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粮食食品和食盐价格

2、方官职田问题,透露出各地粮食价格的不同:相度欲以幕职令录与判司簿尉各作一等,大约随路分斛斗贵贱分定石数。如京东、京西、河北、淮南、两浙、江南,皆物价中平,其幕职令录以岁收一百五十石已上、判司簿尉一百石已上者为有职田;陕西、河东、荆湖、福建、广南,土薄物贱,即幕职令录以二百石、判司簿尉以一百五十石为限;唯川峡谷贵,与(诸)路不同,其幕职令录断自百石已上、判司簿尉五十石已上,并为有职田处。怎么看待这条史料呢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一,同样职位石数少者,意味着当地粮价贵,与石数多者在那里卖出的价钱大致相同。二,照此可大致分为3大区:京东西、湖北、淮南、两浙、江南粮价比较便宜:“皆物价中平”

3、;陕西、河东、荆湖、福建、广南“土薄物贱”,粮价更低;川蜀4路粮价最贵。三,这是的当时情况,未必十分准确,更不代表前后期各地粮价,仅作参考。我们主要想谈的是,根据有限的资料,勾勒出不同时期全国平均粮价的变化。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京西、京东、河北、河东、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路都获得大丰收,官方报告每斗米的价格为7至8文,每石70至80文。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说道:“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中稔之秋,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钱。”当时全国粮价一般为每石300文。与前相比,增长4倍左右。宋会要辑稿职官58之7至8;参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3,宝元二年二月癸亥,第

4、5册第2895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九月末,第3册第1567页。范仲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10上资政晏侍郎书,第233页。熙宁元年(1068年)以前的15年间,即皇祐后期至治平年间,全国的平均粮价是:“贵价每斗七十五文,平价七十文,贱价六十文至六十二文,九十八陌。”也即中等价是每石700文(98陌),合686文足。是天圣八年的2倍多。元祐元年(1086年),知枢密院章惇言:“凡内地,中年百石斛斗,粗细两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钱,若是不通水路州、军,不过直十四五千而已。”内地广大地区正常年景的粮价是每石200文,偏僻的地方更便宜,每石仅140至150文。价格明显回

5、落。宣和四年(1122年),榷货务报告道:“古有斗米斤盐之说,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时盐价斤为钱六七十;今米价石两千五百至三千,而盐仍旧六十。”这条史料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熙宁以前全国的平均米价大约是每石600文至700文,另透露出当时全国的平均米价大约是每石2贯500文至3贯。以前者700文、后者3贯计,50多年间价格增长率为428%。绍兴九年(1139年),东南地区米“三万石以中价计之,自不下十万缗”,每石约3贯300余文,高于宣和年间的价格。比较同时的北方金国,粮价却很低廉:在完颜亮正隆以前即绍兴永乐大典卷7507仓,引曾巩元丰类稿奏论常平三等粜籴斛斗不便状,第3370

6、页。按曾巩集未收录此文。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7,元祐元年二月丁亥,第15册第8826页。宋史卷182食货志下4,第13册第4451页。廖刚高峰文集卷2论赐圩田札子又札子,第1142册第337页。二十六年前,“米斛极贱,米不过二三百一石”。每石仅200至300文。绍兴二十六年四月,户部尚书韩仲通报告:“今斗米为钱,不满二百,正宜积谷之时。”每石不足2贯,价格回落。绍兴二十九年,王之道言:“今兵食计之,大率不过三百万斛,略论中平之直,为钱不过五百万缗。”平均每石l贯666文,比以前降幅不少。乾道三年(1167年),有臣僚指出:“自近年岁歉艰食,富有之家放米人立约:每米一斗,为钱五百。细

7、民但救目前,不惜倍称之息。及至秋成,一斗不过百二三十,则率用米四斗方粜得钱五百,以偿去年斗米之债。”当时秋收后的粮价是每石1贯200文至1贯300文,再次下降。乾道六年,户部侍郎、江浙荆湖淮广福建等路都大发运使史正志说道:“户部去岁降本钱三百九十五万余贯,每斗约三百文省为率,约籴米一百三十万硕。”乾道五年,朝廷在东南地区籴买130万石粮食,每石平均价钱是3贯省。粮价开始上扬。南宋后期,未见全国性的一般粮价数据,但就各地的总体情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2,绍兴三十一年九月庚辰,第3219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2,绍兴二十六年四月戊戌,第2836页。王之道相山集卷21乞卖度牒

9、斗米,此极非计。”由此可知,开封周边市场的米价是每斗40文,朝廷打算用每斗100文的价钱收购驻军士兵的饷粮,显然是很不合算的,所以遭到反对。熙宁三年,郑侠指出:“自三月初十日以来,闻知市易司抵当米(往)住支,十一日以后,闻米价日有增长,自八十五文一斗,增至二十五日米一斗一百五文。准三月二十七日就,京城差官于诸寺舍粜米,当日米价顿减,至三月三十日,在市米价斗七十五文。”则是当年三月间,米价自每斗85文增至105文,最后又降至75文。熙宁七年初,“都下米麦踊贵”,米价每斗150文。朝廷调出200多万石以平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端拱二年四月,第2册第679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2

10、,大中祥符二年九月末,第3册第1635页。宋史卷175食货志上3,第13册第4243页。郑侠西塘集卷1开仓粜米,第1117册第374页。籴粮价,市场价降至每斗100文;至三月,又降到90文。当年四月,又诏令三司:“以上等粳米每石为钱一千,于乾明寺米场听民赊请,中等粳米每斗为钱八十五文,零粜与贫民。”上等粳米以每石1贯的价钱赊给百姓,中等粳米以每石850文的价格零售与贫民。熙宁八年九月,吕惠卿记载道:“八年九月十六日,进呈罢运米,令市易俵放文字。余曰:元初只见在京八十价籴了米,司农寺以一百价赊籴了米”。米价在每斗80文到100文之间。与北宋前期的价格相比,增长数倍。宋哲宗元祐初,右司谏

