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由此对粮食产量增加的真实性产生疑问。限于资料、权限及精力等条件限制,只好采用间接推测的方法来判断粮食产量的真实性,以供网友们批评指正。

一、近5年统计公布的中国粮食产量连年增加

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跌入低谷,2004-2008年连续5年增产,即从2003年的4307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2850万吨,比1998年的历史最好水平还多1620万吨,如表1。

表1-1995-2008年粮食总产及人均占有量表单位:万吨,万人

年份

粮食总产量

人口

人均占有公斤/年

1995

46662

121121

385.2

1996

50454

122389

412.2

1997

49417

123626

399.7

1998

51230

124810

410.5

1999

50839

125786

404.2

2000

46218

126743

364.7

2001

45264

127627

354.7

2002

45706

128453

355.8

2003

43070

129227

333.3

2004

46947

129988

361.2

2005

48402

130756

370.2

2006

49804

131448

378.9

2007

50160

132129

379.6

2008

52850

132802

398.0

由表1可知:与2003年相比,2008年中国的粮食不仅总产量增加了22.7%,年均递增4.18%,而且人均占有粮食也从333.3公斤增加到398公斤,增加了64.7公斤。粮食供应宽裕,粮价本应下跌,但实际粮价反而上涨。至少,粮价指数应低于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但事实恰恰相反。

因条件限制,笔者只好用间接推测的方法来判断粮食产量数字的真实性。

二、间接推测全国粮食产量的思路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0)的统计方法,一个国家的一个粮食年度内:

粮食的总供应量=粮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库存增加(1式)。

粮食的消费量=食物消费+饲料+食物加工(工业用粮)+种子+废料(包括加工、储藏和运输中的损失)+其他用途(包括用来加工非食用产品的农产品数量及统计误差)(2式)。

按供求规律,当消费量不变时,供应量增加,粮价应该下跌。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总体上升情况下,粮食价格指数应当低于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同样,当消费量不变时,如果统计公布的粮食产量增加,而粮食价格指数反而高于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有可能因为:一是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粮源外流;二是库存增加,市场流通量减少。如果这两个原因都被排除,则只能对“统计公布的粮食产量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了。

打个比方:假如某国1990年度粮食消费总量1亿吨,生产1亿吨,净进口为0,库存无增减,成品粮价为2元/公斤;1995年度粮价涨至2.2元/公斤,即以1990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为110,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按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计算,1995年度成品粮涨至2.1元/公斤视为持平,这里多涨了0.1/公斤。消费总量仍为1亿吨,公布产量1.06亿吨,净进口0.05亿吨,库存减少0.08亿吨。按公布产量计算,1995年度市场可供量应为:

1.06+0.05+0.08=1.19(亿吨),供大于求0.19亿吨。

1995年度成品粮价本应低于按“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计算”的2.1元/公斤,而实际为2.2元。总消费、进出口、库存变动数基本可靠,则统计公布的“产量增加”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这就是本文用于间接推测2004-2008年统计公布的中国粮食产量真实性的原理。

三、2003-2008年中国粮食的价格、消费、进出口与库存变动

1、近5年粮食价格指数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现将2002-2009年粮价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对照表整理出来,如表2。

