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粮食供应有保障价格上涨难持续

针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粮价的上涨所引发的民众对于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心,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刘冬竹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中国粮食供应有保障,价格上涨难持续。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恐慌心态导致国际粮价上涨,加之社会流动性资金充裕,国内粮食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2020年10月,国内主产区籼稻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0%左右,粳稻上涨6%左右,小麦上涨5%左右。原粮成本上升,米面等成品粮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涨幅相对较小。10月份国内主产区籼米平均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左右,粳米上涨1%左右,面粉基本持平。

同期,越南大米出口价格同比上涨37%,美国小麦出口价格上涨14%,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10月谷物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6.5%。

刘冬竹认为,2020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夏粮实现增产,秋粮收获接近尾声,丰收已成定局,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需求,也有效保障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军需民食。

刘冬竹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满足全国一年以上消费需求,预计小麦和稻谷价格将保持在合理区间波动。11月份后,随着主产区玉米上市量的增加,临储玉米持续出库,以及进口玉米及替代品陆续到港,玉米市场供应完全有保障,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玉米后期继续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刘冬竹分析说,10月以来,国内新玉米上市价格高开高走,同比上涨30%左右。但国内玉米价格上涨,是主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玉米消费的结果,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是正常合理的。后期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9月份东北发生的台风灾害对产量影响有限,台风前玉米产量基本形成,今年玉米仍是丰收年景,后期玉米上市量将集中增加。

二是华北地区小麦与玉米价格出现倒挂,迫使部分饲料企业使用小麦替代玉米。近期最低收购价小麦成交量明显好转,正是由于饲料企业采购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玉米价格上涨。

三是前期成交的临储玉米和一次性储备玉米仍在继续出库供应市场。

四是玉米及替代谷物进口数量明显增加。今年1-9月我国进口玉米和高粱、大麦等替代品已达1773万吨,同比增加617万吨。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企业已采购2020年度美国新季玉米超过1000万吨。2020年度高粱进口有望达到600万吨,同比增加230万吨。

刘冬竹建议,农民朋友卖粮时,尽量做到均衡有序售粮。既不能盲目捂粮惜售,也不能扎堆售粮,避免集中售粮价格下跌,未出售的粮食要离地通风,上楼子、上栈子,避免霉变坏粮、造成损失。

——稻价进入高位继续上行阻力大

刘冬竹介绍说,目前中晚稻集中上市,市场购销活跃,市场化收购占主导,优质优价特征明显。其中,黑龙江粳稻上市价格在1.3~1.32元/斤,同比基本持平,从上市初期看,收购和价格平稳运行。11月初粳米全国平均出厂价2.09元/斤,比上年同期高3分钱。南方中晚籼稻上市后价格高开高走,开秤价集中在1.28~1.31元/斤,同比高开7分到1毛钱;11月初,中晚籼稻收购价在1.4~1.45元/斤,比上年同期高1毛4到2毛钱。中晚籼米全国平均出厂价2.13元/斤,比上年同期高9分钱。

刘冬竹认为,稻谷高开高走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疫情、灾情、舆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引发上涨预期积累发酵,持粮主体捂粮惜售心态较重。二是储备企业和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采购新粮积极,计划收购量大,提价收购意愿强烈。

刘冬竹强调,从后期看,随着稻价进入高位,继续上行的阻力大。主要影响因素:

一是供需基本面不支持稻价持续上涨,市场风险正逐步累积。近年来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在供需宽松的基本面下,目前稻价已超过国家拍卖稻谷出库价,由于稻谷库存充裕,供给压力后置,市场风险不断积聚。

二是在稻强米弱背景下,收购主体提价收购意愿普遍降低,稻价上行阻力加大。

三是11月6日国家重启2018-2019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竞价销售,政策性稻谷投放后,将会改变持粮主体惜售心理。

刘冬竹表示,总体看,今年稻谷丰收已成定局,目前稻价处于合理区间,其恢复性上涨,有利于减少稻谷库存压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小麦供应有保障后期价格将保持平稳走势