11、王觌上奏,请求提高京师常平米粜价。当时开封诸仓出粜常平米,价钱是“每斗六十文至六十五文省”,他认为虽“有以见朝廷不惜亏损官本,而惟以利民为务也”,但“官粜甚贱,非所以致商贾也京师之民,旧多食麦,而今多食米,以米贱故也。使旁郡之米、麦人京师者浸少,岂长久之策哉”。他希望“京师常平米,一斗其价,以百钱为定”。将官方粜价提高到每斗100文省。大概每斗100文省,是适应当时情况的一般价格。宣和四年(1122年),榷货务的报告中指出:“今米价石两千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1,熙宁七年三月甲子,第10册第6137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2,熙宁七年四月乙亥,第10册第6156页。李焘续资治通

12、鉴长编卷265,熙宁八年六月戊申注,第11册第6489页。(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45,王觌奏,第4册第3227页。五百至三千”,虽没有明确是哪里,但至少应包括开封,粮价已涨到了每斗250文到300文之间,比北宋中期又增长了二三倍。京西京西路的粮价,与土旷人稀、消费有限有关,常年低贱。景德四年(1007年),蔡州等地的麦子每斗10文,粳米“斛钱二百”,即每斗20文。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襄州、邓州粟每斗30文,菽、麦每斗O文;许州米每斗30文,麦每斗12文。大中祥符元年九月,据说京西以及其他各地都获得大丰收,米斗卖钱7至8文。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负责宋真宗前往泰山封禅供

13、应的行在三司使丁谓报告说:自东京至泰山即京西路东部、京东路西部地区,粟麦每斗不及10文钱。考虑到当时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天书、封禅等活动,必须祥和的气氛配合,所以这些丰收的喜报和低廉的粮价当打折扣。天禧二年(1018年)四月,据陈州知州冯拯报告说:“部内麦斗三十钱”,当地的麦子每斗卖30文。宋史卷182食货志下4,第13册第4451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6,景德四年八月末,第3册第1486页;宋史卷7真宗纪2,第1册第135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末,第3册第1524页;卷69,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末,第3册第1552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九

14、月末,第3册第1567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丙午,第3册第1570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1,天禧二年四月乙卯,第4册第2112页。天圣六年(1028年)十一月,京西路报告的当地谷价是每斗10文:“谷价每斗十钱”。地方官因此忧心忡忡:“恐太贱伤农”,请求三司及早籴买。天圣年间,襄州营田务历年收获的粮食,“都计三十三万五千九百六石九斗二升,依每年市价,纽计钱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贯”,每斗约27文;唐州营田务的历年收获,“所得课利计六万四千九百三十一石四斗六升,依每年市价,纽计钱共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八贯五百三十四文”,平均每斗40文。庆历四年(1044年),据包拯报

15、告:陈州“见今市上小麦,每斗实价五十文。小麦每斗50文。皇祐年间,孟州政府“每岁抛降和籴小麦万数,多是过时收籴,每一斗官支价钱不下九十文以上至一百二十文,比之民间麦熟之时所直市价,常多三四十文麦熟时民间价例,止于六十文”。麦熟时的市场价为小麦1斗价钱60文。与宋真宗末期的陈州麦价相比,增长了一倍。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京西麦斗钱不过三十”。京宋会要辑稿食货39之1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6,天圣六年十一月末,第5册第2485页。全汉昇北宋物价的变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1,1944年9月)、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47页)均误作乾兴元年。宋会要辑稿食货2之2;参见

16、宋史)卷176食货志上4,第13册第4267页。包拯著,杨国宜校注包拯集校注卷1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第17页。陈襄古灵集卷6知河阳县乞抛降和籴小麦价钱状,第1093册第534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8,元丰七年八月戊辰,第14册第8342页。西路麦子每斗30文以下,恢复到了宋真宗末期的价格。元祐六年(1091年),颍州常平仓“元籴价”的粮食价格是:粳米每斗118文有奇,绿豆每斗72文有奇,小麦每斗54文。是年逢淮南、两浙发生自然灾害,流民即将进入境内,官方准备出粜封椿库粮食,按当时市场价格估定为粳米每斗80文,小麦每斗60文,绿豆每斗55文,粟米每斗90文,豌豆每斗60文。至宋徽宗大

17、观二年(1108年),京西路诸州“数年以来,物价滋长”,如“小麦孟州温县实直为钱一百二十,而折科止五十二,颍川汝阴县为钱一百一十二,折科止三十七”。孟州温县小麦每斗120文,颍州汝阴县小麦每斗112文,比之元丰七年的每斗30文,20余年间增长4倍。但与全国粮价相比,仍是低廉的。京东与缺京东路的土地价格资料一样,也未见京东路有效的粮价资料。除了在京西路中涉及京东的大中祥符元年九月、十月两条可疑资料外,仅见三条,还不属于正常的或真实的价格,仅供参考。一是元丰二年(1079年)二月,宋神宗的一道诏令中说:“闻齐、兖、济、郓州毅价贵甚,斗直几二百,艰食流转之民颇多。”每斗将近200文,属于

18、灾荒年间的粮价,平常价格肯定低于此。二是元丰七年宋神宗的一条批语:“知青州邓绾言:本路夏秋丰稔,米斗直五七钱。”未知虚实,宜令京东西路提举司具苏轼苏轼文集卷33乞赐度牒籴斛斗准备阪济淮浙流民状,第948-949页。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2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6,元丰二年二月辛亥,第12册第7206页。州县米毂市价以闻。既而绾言:昨以秋成,故奏菽粟斗六七钱,今虑提举司奏物价稍增,乞照察。上以绾佞,知其初奏不实也。”每斗价钱仅5至7文,是地方官邀功谎报的虚假价格。真实价格如何却没有记载。三是宣和七年(1125年),陈东在上皇帝书中披露:“去岁东京(按:应为京东)盗起,米斗千钱”每