表22002~2009年粮价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对照表

行次

2009

04年=100,2009年为

1

消费价格总指数

99.2

101.2

103.9

101.8

101.5

104.8

105.9

99.5

113.5

2

粮价指数

98.3

102.3

126.4

101.4

102.7

106.3

107

105.6

125.1

3

粮价指数高于消费价总指数-百分点

-0.9

1.1

22.5

-0.4

1.3

1.6

6.1

11.6

4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

398

5

人均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公斤/人

-22.5

27.9

9

8.7

0.7

18.4

粮食销售放开后,消费者购买成品粮的价格,主要受供求规律的制约。不同于农民出售的原粮粮价,受国家规定的保护价调节。

表2第5行2003年人均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22.5公斤,次年--即2004年“粮价指数”比“消费价总指数”高22.5个百分点(消费总指数103.9,粮价指数126.4),符合供求规律;同样,2004年人均占有粮食比上年增加27.9公斤,2005年“粮价指数”比“消费价总指数”低0.4个百分点,也符合供求规律。但2006-2008年粮价指数的变动,就与供求规律相悖了:人均占有粮食比上年多0.7-18.4公斤,次年的粮价指数反而比"消费价总指数"高1.1-6.1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年,人均占有粮食比上年多18.4公斤,2009年居民全部消费的平均价格比上年下降了0.5%,粮价反而比上年上涨5.6%。粮价比消费价涨幅高6.1个百分点。2009年50个城市粳米平均价格:2009年3月下旬每公斤3.79元,6月下旬3.9元,9月下旬3.99元,12月下旬4.12元。每斤大米9个月涨了0.165元。一年涨幅超过0.2元。

要讨论2008年与2003年的粮食供求关系,按“当年粮食主要用于次年消费”的估计,则需将2009年与2004年的粮价比较。由表2最后一列可知,以2004年的价格水平为100,2009年居民消费平均价格为113.5,而粮食消费的价格达125.1,比前者高11.6个百分点。

那么,2004-2009年“粮价指数”高于“消费价总指数”是否由于消费增加、净进口减少或库存增加所致的呢?下文将逐一讨论。

2、近5年粮食消费变动基本未增

因为中国没有公布粮食消费数据,只有在几年前,从FA0数据库的“中国粮食平衡”资料中,间接算到粮食的全部消费构成。笔者只获得了1961-2002年的数据,近几年未搜索到FA0的中文网站。由已下载数据可知:(2式)所表示的中国粮食6项消费构成中,食物和饲料所占比重最大。2000年这2项消费共占当年总消费的86.5%,种子、废料和食物加工(主要是榨油)和其它消费,只占13.5%。饲料中又以猪饲料所占份额最大。猪饲料最终转化成猪肉,国内消费的猪肉占99%以上。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城乡居民的粮食、猪肉消费的变化,可大体上判断全国粮食消费的变化趋势。如表3。

表3中国口粮与猪肉的消费变动表

农村人口-万人

80837

76851

75705

74544

73742

72750

城镇人口-万人

45906

52376

54283

56212

57706

59379

合计

农村人均消费粮食(原粮)公斤

250.2

222.4

218.3

208.8

205.6

199.5

城市人均购买粮食公斤

82.31

79.5

78.18

76.98

75.92

77.6

城市人均折原粮公斤

117.59

113.60

111.69

109.97

108.46

110.86

农村口粮总量-万吨

20228

17095

16523

15568

15163

14512

城市口粮总量-万吨

5398

5950

6063

6182

6259

6583

全国口粮总量合计

25626

23045

22586

21750

21421

21095

农村人均消费猪肉-公斤

13.28

13.8

13.5

15.62

15.46

13.37

城市人均购买猪肉公斤

16.73

20.4

19.19

20.15

20

18.21

农村消费猪肉总量-万吨

1074

1059

1019

1164

1140

973

城市购买猪肉总量-万吨

768

1070

1042

1133

1154

1081

全国消费猪肉合计-万吨

1842

2129

2060

2297

2294

2054

按70%出肉率和每头毛重109公斤折生猪-万头

24135

27904

27005

30102

30071

26920

活猪出口-万头

203

188

197

176

172

161

自食猪肉与出口合计-万头

24338

28092

27202

30278

30243

27081

按3:1料肉比估算的猪饲料-万吨(头数*109*3)

