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收储防范“丰产不丰收”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储粮增加国产玉米收储规模,能够助力兜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粮食价格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消费者,粮价过低会损害农民利益,粮价过高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二者都要兼顾。近年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粮食价格调控机制,确保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中储粮承担着“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调控职能,当粮食丰收、价格下跌时,适当提高收购价格,防止“谷贱伤农”;当粮食歉收、价格上涨时,适当降低粮食售价,确保粮食有效供应,防止“谷贵伤民”。

玉米全身都是宝,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工业及能源化工等领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玉米第二大主产国和第一大消费国,玉米消费结构以饲料和工业消费为主,食用消费占比很小。玉米价格下跌需从供需关系变化方面找原因。从供应端看,2023年玉米产量和进口量“双增”,产量为28884万吨,同比增长4.2%;进口量为2713万吨,同比增长31.6%。从需求端看,2023年玉米消费总量约为2.78亿吨,其中饲料消费1.88亿吨,深加工消费6800万吨,食用消费1200万吨,其他消费1000万吨。我国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玉米供应增加,养殖端玉米饲用消费下降,玉米供大于求,是导致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玉米收储完全实现市场化,收购主体由中储粮“一家独大”向多元主体“大合唱”转变。2020年至2022年期间,在疫情、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下,粮食价格全面上涨,玉米由于产需缺口大,价格飙升,甚至一度领跑三大主粮。为了保障玉米稳定供应,有关部门从玉米增产和进口增加两头发力,经过几年努力,玉米供需关系明显改善,但价格再次进入下行通道。

此次增加玉米收储规模,并非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回归。实际上,2016年玉米退出国家政策性收购以后,中储粮虽不再承担国家下达的玉米临储任务,但维护粮食安全、市场稳定、服务调控的根本职责没有改变。当市场出现玉米供求失衡和价格震荡时,中储粮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引领市场的支撑作用,预防“丰产不丰收”的历史重演。

THE END
1.中国面临饥饿前夕粮食危机迫在眉睫第五点是国际贸易上的不确定性。如果其他国家因为自身原因无法出口食品,那么中国将不得不依靠本土产量来满足需求。这在某些年份可能会是一个难题,因为如果国内产量不足以支持整个国家的话,就必须进行紧急进口,以避免饥饿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存在大量储备,也仍然面临潜在风险,因为价格波动可能使得进口成本激增。 https://www.gelafhotz.cn/sheng-zhu-yang-zhi-zi-xun/570650.html
2.玉米市场分析玉米供应相对宽松价格仍存下行空间国家粮食电子平台交易方面,截至12月17日,2024年西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共计交易玉米68455.502吨。其中,共计销售地方储备玉米57955.502吨,成交均价为2300.22元/吨;共计采购地方储备玉米10500吨,成交均价为2262.76元/吨。 四、供需预测 国内: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11月份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本月将2023/24年度https://lswz.shaanxi.gov.cn/xwzx/gzdt/202412/t20241231_3278558.html
3.学习时报“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中国历来重视粮食安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储粮备荒、粮食安全治理等在内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 从战略上重视 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源于重农思想。中国的重农思想源远流长,《诗经》《周礼》等先秦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重农思想。《诗经·唐风·鸨羽》借农夫之口发出“不能艺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1-05/07/nw.D110000xxsb_20210507_1-A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