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民:?物价理论与我国物价不稳定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学者观点

【提要】本文指出现有教科书所述主流物价理论存在的问题,依据马克思物价理论进行研讨,深入分析物价影响因素;并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物价变化和货币发行历史,重点分析我国改开前的两次通货膨胀、改开后频繁出现的六次通货膨胀以及两次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央行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提供购买力稳定的货币。如何保持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的主要施政目标,这是多个国家写入央行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的人民银行法与美国的联邦储备法。其根本原因,在于物价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之一。被西方称赞为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指出[1],“要颠覆现存社会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则指出[2],“摧毁资本主义的最好办法是使货币贬值”。蒋介石领导的民国政府崩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价飞涨,普通老百姓的储蓄都在恶性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从而一起反对蒋介石政权。一战结束后的德国魏玛政府,同样因高涨的物价而倒台。

考虑到很多主流专业教科书在介绍物价理论时都存在明显错误,例如,曼昆[3]和萨缪尔森[4]分别所著《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5];切凯蒂《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6]都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市场上的总交易额,本文先回顾现有理论,再讨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物价影响和我国多次出现物价高涨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按照马克思市场交易额恒等式可以很好地分析物价的变化。在商品交易中,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总交易额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分别如下:

总交易额==MV==PT(1)

d(MV)=MdV+VdM==d(PT)=PdT+TdP(2)

两式分别除以1式两边,就得到:

dV/V+dM/M==dT/T+dP/P(3)

用文字描述上式,就是:

货币流通速率变化率+货币供应量变化率==社会交易量变化率+物价变化率(4)

上式是有关四种物理量的变化率恒等式,在通常情况下,短期内总是成立的。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小心,各个物理量所代表的实际含义,主要包括:

1、只有用于交易的资金才能算货币,主要包括现钞和存款。但在不同国家和时期,参与交易的存款所包含的范围是不同的。在美国,个人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改动账户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利息损失也很少,从而使用定期存款支付账单是很常见的。美国的个人定期存款就是需要计入的货币。相反,在我国改变商业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需要到银行办理,利息损失较大,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以前,很少有个人使用银行转账支付。最近几年发展的网络支付平台,也可以办理存款,应当计入货币了。此外,使用贷记卡付账,等于个人向银行借贷,贷记卡消费额也是货币。一个很大问题是,我国官方没有提供可靠的参与交易的货币量,所统计的几种货币量都不是参与交易的总货币量,缺少了部分数据,尤其贷记卡支付数据。

2、社会交易量也是人为确定的量,通常政府没有统计数据,常用国内产值增长率来代替社会交易量变化率,两者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专业教科书都忽略了两者的差别。我国市场化改革后,以前通过调拨的大量物资转移,都改以市场交易了,交易量大增,对货币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

3、物价水平代表的是各种交易价格加权计算的物价,与人们规定的统计方法有关,各国都依据本国市场交易情况,各自规定,相互存在差异,也与人们关心的各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消费品物价不同。对于金融交易,例如,债券买卖交易的是货币使用权,不能计入作为使用权交易的货币,应该计入的是货币使用权费用,也就是利息。只是各国都没有将金融交易费用计入物价中,则该部分交易,就不应计入交易量中。

1、气候灾难引起的粮食减产,由于粮食是事关人类社会生死存亡的大事,粮食大幅度减少,往往引起粮食价格巨大变化,也就引起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变化,物价的变化也就难以运行在过去的轨道上了。例如,1815年4月10日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遮盖了阳光,导致1815-6年平均气温下降4-7摄氏度。法国鲁瓦的小麦价格,从1814年到1916年几乎上涨了3倍;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地区,食品价格飞涨,以燕麦为例,1815年每蒲式耳是12美元,1816年上涨到92美元,涨幅达8倍[10]。到1816年7月,美国一些地区仍然普降大雪,使粮食产量明显下降,价格大幅度上涨,当时美国还是农业社会,农产品物价明显影响了总体物价。