7959

9186

8895

9901

9889

8855

口粮与猪饲料合计-万吨

33584

32231

31481

31651

31311

29950

人均口粮与猪饲料合计-公斤

265.0

249.4

242.2

242.1

238.2

226.7

由表3可见,从2003年到2007年城乡居民直接食用的口粮连年减少:从23045万吨减至21095万吨。城乡消费的猪肉按70%出肉率和每头出栏生猪毛重109公斤,推算出“出栏生猪”总头数;再加上出口活猪头数,算得自食猪肉与出口的出栏生猪总量;然后按3:1料肉比估算出栏生猪消费饲料用粮总量。与直接食用的口粮合计,可求得“口粮与猪饲料合计用粮数”,即表3的倒数第2行数字。2003-2007年,从32231万吨降到29950万吨。虽然不是粮食消费的全部,例如猪肉消费还包括:在外用餐、加工成肉制品;饲料还包括存栏种猪及育肥猪的存栏增量用料,鸡、牛等饲料;食用粮也还包括:在外用餐、熟食、榨油的大豆等。但这一数字可反映中国粮食消费主要份额的变化。由此可推,2003-2007年粮食消费量至少没有增加的迹象。尤其是2007年农村人均食用口粮和消费的猪肉分别比上年减少了6.1公斤和2.09公斤,城市人均购买的猪肉也减少了1.79公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际生活水平的变化。

至于2008年,由表3反映的03-07年依次下降的趋势,估计也不比2007年多。

3、2004~2009年粮食净进口总体增加

中国2003-2009年粮食净进口如表4。

表42003-2009年中国粮食净进口统计表单位:万吨

谷物及谷物粉

-1986

501

-387

-247

-831

154

315

#小麦

45

726

354

61

10

0

#稻谷和大米

-262

-91

-69

-124

-134

稻谷和大米

26

76

52

73

49

-97

-78

玉米

-1639

-232

-864

-310

-492

-27

-13

大豆

2047

1990

2619

2786

3036

3744

4164

合计净进口

-1526

2411

1472

2375

1811

3677

4309

人口(亿人)

12.92

13.00

13.08

13.145

13.21

人均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公斤

人均粮食净进口量-公斤

-11.8

18.5

11.3

18.1

13.7

27.7

4、粮食库存明显减少

虽然有个别报道说粮食库存数字不实,但未见其它权威机构公布“与两位总理不同”的全国性确切库存数字,因而没有理由不采用上述数字了。

综上所述,2008与2003年比较,在粮食供给方:粮食总产量增加了9780万吨(见表1),净进口量增加了5203万吨(表4),由减少库存而增加的市场供给量至少为1667万吨。合计增加供应16650万吨;粮食的需求量基本未变(表3)。按当年粮食主要用于次年消费的实际情况,应该用2009年的粮价与2004年加以比较,来衡量供求失衡对粮价的影响。以2004年的价格水平为100,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3.5。既然2008年需求未增,供给增加了16650万吨,那么按供求规律,以2004年为100的2009年粮食价格指数理应低于113.5,但实际却比它高出11.6个百分点,达125.1,有违常理。如果其他数据相对可靠,只能怀疑公布的粮食产量失真了。

若以人均来考察,也能验证上述定性判断。2008年与2003年比较:人均产量从333.3公斤增加到398公斤,增加了64.7公斤(见表1);净进口增加了39.5公斤(见表4);平均库存减少了12.8-19.2公斤,人均可供量共增加117-123.4公斤(64.7+39.5+12.8=117)。而消费呢?2007比2003年,按人口平均的“口粮与猪饲料合计”却减了22.7公斤(见表3)。加上其它消费,至少未超过2003年人均水平。至于2008年,按上文估计也不比2007年多。人均供给的粮食增加,人均需求未变,同样不能解释粮价涨幅超过居民消费价涨幅的现象。

四、粮食产量数字是怎样得来的

耕地承包到户后,各户打的粮食再也不经过原生产队,即现在的“村民小组”过秤进仓了。只是自家用袋子约约,各户自己都没有准确数字,也没有向村会计报告的程序。现在的统计数字是经抽样测产推算而来的。以N县为例,在全县22个乡、镇、区内,每茬抽6个乡,每个乡抽3个组,每组按高、中、低估产,等距抽10个田块,每个田块(纵向)等距抽7个测点(垂直于排水沟方向抽样,碰到排水沟和小田埂,其面积也算在内),每个测点抽10尺2,即(1+1/9)m2。这样全县共抽1400m2(6*3*10*7*(1+1/9)m2),即2.1亩。各田块所收粮食要求单打单晒,过秤记录。然后用样本推断全体:

