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储粮增加国产玉米收储规模,能够助力兜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粮食价格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消费者,粮价过低会损害农民利益,粮价过高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二者都要兼顾。近年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粮食价格调控机制,确保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中储粮承担着“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调控职能,当粮食丰收、价格下跌时,适当提高收购价格,防止“谷贱伤农”;当粮食歉收、价格上涨时,适当降低粮食售价,确保粮食有效供应,防止“谷贵伤民”。
玉米全身都是宝,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工业及能源化工等领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玉米第二大主产国和第一大消费国,玉米消费结构以饲料和工业消费为主,食用消费占比很小。玉米价格下跌需从供需关系变化方面找原因。从供应端看,2023年玉米产量和进口量“双增”,产量为28884万吨,同比增长4.2%;进口量为2713万吨,同比增长31.6%。从需求端看,2023年玉米消费总量约为2.78亿吨,其中饲料消费1.88亿吨,深加工消费6800万吨,食用消费1200万吨,其他消费1000万吨。我国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玉米供应增加,养殖端玉米饲用消费下降,玉米供大于求,是导致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玉米收储完全实现市场化,收购主体由中储粮“一家独大”向多元主体“大合唱”转变。2020年至2022年期间,在疫情、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下,粮食价格全面上涨,玉米由于产需缺口大,价格飙升,甚至一度领跑三大主粮。为了保障玉米稳定供应,有关部门从玉米增产和进口增加两头发力,经过几年努力,玉米供需关系明显改善,但价格再次进入下行通道。
此次增加玉米收储规模,并非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回归。实际上,2016年玉米退出国家政策性收购以后,中储粮虽不再承担国家下达的玉米临储任务,但维护粮食安全、市场稳定、服务调控的根本职责没有改变。当市场出现玉米供求失衡和价格震荡时,中储粮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引领市场的支撑作用,预防“丰产不丰收”的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