3、战争和其他全局性灾难的影响。美国通过军事侵略和威胁,获取经济利益,是美国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常用手段。美国曾长期提供军事物资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在1931-1941年间,供应了19.5亿美元战略物资给日本[12],占日本战争消耗一半以上,十倍于美国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出售并运到中国抗日战场的战争物资。当时蒋介石政权为了拉拢美国支持中国抗日,以极低的价格供应美国钨砂等关键物资,不到当时卖给欧洲葡萄牙价格的三分之一[13],使得当时的民国政府需要大量补贴生产企业,才能维持钨矿企业的运行。抗战时期,我国物价上涨率长期保持在30%以上。

弗里德曼的名言[5](p576),"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暗示物价上涨过快总是钞票发行过多引起的,这并不正确,虽然大多数时候物价上涨是发行过多货币引起的,但上述三种情况也会引起物价上涨。

在通常情况下,短期内,可以假定货币流通速率保持不变,而西方央行通常追求的物价增长率是1-3%[6](p368),其基本理由在于,物价上涨过快,就是通货膨胀,影响人们使用货币,阻碍生产发展。而上涨率过低,甚至下降,则同样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如企业预期利润减少,经营风险增加。此外,近似地用国内产值实际增长率代替交易量增长率,式4可以简化,用来估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国内产值实际增长率+2%(5)

反过来,也可以根据4式估算物价上涨率,忽略货币流通速率变化,可以简化为:

物价上涨率≈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国内产值实际增长率(6)

由上式,还可以得到:

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名义国内产值增长率+物价上涨率(7)

上述三式显然是有条件的。主要是假定货币流通速率保持不变,市场范围保持不变。虽然在金融领域,还有很多理论,讨论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但基本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近年来我国国内产值增长率约为7%,可以假定是未来一年的国内产值增长率,因此,央行主要工作,就是让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等于9%。当然,在实际运行时,由于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加,如果物价增长率低于1%,就应该加大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改革是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也使市场需要更多的货币,这是改革开放时代,我国基础货币增发率长期保持二位数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早期货币供应量可以用M1近似替代;由于网络支付平台支付金额越来越多,还应加上网络支付平台上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是否应加入,尤其是企业定期存款,则需要金融领域深入研究了,主要看提前支取使用的比例。影响M1和M2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基础货币发行量、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以及很大程度上由贷款政策决定的活期存款数量,市场本身也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用M2代替M1,方便不同时代比较,但影响货币流动速度的因素就更多了。主要规律可以简述如下:

1、货币供应量随基础货币发行量增长而增长,基础货币发行量决定了衍生货币基数。

2、货币供应量随商业银行准备金率增加而减少。商业准备金率倒数就是理论上的货币乘数上限,决定了市场可能产生的衍生货币倍数的最大值。

3、贷款政策决定了商业银行放贷条件,就会影响贷款数额,大部分贷款都会转换为存款,从而影响衍生货币数量,决定了实际衍生货币乘数。

4、由于投资的滞后作用,生产和经济倾向于向前发展,贷款需求和交易就会增加,从而影响物价。央行依据市场物价变化调整目标利率和供应量,就是满足市场对货币供应量变化要求。如果央行不能响应市场变化,就会影响物价,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5、经济危机影响。例如,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前,美联储实行宽松的贷款政策,使危机爆发前的美国的衍生货币M2乘数达到6,M3乘数达到9,接近理论货币乘数,也增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M3货币乘数降低一半以上,到2009年底,仅有4.4。这是由于此前形成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产生的效果。美联储不断加息,引爆泡沫,大量到期房地产贷款无法归还,通过倒闭几家大投资银行,美国赖掉了很多国际借款,也消灭了大量衍生货币,使衍生货币乘数大幅度下降。如果美联储保持基础货币数量不变,则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数量,主要由M2决定,就会下降一半左右,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

6、市场美联储还被动给予商业银行贴现贷款,也就是说,市场有需求,央行就印钞,满足市场需求。但在通常情况下,数量很少,对货币供应量影响很小,这是由于商业银行主动贷款代价较大,同时央行依据市场情况主动投放货币满足市场需求了。