19、斗1贯,是兵荒马乱情况下的非正常价格。河北地处边防、屯驻重兵的河北粮价较高。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河北米斗7至8文。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宋真宗对宰臣王旦等人说:“近览边奏,皆言今岁物价甚贱,刍藁三钱易两围,麦粟斛百余钱。”河北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9,元丰七年十月乙酉,第14册第8370页。陈东少阳集卷l登闻检院上钦宗皇帝书,第1136册第2s8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九月末,第3册第1566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癸未,第3册第1578页。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料汇编第590页,将年代误作“大中祥符二年”,将地点误作

20、陕西。按原文为:“上谓王旦等曰:近览边奏,皆言今岁物价甚贱,刍藁三钱易两围,麦粟斛百余钱,此民间储蓄之时。岁有丰约,固亦常理,古之善教不若备预也。况北戎愿保欢好,颇见其情。但固守封疆,足以安吾生聚。或言敌多狡诈,急当为寇,此非远识也。旦曰: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昨陛下登封告成,天地助顺盖。人事和而天象应也。”足见所言“边奏”来自河北而非陕西。边防地区粮价每斗100余文。大中祥符二年四月,镇州、定州地方政府向朝廷报告说:“乔麦斗直百钱。”乔麦每斗100文。至和二年(1055年),虞部郎中薛向陈述河北籴法的弊病道:“被边十四州,悉仰食

21、度支,岁费钱五百万缗,得米粟百六十万斛,其实才直二百万缗尔,而岁常虚费三百万缗,人于商贾蓄贩之家。”如此看来,当时河北沿边地区的实际粮价是每石1贯250文。熙宁二年(1069年)河北农业丰收,米“每斗不过七十五文至八十五文省”。每斗75文至85文省,与全国平均价格“贵价每斗七十五文,平价七十文,九十八陌”相比,还要低廉。同样是河北沿边地区,元祐元年(1086年)按中等年份“百石斛斗粗细两色相兼”,“不过可直三十来千”,每斗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己亥,第3册第1602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1,至和二年十一月丁巳,第7册第4382页。韩琦著,李之亮、徐正英笺注

22、安阳集笺注附录韩魏公家传卷8,第1843页。原句断作“至八十五文,省以来”误;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4之20;宋史卷176食货志上4,第13册第4282页。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7,熙宁三年二月壬戌纪事(第303页)作:“常平所籴白米,斛钱不过七十五至八十五以来”,每斛75文至85文,明显太贱不可信。永乐大典卷7507(仓),引曾巩元丰类稿奏论常平三等粜籴斛斗不便状,第3370页。按曾巩集未收录此文。此为熙宁元年以前15年间的全国平均粮价。30余文,而全国内地的平均价格是20文。绍圣元年(1094年),知定州苏轼报告说:“本州见管常平米二十七万余石,每斗衮纽到元本一百四文,比在

23、市实直,尚多二十二文,以此无人收籴。”定州常平仓米收籴时每斗104文,绍圣元年的市场价格是每斗82文。政和五年(1118年),河北东路提刑司奏:“准朝旨,沧州无棣县民昨发政和元年内输均籴白米,每斗支价钱六十至四十,政和二年内,又斗支一二十,而市价为百二十,并今体量到逐年均籴白米价例,比街市私籴价钱委有低少钱数。”政和二年,沧州无棣县白米的市价是每斗120文。宣和末年,真定府“米麦”每斗550文。在此不妨比较一下:北宋后期,辽国燕京地区的粮价相当廉价:“承平时年粟不过百钱”。每斗一般不超过100文。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7,元祐元年二月丁亥,第15册第8826页。苏轼苏轼文集卷36

24、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第1035页。宋会要辑稿食货41之24;70之154。(清)沈涛辑常山贞石志卷13石香炉题记,第41页。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46,宣和五年二月丙戌,第1414页。河东河东路地处山区,又是边防地区,但出乎意料的是,其粮价在北宋时期非但不高,而且长期低贱。河东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收复,人宋以后的几年中,“人希物贱,米一斗十余钱”。每斗仅10余文。吕惠卿曾回顾河东路收复后的情况道:河东路太原、汾等13州军,宋会要辑稿食货4之18。“正税之外,别有和籴。体问得始据田亩,视其苗稼,等第科籴。米每斗钱三十文,粟十六文,大豆二十二文,草每束十文,虽估

25、价颇贱,而民于登稔之际,先期得钱,未以为病”。这种和籴,是在两税额很轻的情况下筹集军需的强制措施,但还属于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价格。从反映当时草价的另一条资料草1围8文,也可看出这点。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河东米斗7至8文。大中祥符四年,代州报告说粟每斗10余文;次年十二月,“河东丰稔,米斛百钱”。每斗10文。大中祥符九年,河东粟、豆的价格是每斗19文。由此也可看出,前此每斗30文的官买价格,是比较优惠的。天圣年间,“麟州粟斗,实直钱百”。地处边防前线的麟州,每斗粟的价钱是100文。元祐元年(1086年),知枢密院章惇言:“凡内地,中年百石斛斗,粗细两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钱

26、河东缘边州郡四五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0,元祐二年五月乙卯注,第16册第9746页。岳珂愧郯录卷15祖宗朝田米直,第865册第198页。“围”,苏轼苏轼文集卷6司马温公行状(第486页)作“束”,可知二者可互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九月末,第3册第1567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9,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己亥,第3册第1808页;宋会要辑稿食货39之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8,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庚申,第4册第2019,页。宋史卷185食货志下7,第13册第4534页。十千。”当时河东路的边防地区粮价最高,也不过每斗40至50文。陕西陕西虽是北宋时期的边防重点地区,在一

