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动情况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通货紧缩的定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解释,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衡量物价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
CPI通过抽样调查得出,反映了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情况;而GDP平减指数则通过名义GDP和实际GDP计算得出,能够全面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走向,被认为是最宏观、最综合的价格指数指标。近年来,我国CPI数据呈现出持续低位运行的态势。以2024年为例,1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6%,跌幅连续四个月扩大;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2.7%,跌幅更超过近10年同期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除了CPI,GDP平减指数同样显示出我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曾公开提到,中国应专注应对通缩压力,并特别提到了GDP平减指数的概念。
然而,自易纲发言以来,中国GDP平减指数并未由负转正。中国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也曾表示,中国GDP平减指数已连续七个季度呈现负增长,“这一情况以往从未出现过”。物价持续走低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通缩会抑制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甚至造成经济衰退。
其次,通缩会增加实际利率和债务负担。由于名义利率的下降速度通常跟不上物价下跌的速度,通缩会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从而增加债务人的实际债务负担。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还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财务困境。此外,通缩还会降低资产价值,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的比率,降低银行利润,增大金融风险。同时,伴随着通缩的物价持续下跌和社会总需求的萎缩,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因为企业可能会裁员或减少招聘。这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消费者方面,通缩时期消费者可能会推迟消费,因为他们预期未来价格会更低,这会进一步减少市场需求,加剧经济的衰退。这种“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在通缩时期尤为明显,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对通缩压力,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首先,通过出台多项刺激消费的政策,如消费品以旧换新、促消费20条等,来提振市场需求。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也是应对通缩压力的关键。政府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通过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保障措施,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和协调,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从而为我国经济提供更多的外部动力。总之,物价持续走低确实给我国经济带来了通缩的压力。然而,通过政府的积极应对和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有信心能够化解这一风险,实现经济的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