1、我国历年物价变化与生产增长情况

【图1新中国历年物价上涨率与生产增长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实际生产增长率是名义增长率扣除物价上涨率)】

除建国之初是治理民国政府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之外,其他历次物价高涨,都带来国内生产增长速率的下滑,其中1960年生产下降了43%,下降幅度最大,主要与当时苏联撕毁合同导致的经济困难有关。1980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小,生产增长率接近0,1988年和1989年则分别比上年下滑了7.6%和13.8%。九十年代初连续五年的物价高涨,带来了连续三年产出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达到11.1%。发生在新世纪的最后两次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实际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仍然保持增长。

【图2我国历年流通中现金与物价增长率(1978年以前M0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数据汇编》,其他数据来自统计局数据库)】

【图3.1983-2010年我国逐月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同比增速,上图:M1,下图:M0,P1代表物价(原始数据来自中经网数据库,经李楠计算整理[15])】

2、我国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增速

从图2和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960年以来的7次物价大涨,都与央行过量发行货币有关。1960和1961年流通货币增速均在30%左右,加上当时生产受挫,导致1961年物价上涨16%。1979和1980年流通货币增速均接近30%,1980年物价上涨6%。1985年大部分月份的流通现钞增速都超过50%,导致年底同比物价上涨率超过10%。1988年前后几年,几乎每个月的流通现钞同比增速都超过30%,最高接近60%,导致1989年前后同比物价上涨率接近30%。自1991年后,流通现钞同比增速超过20%,最高达到55%,一直持续到95年,导致95年前后物价大涨,同比物价增速最高接近30%。2000年前后虽然货币增长达到20%,物价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化导致市场范围扩大。而2008和2010年年货币增长率仅达到15%,就导致到物价上涨最高接近10%,其原因是该时期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

央行是负责发行基础货币的唯一机构,通常央行是用增发的货币购买商业银行手里的票券来实现货币投放市场的。购买商业债券,就等于将货币借给了发行债券的商业机构,例如,美联储购买住房抵押的房地产债券,是将美元间接借给了美国政府支持的两房公司。购买国债,就等于借给了中央政府,这是西方各国央行发行货币的主要方式,在大部分年份,都占90%左右。购买了外汇,就等于无利息地免费借给了外国政府,这是西方精英给其他国家推销的毒药,也是西方为其殖民地定制的货币发行方式。过去央行还购买黄金白银,投放了部分货币,在很多国家央行,仍然储备了当初购买的黄金白银,只是因为物价经过多次上涨,当初购买黄金投放的货币,相比后来投放的货币,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例如,直到现在,美联储储备了约8000吨黄金,都是过去拿增发货币购买的,当初购买黄金的价格仅有每盎司20.67到35美元,对应投放的货币只有110亿美元,而美联储在2017年发行的货币总量高达4.4万亿,购买黄金发行的货币只占货币发行总量的0.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些都反映在央行定期公布的资产负债表上。

1980年发生的物价过度上涨,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制定了庞大的发展计划,计划十年引进800亿美元设备和技术,发展工业。此前,1973年启动的43亿美元引进项目,到1980年初,大多还在执行,很多工程项目还没有完成,还没有产生经济效益。为此国内既需要出口更多物资换取外汇,又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当时国家增发了134亿元货币,推动各项建设,导致物价大涨。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相比增长了63.3%,大大超过了同期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零售业增长37.3%,引发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83年我国流通中货币量为529.8亿,到次年就增加到792.1亿,增长率高达49.5%,远远超过生产增长。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1988年,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年增长速度达46.7%。当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货币政策失控是导致通胀的主要因素。

1993-1995年的物价大涨,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再次进入高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金融持续混乱。表现为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这仍然是政府通过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推动投资,导致了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和高通货膨胀。