27、股隋况下粮价并非想像的那样高昂,只有战争期间由于供应军队等因素,才明显上涨。但由于陕西战事经常发生,所以粮价在北方地区中是比较高的。庆历年间,“陕、虢以西,米斗钱五百至六百”。每斗500到600文,是宋夏战争导致的异常高价。宋英宗治乎末年,是和平时期,“长安钱多物贱,米麦斗不过百钱,粟豆半之”。米麦粮价在每斗100文以内,粟、豆杂粮只有50文以下。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司马光指出由于当年陕西饥馑,粮食“在市贵价”,陕西常平广惠仓司准备将“陈次斛斗(细)纽作见钱,支散与人。又豫定将来粟麦之价,粟每斗二十五文足,小麦每斗四十文足”。“今将陈色白米每斗(细)纽作见钱七十五文,若折计

28、作小麦价钱支偶每斗四十文。”所预定的粮价,应是当地一般情况下的价格,即粟每斗25文足,小麦每斗40文足;当时准备散放的陈旧白米价格是每斗75文,小麦40文。熙宁五年(1072年),据司马光报告:陕西“即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7,元祐元年二月丁亥.第15册第8826页。晁补之鸡肋集卷68殿中侍御史赵君墓志铭,第6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甲戌注,第20册第2269页。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44奏为乞不将米折青苗钱状,第5页,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光传家集卷46奏为乞不将米折青苗钱状校正。每斗白米价钱一百文足”,每斗100文足,保持着治平末的价格。元丰元年(1

29、078年)九月,边防地区熙、河州每斗米的市场价是120文:“在市乃百二十,”与陕西内地相比,仅高出20%。沿边的鄜延路,“熙宁、元丰十余年间米价,除元丰五年系军兴,每斗三百四十文外,其余年分,贱止八十文,贵不过一百八十文。自元祐、绍圣以来,铁钱日益轻,故米价日长”。在宋神宗时期,除了元丰五年(1082年)因战争米价涨至每斗340文外,其他年份低者80文,高者不过180文(均为铁钱)。元祐元年(1086年),沿边地区与河东沿边相同,每斗40至50文。渭州原来米麦每斗不过100文,元符二年(1099年),每斗300文以上,在新边城寨,官方收籴价更贵,至500文到600文;同月,延安府

30、“官籴米价五百二十文足,市新米七百八十文足,陈米七百二十文足”。官籴米价每斗520文足,市场新米价格是每斗780文足,陈米720文足(均为铁钱)。主要原因就是“钱轻”即铁钱贬值。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范纯仁报告:“去岁夏秋,两经丰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43乞不添屯军马,第9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2,元丰元年九月己丑,第12册第7138页。同上书第12182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7,元祐元年二月丁亥,第15册第8826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2,元符二年七月癸卯,第20册第12181页。同上书第12182页。穰,而物价未甚减少。如鄘延路新城堡寨,今春籴买米斗,犹有

31、至一贯四百文者,则一方艰食,可以概见。”每斗1贯400文。以后不断增长,至宋徽宗政和年间,“陕西斛斗价高,数倍于昔时”。主要还是由于战争造成的。如宋徽宗时经营河湟地区,大开战端,“竭府藏以事边,募商人运粮,不复问其直贵贱,都、廓至斗米钱四千”。每斗米竟高达4贯,但不属于市场价格。淮南北宋时期南方地区的粮价,大多像北方京西地区那样长期比较平稳,淮南就是一个典型地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淮南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据说米斗7至8文。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淮南地区米价每斗70至100文足。熙宁三年(1070年),宿州上色绿豆每斗75文,次色绿豆每斗72文。宋神宗时,据

32、在当地居住的苏轼记载:黄州“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外县船运贩卖到黄州的米,每斗仅20文。元祐元年(1086年),受灾的范纯仁范忠宣集附恭献遗文议进筑非便,第1104册第808页。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22。宋史卷472蔡卞传,第39册第13730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九月末,第3册第1567页。宋会要辑稿食货39之12;42之11。宋会要辑稿职官5之6。苏轼苏轼文集卷52答秦太虚,第1536页。淮南,“米价斗直一百七十”,每斗170文。元祐四年至七年,扬州糯米每斗“不下八、九十文足。”而此前不过50文足。元祐六年三月,淮南宿、亳等州发生灾伤,“米价高处七十七文

33、”,每斗77文。即使在受灾的情况下,粮价仍不高。两宋之际,叶梦得说道:“淮南、京畿去年种粟麦甚广,冬春之间,金人驱虏强壮过河,夏田成熟,收多食少,谷价甚平,小麦一斗一百三十文省,大麦一斗八十文省,粟一斗七十文省。”每斗合足钱为:小麦100文,大麦61.6文,粟54文。进入南宋时期,淮南粮价发生变化,增长幅度较大。但与东南其他地区相比,仍属低价地区。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淮南米价最低贱的地方,每斗120至130文,因“米价极贱”,朝廷有伤农之忧。与元祐六年遭受自然灾害时的粮食高价相比,此时的最低价也高出64%。当年四月,户部尚书韩仲通报告了全国平均粮价:“今斗米为钱,不满二百

34、,正宜积谷之时。”每斗不足200文,当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6,元祐元年四月己酉,第15册第9114页。苏轼苏轼文集卷35申明扬州公使钱状,第985页。苏轼苏轼文集卷32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贴黄,第911页。叶梦得堂白乞降盐钞淮南京畿收籴粟麦札子,全宋文第147册第241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4,绍兴二十六年八月癸未,第2866页;宋会要辑稿食货62之32;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29。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2,绍兴二十六年四月戊戌,第2836页。时显然已是低价了。那么淮南的最低价格120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低价。绍兴三十二年,在淮南路的舒州望江县,糯米每石(绍兴斗)1贯