70个测点的总产量/70个测点面积(亩)=该组平均产量;

18个组平均产量之和/18=全县平均单产;

全县平均单产*全县上报播种面积*调整系数=全县总产量;

调整系数=被抽地块“组与该户的承包面积”/该地块上报面积。

此种方法首先是样本太小。两茬共抽4.2亩。全县粮食(两熟)播种面积平均按180万亩估算,抽样比例仅为百万分之2.333。以亩产450公斤计算,平均每个测点只有1.5斤。若每测点平均误差1%,全县就会出现0.81万吨误差(180*0.45*1%)。再说,进仓粮食要求小于14%的水分,因为没有化验,只要多1个百分点水分,意味着多报粮食少1.16%(1-85%/86%),全县多算粮食产量0.94万吨(180*0.45*1.16%)。两项误差率之和2.16%,2008年公布产量52850万吨,全国误差可能达1142万吨(52850*2.16%)。

其次,被抽6个乡镇在全县22个乡镇、所抽乡镇的一百多个小组的平均产量,不一定按等距分布,因而18个小组的简单平均单产不一定代表22个乡镇实际平均单产。

再次,播种面积的真实性也有疑问。因为播种面积是以耕地面积为基础的,按上文“推断全体”的公式,推断粮食总产量的耕地面积只认可承包面积。该县承包面积只有91.45万亩。即使加上5%以内的自留地,全县也只有96.26万亩。当地多数农田是稻麦两熟,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不超过192.52万亩。平均种粮面积按75%估算,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只有144.4万亩。1997-2003年统计上报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140.9-154.8万亩之间,比较接近实际。2004-2008年,全县耕地实际净减少了1.6万亩,相当于3.2万亩播种面积。按75%估算,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仅约为142万亩,而上报的粮食播种面积达184.8万亩,比按承包种粮面积推算数多42.8万亩。占上报粮食播种面积的23%!除了N县,不排除全国其它产粮县也有此类现象。全国平均只要多报5%播种面积,2008年就可能多报产量2643万吨产量。加上误差1142万吨,可能多报3785万吨粮食。

更为震惊的是,据透露:每年的粮食产量是根据上面确定的基调上报的,如2009年被要求“比上年平产略增”,以达到自2004年起连续×年增产的政治效果。果真如此,怎能不令人对近几年粮食总产数字产生疑问呢?