1995年我国人大通过央行法,禁止央行直接借钱给政府,杜绝了政府指令央行印钱借给政府,依据财政需要发钞的方式[16],央行转而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按央行吴晓灵副行长总结,进多少外汇就决定了央行“被动吐出”多少基础货币[17]。当时我国正在大规模进行市场化改革,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但是,当时国际上正发生东南亚经济危机,出口下降,我们外汇储备增长缓慢,在新的货币增发机制下,不能增加外汇储备,就无法增发人民币,导致人民币发行量不足,带来的是通货紧缩。从1997年到2003年,连续7年,物价同比上涨率都小于0。虽然当时我国有2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它们作为人民币发行依据,只能用于购买西方国债等低利率,低风险的债券,国家却开始到欧美金融市场贷款增加外汇储备[18],以便作为新发行人民币的依据,增发人民币,减轻通货紧缩。

【图4我国央行发行人民币依据中外汇占比】

另一方面,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意西方到我国直接投资,西方则同意进口在我国境内生产,实质仍然是西方资本家搬迁到我国的工厂生产的工业消费品。西方将很大部分工业消费品生产都转移到中国,我们的贸易顺差开始大幅度增加,于是人民币也就被动地增发出来,由于外汇增长过快,人民币增发过多,如图4所示,在2005-2011年间,依据外汇储备发行的基础货币超过实际需要的基础货币,引起物价上涨率过高。央行为了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一方面不断上调准备金率,降低衍生货币,使准备金率从最低时7%增加到最高时23.5%;另一方面则发行央票,向商业银行借款,以便收回人民币基础货币。这些努力虽然减少了发行的人民币,但人民币仍然发行过多,尤其是当时市场化改革已经接近尾声,市场范围不再大量扩大了,因市场范围扩大所需求的货币不存在了,因此,货币增加率虽然比以前降低,物价上涨率仍然时常增加到5%左右的高位了。直到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出口市场剧降,才结束了此轮高物价上涨。

综上所述,上个世纪捌玖十年代发生的四次物价高涨,主要原因都是央行发行过多货币,不是其他非正常原因。这主要是政府一再用发行过多货币的方式,推动大规模建设计划的执行,而实际产生的效果是物价大涨,产出反而下降。这是违背货币运行规律的必然结果,我们在物价理论上已经给予了分析,就是物价上涨率随货币增长率增加而增加,过量增加货币,让货币增长率太大,必然导致严重的物价上涨。1995年人大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特别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周其仁教授指出[19](p46),它消除了多年以来威胁人民币币值不稳——政府因财政需要而超发货币。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央行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但是,在此前,央行主要是依据政府财政需要发行货币,导致4次严重的物价上涨;此后则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实质是依据西方资本家购买中国境内生产的商品或工厂的需要增发人民币。显然这两种方式都不是依据我国市场的需要来发行适当数量的人民币,从而难以实现物价的稳定。发行的货币就会有时过多,导致物价大涨,有时则过少,导致物价下跌,通货紧缩。这也说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央行执行的最重要的货币发行政策,与央行的基本职责是相悖的,它是我国物价不能保持正常变化的根本原因。

1995年以后,我国央行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带来的问题更多[22]。主要包括九个方面:

1)发行的人民币与央行储备的外汇是一一对应的,人民币实际成了西方货币的欠条或代用券。这与过去西方国家依据黄金发行货币,货币成了黄金欠条,是类似的。这等于交出了货币主权,尤其是货币发行主权。

5)按照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的实际操作过程,央行有两种方式向市场投放人民币。第一种是国内企业出口物资到国外赚到西方货币,再拿西方货币到央行兑换增发的人民币,这种情况也可视为外资拿西方货币到央行兑换增发的人民币,到国内市场购买产品;在这种方式下,国内市场上物资减少了,货币反而增多,从而在两方面推动物价上涨;另一种是外资拿外汇到国内通过商业银行从央行那里兑换到增发的人民币,用于国内投资,例如购买工厂等,单纯在国内增加货币,从而推动物价上涨。这两种方式都是依据西方购买我国产品和工厂的需要来发行人民币,而不是依据国内市场需要来发行人民币,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发行失去控制,要么过多、要么过少,这是造成我国物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6)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由于我们挣来的外汇常常过少,我国政府便使用了各种办法,包括优惠引进外资,出口退税和低人民币汇率等低价贱卖措施来获得外汇,损失巨大,甚至不惜到西方借上万亿美元的高利率贷款,每年免费给西方奉送利息1500亿元以上[25]。中科院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一年损失就高达3.66万亿美元[26],超过当年产出一半。有时也出现外汇过多的情形,导致投放到市场上的人民币过多,这时央行就必须发行债券,通常叫央票,以回收基础货币,减少市场上的人民币,防止物价上涨过快,这时央行反而需要向商业银行付利息。按照两国央行官方报告,美国央行每年获利约1000亿美元,我国央行每年都做不到收支平衡。如果学西方依据国债发行货币,按当前国债利率,央行每年至少获利1万亿元人民币。