35、500文足,在其州城怀宁县,糯米每斗160文省。DN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楼钥路过宿州,看到“城中人物颇繁庶,面每斤二百一十,粟谷每斗百二十,粟米倍之,陌以六十”。小麦面粉每斤210文,粟谷杂粮每斗120文,小米每斗240文,都是60陌。折足钱的话,面粉每斤126文,粟谷杂粮每斗72文,小米每斗144文。乾道六年正月,朝廷诏左藏南库“支降会子十二万贯,均付两淮总领所,差官置场收籴马料十万硕。”每石价钱1贯200文。乾道七年,奉使淮西的薛季宣言:“浮光比岁不稔,谷价高过常年四倍。盖光之市用钱,旧以四百为贯,米石一千,今为钱千六百矣。”“浮光”是光州的别称,米价在此前的正常年

36、景为每石足钱400文。乾道八年底,黄州丰收,“米价每硕不过一贯四百文”,每斗不超过140文。乾道九年闰正月,官方在鄂州置场收籴粮食,淮南等地的下等大米,每石2贯700文省;来自淮南的下等占米,每石2贯300文省,均为会子。按当时“若用会子一贯四百文省得米一硕,以见钱纽算,每升计钱八文四分足”换算,1贯400文会子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博物馆编宋人佚简第5册舒州使院孔目官陆彦伸等帮借申覆状绍兴三十二年十一月、在城酒务账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楼钥攻娩集卷111北行日录上,第12页。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49。薛季宣浪语集卷17奉使淮西与虞丞相书,第1159册第292页。宋会要辑稿

37、食货40之54。等于800文铜钱。则是来自淮南下等大米的每石2贯700文省,实际等于1贯540余文;来自淮南下等占米的每石2贯300文省,实际等于1贯310余文。乾道九年,扬州1石稻子约1贯500文,折合为米约为每石3贯。绍熙二年(1191年)十二月,知扬州钱之望报告:“本路旱伤,民户已自乏食,赈粜诚不可缓见用铁钱内有破缺并私钱,艰于行使乞念疲民,将赈粜米每升并作二十文足,不问官钱、私钱,衮同交受。伏准十二月十日诏,支拨镇江府陈次米十五万石,令淮东转运提举司曰下般取,每石计破缺钱及私钱一贯四百文足收换已降指挥,分拨镇江府桩管陈次米一十五万石付本路转运、提举司,收换破缺及私钱,每升十

38、四文足。”据此可知,在灾荒年间,官府照顾性的粜粮并允许人们使用破缺钱及私钱购买,每石1贯400文足,相当便宜。绍熙五年闰十月,“今岁淮东、两浙多被旱潦,如常、润、扬、楚、盱胎等处,当此收成之时,斗米至为钱四百上下,无下三百足陌者”。受灾的淮东地区,每斗米价在300文到400文足左右。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54。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23;61之87。按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45,乾道六年,有“稻子两石折米一石”的记载。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92。彭龟年止堂集卷5论淮浙旱潦乞通米商仍免总领司籴买春.第2024册第70页。两浙开宝三年(970年),睦州米每斗20文:当地的一个古井陶栏上“识岁月其上

39、,盖开宝三年三月也。且识是年米斗二十钱”。三月份米斗20文,在当地显然是少见的低价,所以铭记了下来。咸平三年(1000年)二月末,处于灾荒年景的杭州,米价每斗65文足:“彼处米价,每升六十五文足”。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两浙米斗7至8文。大中祥符六年正月,两浙杭、润等州米斗60文。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等人说:“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足至一贯省。”每斗60文至77文足,与五代吴越国时苏州50文籴1石相比,“其贵十倍”。熙宁年间,据在苏州典有土地的吕惠卿说,苏州白米每斗50文。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日僧成寻在越州用400文钱,买到5斗米:“以钱四百文买米五

40、斗”,则是每斗80文。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苏轼言:“去年八九月间,杭州在市米价,每斗六十文足,十一月长至九十五文足今来在市米见今已是七十五文足今访闻苏州在市米价,郑瑶、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卷4古迹,第5册第4380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咸平三年三月,第2册第1003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九月末,第3册第1567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0,大中祥符六年正月乙巳,第3册第1815页。范仲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第534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卯,第6册第3440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7,熙宁八年八月戊午,第

41、11册第6557页。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第1,第20页。已是九十五文足。”杭州米价在每斗60文足、95文足、75文足的价格间波动,苏州当年最后米价为95文。、元祐六年三月,水灾后的杭州米价每斗70文足:“浙西去岁米价例皆高贵,杭州亦是七十足钱收籴一斗”。上虞县文化馆藏有一宋代青瓷砚,上有题记云:“置此研子永不失者。其年米佰价正。绍圣五年二月十一日。”似可表明,绍圣五年(1098年)冬季,越州上虞县的米价为每斗100文。北宋后期,台州“米斗百钱”,米每斗100文。总之,北宋时期,两浙米价通常都在每斗100文以下。南宋时的东南地区,米价扶摇直上。绍兴元年(1131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42、451,元祐五年十一月末纪事,第18册第10832-10834页。苏轼苏轼文集卷32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第910页。孙彦、张键、万金丽中国历代陶瓷题记,第84页。林表民赤城集卷1,陈公辅临海风俗记,第1356册第624页。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专列南宋江、浙米价表(第191页),第1例为平江府建炎四年“平时价格”米升50文。史料出自王明清挥麋录后录卷10。按,史料原文为:“故自金人南渡硇砂,破金陵、广德、杭、秀、常、润、明、越,惟平江被害最深。盖以兵多将庸,民始倚之而不去,既堕敌计,则又再遭官军之毒。是夏疾疫大作,米斗钱五百。有自贼中逃归者,多困饿僵仆,或骤得食而死,横尸枕藉,道路泾