小结

2008与2003年比较,按统计公布,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9780万吨,净进口量增加了5203万吨,由减少库存增加的市场供给量至少为1667万吨。合计增加供给量16650万吨;粮食的需求量基本未变。而2009年的粮价却比2004年上涨了25.1%,比同期居民消费价平均涨幅高出11.6个百分点,有违供求规律。如果其他数据相对可靠,那么,公布的粮食产量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中国价格信息网三、水产产品价格指数 2024年11月,水产产品价格指数调整回落,指数值为103.12点,较上月下降1.04%。具体运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5 水产产品价格指数走势图 整体上看,11月淡水和海水水产均有一定程度回落,但总体保持稳定。 淡水鱼等养殖水产品上市量陆续增加,市场供给充足,需求相对稳定,价格小幅下跌。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https://www.chinaprice.cn/slkjzsjcqkbg/54988.jhtml
2.小麦价格行情分析预测全部价格报告统计期货国际分析政策资讯标准 按级别浏览: 综合公益付费 【独家】政策加持 豆价或能迎来涨势?(置顶) 来源:粮信网时间:2025-01-04 09:54:34 【独家】油脂开年能涨吗?(置顶) 来源:粮信网时间:2002-01-01 00:45:58 【独家】24年收尾,25年玉米有机会吗?(置顶) https://www.chinagrain.cn/xiaomai/
3.中晚稻托市收购超500万吨南方新稻价格坚挺2024年中晚稻托市收购工作在豫苏黑皖四省启动,目前四省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超过500万吨,政策对稻谷市场的支撑作用比较明显。本周现货市场中价格继续持稳,价格南涨北跌。 进入12月下旬,中晚稻市场购销活跃度小幅提升,南方籼稻市场受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新稻价格坚挺运行;粳稻市场,苏皖产区由于符合储备标准的粮源数https://www.bjlsjyzx.com/lyxx-hy/59746bd0-c8e6-11ef-9a55-490d2f609522.html
4.粮农组织2024年食品价格指数下降2.1%新华社罗马1月3日电(记者张馨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3日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主要由于谷物和食糖价格下跌,2024年全年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均值为122点,较2023年下降2.1%。 报告指出,受乳制品、肉类及植物油价格推动,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在2024年多数月份呈稳定增长趋势,但整体仍低于2023年水平。其中,2024http://www.xinhuanet.com/20250104/8a47c22f570649bb82a743ca6816d9cf/c.html
5.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4年第52周(2024年12月23—29日,下同)“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21.66(以2015年为100),比前一周升0.64个点,同比低4.11个点;“‘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23.00(以2015年为100),比前一周升0.80个点,同比低3.82个点。 https://www.agri.cn/sj/jcyj/202501/t20250102_8703077.htm
6.全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值历年数据全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值 数据如下: 未来预测数据 注:上年同月=100 序号时间(月)数据() 1 2024-09 2 2024-08 3 2024-07 4 2024-06 5 2024-05 6 2024-04 100.50 7 2024-03 100.50 8 2024-02 100.30 9 2024-01 100.50 10 2023-12 100.40 11 2023-11 100.50 12 2023-10 100.60https://m.gotohui.com/ndata/show-281029
7.价格指数友情链接 粮食网站 - 农业网站 - 综合网站 - 新手指南 注册新用户 账号密码 买家入门 卖家入门 采购商服务 找公司 找产品 粮网产品导航 公司黄页 商务服务 诚信通服务 物流服务 银行服务 粮网服务 粮商贷 天下粮商 24小时在线帮助 商人视频 交易安全 买家防骗 卖家防骗 交易纠纷 投诉举报 买家保障 http://www.zglssc.com/pssM9002/pssM9002_priceIndexlist.do
8.今日数据精选:全球粮食价格指数连续十一个月下跌;硬科技的春天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球粮食价格指数为129.8点,环比下降0.6%,主要原因是食用油和乳制品的价格下降。这是该指数连续十一个月下跌,为30年来连续下跌的最长时间,与去年3月的历史高点相比则回落了18.7%。 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是小麦、葵花籽油等粮食的主要生产国,全球粮食价格一度飙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88695
9.农业农村部:5月28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15.83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新华社主管主办,证监会法定信息披露平台,以权威、专业、价值为宗旨的全媒体财经机构,以开放、分享、共赢为目标的综合性资本市场服务平台https://www.cnstock.com/commonDetail/190113
10.7月全球粮食商品价格指数大幅回落国际小麦价格环比跌14.5%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粮食商品价格基准指数7月大幅下跌,主要谷物和植物油价格跌幅均在10%以上。 这是当地时间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最新数据。该指数通常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的国际价格月度变化情况。 具体而言,该指数在7月平均为140.9点,环比下降13.3点(8.6%),自今年年初创下历史新高以来已经连续第四个月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8062473117030.html
11.新华指数主题指数 新华指数|数字工具推动内蒙古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指数|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水平增长显著 中国·内蒙古粮食高质量发展指数(2022) 新华指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查看更多 评价指数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全球行——新加坡站活动成功举办 http://index.xinhua0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