7)我们的外汇储备,大部分都是在美国银行系统账户上的分类数字,购买的美国国债是美联储国债账户上的数字。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美元纸币,总数不到1万亿美元左右,远低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外汇储备,储备的不是普通老百姓通常理解的美元货币,因为所有市场上流通的美元纸币都给中国还不够。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下,我们的大部分外汇都储备在西方,风险是很清楚的。美国精英要消灭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举手之劳。一旦中美两国之间发生对立,则中国的大部分外汇储备会瞬间消失。当初利比亚卡扎菲和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储备在西方的外汇,不但不能帮助他们对付西方,反而成为西方收买反对派反对他们的工具。美国一直支持台湾当局作为反对派,最近又加大了支持力度,我们不可不防。但是,直到2017年11月底,按照央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我国人民币发行依据中70%仍然是外汇,对应储备的外汇高达3万亿美元,这是十分危险的。

8)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由于汇率的波动,央行自身就难以做到账户平衡,天然就是不稳定的,例如,当发行货币时,一美元对应8元人民币,但汇率变成1比6时,1美元只能回收6元人民币,原先发行的8元人民币留下了2元人民币,就没有任何依据了。

9)按照美国的货币制度和政策,在Cecchetti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6],第2.2.1节商品货币与不兑现纸币,介绍美元是不兑换欠条;17.1.2节明确指出,央行发行的现钞是央行负债。因而美元是美国政府开出的不负责兑现的欠条。人们只能到市场上购买物资实现兑现。第15.2.1节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之一,指美联储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美元每年贬值,等于自动赖账。因此,美元是不断自动贬值赖账的欠条。拿财富换美元,会不断自动损失。1970年35美元就可以兑现1盎司黄金,如果当时拿1盎司黄金换35美元,今天这35美元就会贬值到不到0.01盎司黄金了,其价值不到当时价值的百分之一了。奥地利学派称之为厕纸货币。很多人将美元当财富,这是完全错误的,对应西方货币的不是财富,而是国债等欠条。我们大量储备西方政府发行的不断自动贬值赖账的货币欠条,无论如何都是损失。

虽然近两年我国外汇储备不再增加,央行主要依据商业债券增发货币了,其缺点是不增加市场上净资金,仍然不利于市场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央行并没有改变被动参与货币兑换,仍然依据西方购买我国物资的需要提供人民币兑换外来的美元等西方货币,只是因为贸易顺差被西方投资收益所抵消,导致外汇储备收支平衡。相反,西方各国政府基本不参与货币兑换,实施的是货币兑换市场化,由市场参与者负责货币兑换,只有在外汇短缺时,政府才会参与兑换,兑换的是盟国的货币,而将中国的人民币排除在外汇市场之外,而且在危机时,通过政府间互换解决外币短缺问题,却不会与中国互换。西方不能平等对待我们,我们就应当学西方,同样对待西方,对西方货币进行管制。

市场经济是靠货币来驱动的经济。经济是在不断发展的,每年央行都需要向市场增加一批货币。每年新增货币的投向,影响当年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引导更多民间资金共同发展。西方各国都是交给自己的政府,由政府引导经济发展。我国长期依据外汇被动发钞,将新增资金交给西方,让西方驱动我国的经济为西方服务,形成的经济模式,按照哈佛大学弗格森教授总结,就是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的中美国模式。美国已经不再需要生产工业消费品了,只需印钞就可以到中国购买工厂,让中国老百姓替美国生产了。这是过去殖民地时代西方国家从未达到的。