43、港为实,哭声振天地,自古丧乱之邦,未有如是之酷也。”(第206页)此价显然是兵荒之后的非常价格,不宜作为“平时价格”,本书不予采用。其表所载价格,既不说明省陌、足陌,也不说明铜钱、纸币,似也不妥。如言乾道九年,江西米价每升14文,实际是会子价,而“朝廷行下会子,不无折阅,若用会子一贯四百文省得米一硕,以见钱纽算,每升只计钱八文四分足。”(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54)每升实为8.4文铜钱。七月,宋高宗问大臣道:“昨夕闻已籴新米,莫少减价否”张守回答道:“有人自浙西来,前此每斗一千二百者,今减作六百。”宋高宗大喜道:“不但军不乏食,自此可免饿殍。在细民岂小补当须及时广籴,以备岁月

44、。”每斗600文,就使皇帝喜出望外了。绍兴二年七月,常、润、苏、秀等州获得大丰收,“米价极贱”,据吕颐浩的报告是“米斗二百”。所谓极贱的价格,已高出北宋时期最高价的一倍了。正如绍兴四年有官员所说:“今来米谷、饮食,时价高贵。”绍兴五年,据知湖州李光报告说:“近来两浙米价(倒)例长,街市每斗已七百文。”每斗高达700文。绍兴八年,侍御史萧振上奏道:“臣尝询浙西凡秋成米贱之时,其价概以官斗,每一斗民间率用钱三百足,亦有三百已下。今来收籴,须是量增价直:如民间每斗用钱三百足,宫中须用钱三百三十至四十文足。”每官斗米的民间市场价为300文足或不及300文足。绍兴十四年六月,秘书省正字吴

45、芾奏云:“江浙昔号粒米狼戾,虽歉岁,斗值二百。今岁丰反倍之。盖由州县重征,税监官觊美赏,巡拦利捂取。若蠲其算,价自平矣。”按他的说法,北宋后期即使灾荒年景,东南地区的粮价每斗也不过200文,而绍兴中期即使丰收年景,每斗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13至14。熊克中兴小纪卷13,绍兴二年七月己卯,第1册第353页。宋会要辑稿兵3之2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8,绍兴五年四月庚戌,第1468页。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23。周必大文忠集卷55吴康肃公芾湖山集并奏议序,第1147册第580页。也要400文,原因在于官方对流通的粮食多方征税,提高了成本。绍兴二十六年四月,据户部尚书韩仲通言:“今斗米为

46、钱,不满二百,正宜积谷之时。如辇毂之下,诸军云屯,仰哺太仓,终岁之用,亦有余数。若岁取所余之数,别置仓廪贮积,以一百万石为额,常以新易陈,阙即补之,遇有水旱,助给军食,减价出粜,以资民用,实为经久之利。”朝廷因而建立了丰济仓。说明两浙的粮价是每斗200文,与前相比,下降幅度很大。乾道七年(1171年)十一月,处州官方籴米价钱是每石2贯900文:“每石价钱二贯九百文。”淳熙四年(1177年),朝廷在江浙一带州郡和籴大米,每石的价格大约是(新印会子品搭钱银)2贯500文省:“每石大约价钱二贯五百文省。”淳熙五年,朝廷在东南各地和籴粮食,每斗价钱300文省即每石3贯省。淳熙七年,处州籴米

47、价是每石2贯900文(会子)。淳熙九年,两浙发生旱灾,朱熹请求朝廷拨款200万贯,“则一路可得米五十万石今乃仅得三十万贯,则是一路得米不过七万余石”。平均每石4贯。同年,据衢州诸县报告的米价,每升均为40文上下,即每石4贯左右。淳熙中,江、浙地区大丰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2,绍兴二十六年四月戊戌,第2836页。宋会要辑稿食货41之10。同上书41之5。同上书41之6。同上书41之10。朱熹朱熹集卷17奏救荒事宜画一状,第697页。朱熹朱熹集卷21申知江山县王执中不职状,第862页。收,“斗米之直,百五六十钱”,每石1贯500至1贯600文。淳熙十三年十月,司农司以每石2贯200文的

48、价格籴米,朝廷认为“每石作二贯二百文价(大)太贱,可增一百以利农”。要求加价100文即每石2贯300文,以保护农民利益。淳熙十二年,司农司以会子20660余贯籴到马料14430余石:“已支二万六百六十余贯,籴料一万四千四百三十余石,”每石合会子1贯400余文。淳熙十三年八月,诏令封桩库“更支降会子五万贯,接续收籴马料桩管,截日已籴过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余石,价钱不等,共用过钱四万四千四百余贯,目今止有见在钱五千六百余贯文,可以五七日间籴足。窃缘马料稻子系用早谷,今来正是秋成,早谷到来数多,每石一贯二百文,宜趁此价平,广数收籴”。每石1贯200文。淳熙十四年,司农司报告的马料市价是每

49、石1贯200文:“即月市直,每石一贯二百文省”。淳熙末年,蔡戡指出:“自去岁江浙大稔,斗米之直百五六十钱。今浙西雨旸时若,高下之田,皆有丰登之望,新谷既升,其直愈贱。老农咸谓数十年来所未尝有今也负担适市,人莫之顾,不得已而委之,仅得千钱而去。一岁所人,不足以纾目前之急。”因为大丰收,粮价大幅度下降,每石最多能卖到600文,是整个南宋时期两浙的最低粮价,与大中祥符六年的价格相同。蔡戡定斋集卷4乞平籴札子,第1157册第602页。宋会要辑稿食货41之16。同上书41之11。宋会要辑稿食货41之12载:淳熙十一年,马料稻子(旱谷一一旱稻)每石1贯200文。宋会要辑稿食货41之12。同上