刘冬竹介绍说,今年小麦上市以来,受疫情影响,市场多元主体看涨后市,出于备灾考虑,农户自留粮增加,售粮积极性不高,贸易商囤粮意愿较强,市场流通粮源偏紧,再受玉米价格上涨带动,小麦价格明显高于上年。

据监测,11月初华北地区普通小麦平均进厂价1.25元/斤,比开秤价涨了1毛钱,比上年同期高5分钱,小麦粉全国平均出厂价1.58元/斤,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属正常波动区间。

刘冬竹强调,目前我国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满足一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市场供应完全有保障。目前小麦每周投放量已增至400万吨,市场供给充裕,后期小麦价格将保持平稳走势。

另外,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1分钱,释放出国家重农抓粮信号,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预计下年度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增,为来年继续丰收奠定了基础。

——国产大豆大量上市后价格将有所回落

针对大豆市场,刘冬竹分析说,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上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国内大豆种植面积连续5年增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0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47亿亩,同比增加700万亩。尽管今年东北地区遭遇三次台风,但对大豆产量影响不大。2019年全国大豆产量1810万吨,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年大豆产量1910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与2015年相比,已累计增加600多万吨,增幅超过50%。

刘冬竹指出,今年国产新大豆价格高开高走,黑龙江大豆开秤价格2.0~2.1元/斤,同比上涨了3毛到3毛5分。11月初,黑龙江油用大豆价格涨至2.2~2.25元/斤,食用大豆价格2.4~2.45元/斤。预计后期国产大豆大量上市后,价格将有所回落。国产大豆主要直接食用、加工豆制品和大豆蛋白,少量用于生产豆油。今年我国大豆再获丰收,国内食用大豆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记者周锐)①

THE END
1.粮食价格10年涨不上来,房价10年确翻了5.6倍,到底为什么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我们生活中必需品,没有粮食不行,少了也不行。那么粮食为什么10年来价格涨不上去了? 影响粮食的价格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主要是两个大因素。一个是国家政策的关系。因为粮价是百价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粮价一高通货膨胀,粮价一跌,粮贱伤农。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很大,https://m.loupan.com/tc/news/201812/3960399
2.粮食为什么不能抬价?多卖点粮食农民生活不更好吗?粮食为什么不能抬价? 多卖点粮食农民生活不更好吗? 粮食是一种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也就说不管粮食价格涨或者跌,人们对它的需求基本是不会变的,然而随着现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可以替代粮食的商品,相应的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在减少,粮食价格上涨的推动力小了,也就没办法出现大幅涨。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617/19/70525734_919039466.shtml
3.粮食缺不缺?供应紧不紧?价格涨不涨?这里全讲清了价格涨不涨?这里全讲清了 近期,我国部分粮食品种价格波动较大,一些地区玉米价格涨幅甚至超过30%。8月26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粮食市场运行和生产有关情况。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市场运行出现阶段性波动,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和国际粮价震荡传导有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X7OQ5momnBB4MR9xJRQC200827
4.为什么粮食始终不涨价(老农民不容易啊)为什么粮食不涨价?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民当家做了主,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农民种植的粮食价格其实是在不断涨价的,不过涨价的幅度,速度没有同一时期其他商品那样猛烈,那样突兀,是一种平缓的价格上升趋势。 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单独粮食价格的上涨会这样的平稳呢?不大起大落的。 https://www.ewtop.com/archives/24447
5.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建议二、国际粮食价格发生飙涨,给各国带来社会问题压力 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粮食价格持续高涨,库存不断紧缩。2022年在自然灾害、战争、通货膨胀等的冲击下,粮食价格进一步上升。由于拉尼娜现象预计有可能持续至冬季,俄乌冲突也长期久拖不决,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未来的悲观情绪,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扬。这一方面给我国http://www.zgxczx.org.cn/article/xiangcunzhenxing/2512.html
6.携手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疲软、地区冲突频发、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一路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7月以来全球大米价格已达11年来最高水平,并且还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不少人担忧,全球粮食安全危机恐再次加剧。 主要粮食价格上涨 7月17日,俄罗斯宣布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效力中止,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https://m.youth.cn/qwtx/xxl/202308/t20230805_14698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