第一,人大应立法,禁止央行拿增发货币购买外汇,如此美国和西方资本家就不能自动换到人民币,到中国购买资产投资了。我国外汇兑换市场早已建立,西方资本家应在市场上兑换人民币。

第二,外汇储备所有权应交给政府,换取政府发行的国债,将央行发行人民币的依据转换为国债,央行不再保留外汇作为人民币发行依据。

第三,取消出口退税;增加人民币汇率,促进进口,从而转变外汇顺差为贸易逆差,通过市场花掉外汇,政府就收回了人民币,国内市场还增加了物资。

第四,应立法规定,央行应根据市场需要,增发人民币购买国债或国内银行债券,满足市场需要,保持物价稳定。央行增发人民币应主要购买国债,将发行的人民币交给政府,用于国内建设。

第五,我国国债数量较少,仅有14万亿,远低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应大幅度增加国债,满足央行发行货币需要。

【致谢:感谢广州求心研究所党爱民先生的有益讨论。】

参考文献

1.Friedman,M.,货币的祸害,安佳译.2008,北京:商务印书馆.p.182-195.

2.Samuelson,P.A.,经济学(上)第12章.1992,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p.1274.

3.Mankiw,G.N.,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宏观经济学分册.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p.140.

4.Samuelson,P.A.andW.D.Nordhaus,宏观经济学,萧琛主译.2012,北京:人民邮电出版.p.34.

5.S.Mishkin,F.,货币金融学.201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4,362.

6.Cecchetti,S.G.,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200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p.20.

7.王擎and黄娟,中国古代货币金融思想的瑰宝——《管仲》的货币、价格学说与政策.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p.25-28.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p.865,142.

9.范炳良,浅析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与西方的货币数量理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p.91-95.

10.Tooke,T.,Historyofprices,Vol.21838,London:Longman.

11.IMF,AnnualReportoftheexecutiveboardforthefinancialyearendedApril30,1979.1979,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Washington,USA.

12.US_BUREAU_OF_CENSUS,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UNITEDSTATES,COLONIALTIMESTO1957.1961,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p.7,683.

13.吴太昌,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垄断活动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03):p.119-134.

14.Gomes,L.,ForeignTradeandtheNationalEconomy:MercantilistandClassicalPerspectives.1987:BasingstokeandLondon:Macmillan.p.19.

15.李楠,我国通货膨胀过程的形成机理分析与传导机制检验.2011,吉林大学.

22.黄卫东,《中国人民银行法》亟需修订.改革内参(本期公开发表),2013.2013(17):p.18-21.

24.Ferguson,N.,货币崛起,高诚译.2009,北京:中信出版社.