50、书41之9。蔡戡定斋集卷4乞平籴札子,第1157册第602页。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如此低的粮价损害了农民利益。绍熙三年(1192年),蔡戡报告说:“臣所历淮、浙八郡,苏、秀中熟,常、润所收仅六七分,自江而北,截长补短,大率不减六分,斗米不过二百五六十钱,钱会流通,民旅安便,盗贼不兴,边鄙帖然。此正陛下垂衣拱手,优游无为,两宫交欢,朝野多娱之日。”中等年景的一般粮价,每斗250至260文,已让统治集团很宽心了。绍熙五年闰十月,周南报告说:“今岁淮东、两浙多被旱潦,如常、润、扬、楚、盱胎等处,当此收成之时,斗米至为钱四百上下,无下三百足陌者。”每斗400文左右。大约是在庆元年间,浙西地区

51、“米仅及二百,父老皆谓二十余年未有此稔。及今广籴,恐正其时”。大丰收后的米价是每斗200文。宋宁宗开禧时,湖州米的市价是每斗405文官会:“见在市价,每斗四百五文官会。”嘉定初,越州政府“粜谷五百石,得官会一千八十贯”。每石是会子2贯160文。蔡戡定斋集卷5论时事札子(第二首),第1157册第618页。彭龟年止堂集卷5论淮浙旱潦乞通米商仍免总领司籴买奏。第2024册第70页。周南山房集卷2代监司乞行下浙西广籴札子,第1169册第27页。“米仅及二百”,不言单位。按原文前有:“臣闻汉谷石五钱,遂置常平;隋人社仓,亦因谷贱。臣询问今米仅及二百”云云,则应为石。但每石米卖200文,在南宋显

52、得太贱。不可信。接合前边的史料考虑,当为斗价。王炎双溪类稿卷23申三省枢密院公札内小贴子,第1155册第697页。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银花,第273页。宝庆三年(1227年),庆元府酒务耗费的粮食原料数量及价格为:“糯米九千六百八十五硕三斗六升五合,每硕钱三贯九百九十文,计三万八千六百四十四贯六百七文。”1石糯米价值3贯990文。端平二年(1235年),嘉兴府官府以1万贯籴米3000石,每石合3贯333文。嘉熙初,华亭县“取樽节余钱一万缗,籴三千石,规县东为屋五楹别储之,华亭于是乎有平籴仓。”则是每石3贯300文。嘉熙二年(1238年)的春天,苏州“米斗二十千”即20贯,此数应是纸币

53、。嘉熙四年,嘉兴府华亭县“楮币一缗,仅得米二升有半。每斗4贯纸币。淳祐元年(1241年),温州“目今米价,每升正是四十见钱,比之台、处诸州,米价最下”。则温州米价每石4贯铜钱,台州、处州等地米价更于此高。淳祐元年(1241年)十月,庆元府两次兴工淘沙,支付工钱的方式不同:“本月初十日兴工至二十六日毕,自马家营至堰上水口,共五百十三丈,为工四千,每工官钱五百文、米二升半本月十三日兴工至二十日毕,为工一千,每工支官钱一贯五百文,不支米。”推算可知,1贯官会折米2.5升,4贯1斗,1石米的价格就是官会40贯,是为淳祐罗浚宝庆四明志卷5酒,第5册第5048页。永乐大典卷7514仓,引松江

54、郡志,第4册第3428页。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88华亭县建平籴仓记,第18页。谢采伯密斋笔记卷5,第18册第246页。(元)陈栋定宇集卷9通守陈公传,第1205册第276页。吴泳鹤林集卷23与马光祖互奏状,第1176册第222页。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淳祐元年十月余参政委淘沙,第576册第28页。年间明州的粮食价格。淳祐四年在庆元府,“制帅殿撰赵公纶拨钱五十二万三千贯,籴米一万九千五百石有零”。每石合计26贯825文(会子)。当时庆元府的17界会子1贯合铜钱70文足。26贯825文会子实际等于铜钱1贯878文。淳祐年间,“都城米升六百旧会,似更廉于外处”。临安府米价每石达17界会子6

55、0贯,外地价钱更高。景定五年(1264年)婺州浦江县有关官员“将元桩交承之钱且照时下时价,每一秤十五斤计四贯,作急收籴,拘桩在仓”。所籴当为大米,每斤达到18界官会260余文。大约在宋度宗初期,车若水记载:“台之巾山有塔焉,朔望之夕,群灯环之,光闪半空。问之僧,曰:檀越祈福一夕,铜镪三万。予曰:嘻此三百人一日之粮也!”按其计算,每人每天需100文铜钱买的粮食,以日食2升计,每升50文。则是台州当时粮价每石约5贯左右。南方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产小麦不多。南宋绍兴初,由于北方人大量南下,需要面食,小麦价格猛然上涨,“麦一斛至万二千钱”,一石高达120贯,由此引发起种麦高潮。随着麦子的

56、广泛种植,价格自然逐渐下降。乾道三年(1167年),平江府灵岩山一座寺院的僧人,卖掉其先师贮藏的麦子110石,得到现罗浚宝庆四明志卷6桩积仓,第5册第5063页。方大琮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20(与)福建赵仓纶(书),第89册第563页。王霖龙社仓广惠仓收籴事申状,全宋文第356册第85页。车若水塔灯记,全宋文第346册第204页。庄绰鸡肋编卷上,第36页。钱330贯足。则是当时的市场价是每石3贯足。淳熙十年(1183年)闰十一月,宋孝宗说:“闻外间米面甚平,见老兵云,三十文买面一碗,可饱终日。”在临安府,30文钱买到的小麦面粉,足够1人吃1天。若以2升计,则是150文1斗。淳熙十三年,范

