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在“2020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
2019年农产品价格分化走势明显
报告指出,2019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其中,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7.4亿亩以上,全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66384万吨,连续5年站稳6.5亿吨台阶。肉品稳产保供和非洲猪瘟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牛肉、羊肉、禽肉、禽蛋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3.6%、2.6%、12.3%、5.8%。
农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持续调优调精,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40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近3个百分点;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扩大到3000万亩。
农产品消费保持活力,口粮消费相对稳定,蔬菜、水果、奶制品、水产品消费小幅增长,禽肉、牛羊肉、禽蛋消费较快增长。
农产品贸易保持活跃态势,全年农产品进出口额230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出口额下降1.7%,进口额增长10.0%;谷物进口量为1791.8万吨,大豆进口量为8859万吨,蔬菜和水产品保持贸易顺差。
农产品价格分化走势较为明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以稳为主,猪肉、鸡肉、牛羊肉、鸡蛋价格涨幅较大,推动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水果、蔬菜季节性波动幅度较大。
今年重要农产品能实现稳产保供
今年一季度我国遭受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种形势下,“三农”领域的重点工作是否还能实现预期目标?
对此,报告认为,2020年,“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将如期实现目标,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将得以补齐,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新成效。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能够实现稳产保供,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和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
“这三方面的增长,不仅是连续性,而且整个增幅加快,所以生产上的变化反映到价格上,就是猪肉价格连续7周下降,与2月份创的高点相比,降幅达到9.7%,每公斤降了6块钱,这是一个很大的降幅。”魏宏阳说。
尽管如此,报告仍然指出,年底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猪肉产量预计下降,禽肉等其他肉类有望继续增长,肉类供给结构将得到优化。此外,报告认为,肉类进口量将大幅增加。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猪肉产需缺口扩大,进口量预计比上年增长32.7%,达到280万吨左右,禽肉、奶制品进口量分别预计比上年增长7.5%和3.3%。
未来10年口粮品种结构持续优化
报告预计,未来10年,农业转型升级将明显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保供能力大幅提升。
其中,口粮品种结构持续优化,面积稳中有降,单产增长推动稻米、小麦产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速小于1.0%;大豆和奶类产量年均增速在3.0%,玉米、水果、禽肉产量年均增速在2.0%~3.0%,猪肉、牛羊肉、食糖、蔬菜、马铃薯产量年均增速在1%~2%。
猪肉方面,供求关系由阶段性偏紧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进口高位下降趋势。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展望初期处于生产恢复阶段,预计2020年猪肉产量将下降,2022年恢复增加到2016~2018年的正常水平,之后呈稳定增长趋势,预计2029年猪肉产量达到5972万吨。
展望期间,猪肉消费需求与供给将保持同步波动,预计2029年猪肉人均消费量达到42.3千克。展望初期由于国内供给偏紧,猪肉进口预计创历史新高并保持高位,展望中后期进口将随着产量增长不断回落,预计2029年猪肉进口降到120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