25.黄卫东,增发人民币应购买物资,而不是外汇-从我国借高利率贷款买美国国债谈起,in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2015.4..2015:吉林长春.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THE END
1.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关于售粮进度的问题,各地的通报不一样,甚至各个统计数据都不一样,但整体有一个说法是统一的,那就是今年的售粮进度远高于去年同期,往好了说对年后的玉米价格有很好的利涨作用,往坏了说就是典型的压力前置,后续能涨多少就要看官方释放多少库存了!而近期东北地区不断有粮库宣布停收或是即将停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https://www.agri.cn/sc/scdt/202412/t20241230_8702625.htm
2.[新京报]下一个千亿斤在哪里?农科院发布报告提出多个粮食产能提升未来粮食生产中,还有哪些可提升的空间?报告在耕地高效利用、全产业链减损、产业布局优化等多领域,提出了提升产能的途径。 我国已经建成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但并不意味着,耕地的问题已经解决。尹昌斌介绍,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利用效率不高的耕地,如冬闲田、中低产田、撂荒地等,“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耕地撂荒现象https://www.caas.cn/xwzx/mtxw/6cd47f2335594a84af17af85fb2ddb2e.htm
3.涨价的粮食,会是下一个“口罩”吗近期国内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3月以来玉米价格涨幅超20%,小麦价格也自6月开始上行,6月粮食CPI同比上行至1.57%,为2017年11月以来新高。与此同时,中央频频就餐饮浪费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我们该如何解读“节约粮食”的指示?结合涨价,是否说明我国粮食供给出现危机?接https://www.yicai.com/news/100747003.html
4.粮食为何不能大幅涨价辕锦15597565005》铁涨价煤涨价为什么农民生产的粮食不涨价 - 伏敬4770……》 涨价,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供求规律”问题.煤、铁,前两年价格跌的凶,是因为总体上“供过于求”了,于是更加严厉整治产能过剩问题,压缩产量,导致近来煤炭供不应求,所以价格持续上涨.而粮食,国家并没有强行压低产量,所以并不存在“供不应求https://www.da-quan.net/ti/%E7%B2%AE%E9%A3%9F%E4%B8%BA%E4%BD%95%E4%B8%8D%E8%83%BD%E5%A4%A7%E5%B9%85%E6%B6%A8%E4%BB%B7.html
5.为什么粮食始终不涨价(老农民不容易啊)为什么粮食不涨价?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民当家做了主,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农民种植的粮食价格其实是在不断涨价的,不过涨价的幅度,速度没有同一时期其他商品那样猛烈,那样突兀,是一种平缓的价格上升趋势。 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单独粮食价格的上涨会这样的平稳呢?不大起大落的。 https://www.ewtop.com/archives/24447
6.粮价上涨(精选十篇)今年我国粮食已连续第8年增产, 但是粮食价格仍呈上升趋势。为什么会出现粮食多年增产而粮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呢?我国的粮食产量与价格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 粮食涨价与增产并行的缘由确实值得探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与粮价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通常在粮食产量没有显著波动的情况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5py9ud.html
7.5年后我国会有1.3亿吨粮食缺口,要囤粮不?粮价会涨吗?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认为,这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避免跟风,防止保管不善造成浪费,也防止后期价格波动下跌带来损失。 这样说是有充足理由的。 唐珂介绍,从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我国粮食市场运行情况看,由于粮食储备充足,粮油加工转化产能水平高,粮食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强,再加上发达的物流配送体系,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1&newsId=2895459
8.全球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何我国的粮食和工资不涨?我们先来说说粮食不涨价的问题。首先,我国的主粮95%是自给自足,所以不管国际粮价如何上涨,都不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 其次,2019年和2020年都是我国粮食大丰收年,目前粮食库存还有很多,中短期内也不会发生粮荒的现象,当然粮食涨价也就涨不起来了。 https://www.jianshu.com/p/9e639a395098
9.经济日报:粮价上涨势头不会持续公众需理性看待——中国青年网今年粮食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经贸摩擦不断,以及蝗虫和草地贪夜蛾肆虐等因素引发了国际市场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推动国际粮价上涨,并传导至国内,影响了国内粮价走势。其次,国内政策性玉米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玉米供需趋于紧平衡,玉米涨价预期明显。再次,国际国内流动性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jsxw/202012/t20201210_12612061.htm
10.国际多种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受到影响?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引起了部分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反应。俄罗斯的面包、尼日利亚的大米,以及阿根廷的牛肉,这些在世界不同大洲、看似毫无关联的食品,最近纷纷涨价。一段时间以来,土耳其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民众叫苦不迭。 分析人士认为,粮食生产供需不平衡,疫情下经济萎靡不振,以及近期世界粮价普遍上涨等多种原因,导致土耳其https://m.qzwb.com/gb/content/2021-03/24/content_7081550.htm
11.GitHubJungleWooster/kkndme为什么我们认可肉馅从2毛钱涨到4块钱的既定事实,但是却不能想象现在的物价会在未来的10年再涨20倍呢。 如果你收集过邮票,会发现50年代的老有票的票面价格都是500元一张,1000元一张,我们建国后的货币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圆角分的。50年代圆是最基本的货币单位,随便买个最小的东西,都是1000元起步的,很象现在https://github.com/JungleWooster/kkndme_tia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