57、成大在家乡苏州写道:“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麦收后的价钱是每斗100文,与米价比较,可谓相当便宜。宝庆三年(1227年),庆元府酒务耗费的粮食原料数量及价格为:“曲麦二千二百八十八硕三斗九升八合七勺,每硕三贯六百文,计八千二百三十八贯二百三十六文。”1石麦子3贯600文。大麦价格也有一例。乾道七年(1171年),两浙等地“二麦丰熟,倍于常年”,朝廷收籴大麦作马料,其中在“镇江府于桩管朝廷会子内各支一十万五千贯,收籴大麦各七万硕;浙东委沈夏,提领南库所支降会子一十万九千贯,收籴大麦七万硕”。显示的价钱分别是:镇江府每石2贯214文,浙东1贯557文(会子)。10.江东大

58、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江南米斗7至8文。10多年后,便有明显增长。天圣四年释德新灵岩山显亲崇报福院为前住当山广照和尚忌辰追修请公据状,全宋文第225册第269页。宋史全文卷27上,淳熙十年闰十一月乙未,第1885页。范成大范石湖诗集卷27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第374页。罗浚宝庆四明志卷5酒,第5册第5048页。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5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九月末,第3册第1567页。(1026年),江南等地米价每斗70至100文足。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等人说:“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足至一贯省。”每斗60文至77文足,比以前有

59、所下降。嘉祐初,在宣州太平县,“岁丰则斗米三十钱,歉亦自倍”。米价在每斗30文至60文之间。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江东米价最高的地方是每斗70文:“江东米价高处七十文”。由此可知,至少在有史料传世的年代里,北宋时期的江东路粮价比两浙还低,通常都在每斗70文足左右。南宋时粮价大增。绍兴二年(1132年),“建康米斗不及三百。”建康府的米价,每斗将近300文。绍兴三十年五月,朝廷拨付江东转运司银7万两,籴大麦20万斛。每斛大麦价值银3钱5分。按当时银价每两约3贯400文计,每斛约合1贯190文。乾道七年(1171年)至淳熙三年(1176年),建康府马宋会要辑稿食货39之12;

60、42之11。范仲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第534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卯,第6册第3440页。嘉庆宁国府志卷21艺文志,宋孙觉县厅记,第711册第347页。苏轼苏轼文集卷32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贴黄,第911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9,绍兴二年十月戊戌,第1021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5,绍兴三十年五月戊子,第3098页。宋会要辑稿职官57之75:绍兴二十九年,中书舍人洪遵等言:“欲依旧料次,银三千两计一万二百贯”。每两合3贯400文。料的价格是每石1贯200文:“每石实价一千二百文。”淳熙六年(1179年),南康军发生自然

THE END
1.揭秘粮食便宜背后的秘密!粮食价格粮食危机粮食安全粮食产量揭秘粮食便宜背后的秘密!2024-12-29 21:56:16 蓝色海边 山西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蓝色海边 1.6万粉丝 天气预报 05:52 刚需高频民生,是中国市场的基本面 03:15 刀郎演唱会被霸搜,看看这高人怎样说的https://www.163.com/v/video/VPJM5USJ8.html
2.全国最新粮食价格概览及市场动态分析大型活动全国最新粮食价格概览:根据最新数据,全国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略有波动。具体价格因地区、品种、市场供需等因素而异。总体趋势显示,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和流通渠道的畅通,粮食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询各地粮食市场价格报告。 本文目录导读: http://www.cyzl6666.com/post/1755.html
3.国内粮食价格走势及分析最新动态报告揭秘粮食市场趋势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其价格走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呈现波动趋势,本文旨在分析国内最新粮食价格走势,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国内粮食价格概况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粮食供应充足,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呈现波动趋势,目http://m.hsyfcm.com/post/1604.html
4.为什么粮食产量总体上升,农民收入却下降(一)那么影响需求量的就只有“价格”吗?当然不是 突然有一天,在上学路上 张三说:“昨天我爸说我现在不用高考就能上大学了,所以以后不在这上学了,再见”。说完他走了。 李四、王五、赵六楞在原地30秒。 王五回过神来,说:“我爸把我的学籍迁到了西藏,说那高考‘便宜’,所以我也不在这上了”。说完也走了https://www.jianshu.com/p/48133847b70e
5.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没有国产粮食,依然可以从国外买到便宜粮食?尽管当时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比现在紧张得多,但中国依然成功地从国外购得了价格实惠的粮食。 不仅仅是粮食,中国在那段时期还从欧美购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 如果没有荷兰卖给中国的尿素生产设备,1964年国产尿素的成功生产又从何而来呢? 难道真的以为新中国那么多的“零”突破都是靠自主研发实现的吗? https://www.yoojia.com/ask/17-14039666287272570371.html
6.清香型白酒多少钱一瓶清香型白酒为什么那么便宜→MAIGOO知识二、清香型白酒为什么那么便宜 在白酒市场中,清香型白酒因其口感清爽、香气独特而备受青睐,而且它的价格相对酱香酒、浓香酒来说也是要低一些的,那么清香酒为什么便宜呢? 1、原材料成本较低 清香型白酒的发酵原料主要是高粱、大豆、豌豆等粮食作物,相比于酱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等多粮、单粮发酵的酒类,清香型白酒的原https://www.maigoo.com/goomai/302148.html
7.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行情资讯大米,你买对了吗?当年上市的新米口感较好,有自然清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因此,销售价格相应要贵一些。 而陈米一般都是各级储备粮轮换稻谷销售加工而成,这些稻谷经过2-3年的储存后轮出销售,不论是营养还是口感,均会有所下降,就是我们大家通常说的陈米。因此,陈米的销售价格相应便宜一些,主要是供应各类食堂、中低档餐饮以及用于食品http://lsj.jiangsu.gov.cn/art/2021/12/14/art_81745_1019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