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及其应对
OnCausesandMeasuresofthePrincipalContradictionTransformationintheNewEra
作者简介:刘须宽(197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原发信息:《马克思主义研究》第201711期
内容提要: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契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优越性促进了人民需求重心的转移,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内含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立体化、多样化则彰显出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矛盾。应对这种转化,要避免美好生活需要的单向索取,要抵制低俗、引导高雅需求,谨防政治破坏和非理性诉求,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引导先富起来的地区反哺欠发达地区;化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立体化、多元化的需求;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①。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继承者和实践者,更能理解这份事业对于人民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对于这份事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伟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要带领人民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做大做强”人民的事业,满足人民的需要。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人民需求必将不断增加。而满足人民的需要,则是共产党全部工作的重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十八大的“三个没有变”到十九大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恰恰说明这5年的不平凡。这个转化既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成就的确证,也是对未来中国优化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格局的正确把握。面对“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如何通过生产力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来化解这个矛盾,这是新时代中国必须回答的事关全局的首要问题。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
“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②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性质。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就整个社会而言,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居于支配地位、决定该阶段社会性质并统领、影响其他矛盾存在和发展的那一种矛盾。中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直接影响和决定国家工作重心和规定其他矛盾的地位的那个矛盾。它既是阶段性的历史概念,也是对中国社会基本面的整体概括,它直接决定国家在特定时空的路线选择、方针规划和政策走向。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关乎全局、国运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万亿人民币这个实际背景下,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内涵与外延上进行再凝练,得出科学审慎务实的判断。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但不等于我们就拥有了先进生产力;我们拥有先进生产关系,预示着应该牢牢把握住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现实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依旧是我们党和人民需要面对的难题。因为中国毕竟是直接跨越“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西藏人民甚至是直接从农奴制进入了社会主义,所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国内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情况依然很严重。
第三,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使得中国人民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任伊始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⑨新时代的中国必须满足人民的两大期待、在十个“更”上努力圆人民之梦。2016年6月,习近平在科技大会上再次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⑩这些“更”意味着量的变化,也预示着新“质”的转化。这种变化同样意味着我们供给能力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意味着2012年-2017年的这5年的历史巨变。
第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非物质化的需要必然引发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矛盾。经济产品的增长与供给具有量的有限性和地域的限制性,而人民的需要则表现“质”的无限性。在单纯的“量”的有限性的需求满足之后,还会有包括受尊重、被敬仰、求平等、要正义、爱艺术、多道义、好环境、有民主、行法治、给自由等不同“质”的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是在解决温饱以后的事情,解决“不挑食”的温饱问题仅仅是解决了生存,有“量”的满足就大致可以,而美好生活则是需要有“质”的追求。需求的“质的无限性”,从实物层面看,是指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产品的质量、功能、个性、设计、包装、仪式、造型、档次不断提高,人们不再追求敝帚自珍、用破再扔的消费逻辑,而是更加注重唯美精致、花色品种、更新换代、造型独特、时尚典雅,甚至高调华美。从非实物的层面上看,则表现为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环境、尊重、艺术、修养、伦理和美德的新需求。基本需求可以大致看成是生理需求和一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非物质需求则是派生需求、更高的精神性需求。
二、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要谨防几个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种需求理论更多考虑的只是个体化、心理化的个人主义的需要,而任何需求都是被社会塑造的,也都必然带有社会价值的烙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一定要与日益增长的“非美好”生活需求区别开来。
第一,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共建才能共享,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和被满足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仅理解为单向供给。人民既是提出美好生活需求的主体,也是参与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美好生活需求的客体,在自己日益增长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互惠互利,而不是单向索取。不能为他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建设性工作的人,最终也无法享受自己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人民群众作为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必须是他人美好生活的提供者。大众要享乐,更应该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党和政府既是实施生产力均衡发展、不断挖掘潜能、创造更充分发展条件的责任主体,见证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主体,又是被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改进和重新塑造的客体,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人民需要在享受美好生活和创造美好未来两个向度上进行自我锻造,党和政府也需要在供给美好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上和引导日益增长的健康向上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档次、格调上积极有为。
第三,人民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求,必须服从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国情。人民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等方面的需求都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遵循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而不是大谈西式民主、宪政民主、表达自由、链接自由、完全市场化、私有化、党大还是法大、公民伦理、普世价值等虚伪理念。自然之霾的治理需要一个过程,美丽中国的梦想稍后来临不应该成为颓废、消极的“社会之霾”弥漫的说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中国的政治语境、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面。中国的问题解决要基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市场经济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私有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释放生产力,但管控不好它就是洪水猛兽,导致无序。要谨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异变成变革一切、打破一切、怀疑一切,甚至背叛党和人民的借口。
三、如何应对和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矛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唯有认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一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才能为制定新时代行动纲领提供科学的学理阐释和现实依据。新时代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任何游移、懈怠、观望都是对人民的失责。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长期为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中国向贫穷开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实践仅仅是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的一小段旅程,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依旧会困扰我们。要想开启迈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必须靠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党和人民唯有拿出时不我待,创新图强,不忘初心和使命,东西南北中统一步调、工农商学兵同心同德,怀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共同推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复兴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一定能得到满足,共同富裕的愿景就一定会变成现实。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
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
⑤《张闻天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5页。
⑥《陈云文集》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⑩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11)王如君:《把粮票送给大英博物馆》,《人民日报》2009年9月30日。
(13)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320-321页。
(14)《艾思奇全书》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7页。
(1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8页。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页。
(17)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16年3月18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跳转全部展开
原文参考文献:
[1]杨宜勇、魏义方、张志红:《澳门社会主要矛盾演进探析》,《全球化》2016年第7期.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3]吴元梁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朱云汉:《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5]辛向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