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粮食收购预计达8400亿斤左右——做好粮食流通大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推动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收购是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做好粮食收购,能够助力农民把“好收成”转化为“好收入”,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表示,要统筹做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镇大哈柏村,种粮大户万永江今年种了近900亩玉米,平均亩产1600多斤,比去年提高300斤。万永江说,玉米以每吨2060元的价格卖给当地一家中储粮直属库,售粮款及时打到了自己账户上。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年粮食收购量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达到8400亿斤左右。新季秋粮收购进度快、购销活、库存增。截至目前,已累计收购新季秋粮超3700亿斤,较上年同期快10%左右。南方地区中晚稻收购已接近尾声,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入春节前农户售粮高峰。

据介绍,今年政策性收购切实发挥了兜底线、稳预期作用。夏粮收购期间,小麦价格保持在最低收购价格以上,未启动托市收购。中晚稻上市以来,先后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和安徽4省份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共布设收储库点228个,总仓容1136万吨,目前已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100多亿斤,较好满足了农民售粮需求,稳定了市场预期。

中储粮集团公司等涉粮央企、地方粮食骨干企业主动服务调控政策,充分发挥仓容、资金、渠道、人才、管理等多方优势,增强市场购销活力,带动形成多元主体踊跃入市的良好局面。“我们公司主要依托梨树县优质玉米资源,从事酒精加工,年加工玉米100万吨,目前已收购玉米30万吨。”吉林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宪歧说,带动周边农民就近就地销售玉米,节省运费,每吨玉米能多卖30元至40元。

助力产粮大县向强县转型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产粮大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刘焕鑫表示,要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动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产粮大县应依托当地粮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县域内产业要素围绕粮食产业链集聚,形成区域内品牌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局面,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

安徽省阜南县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阜南县委书记李云川介绍,该县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引进中化农业、滨州中裕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推动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完成优质小麦示范种植—规模化种植—就地加工转化“三步走”,粮食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把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了县域。

据了解,阜南发展壮大粮食产业的经验做法,已被借鉴复制推广到全国415个县,发展优质粮食订单1000多万亩,在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得实惠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刘焕鑫表示,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将工作重心下沉到县,依托当地粮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完善配套功能和体系,引导优质龙头企业集聚,推动科技研发、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主体向园区集中,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带动提升区域内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真正把粮食产业发展成为强县、富农的重要产业。

健全粮食节约长效机制

粮食节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刘焕鑫表示,在做优粮食生产增量的同时,要统筹管理好粮食存量。健全粮食产后节约长效机制,开展粮食产后节约行动,聚焦关键节点进行系统治理。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措并举、协同联动,推动产后节约取得积极成效。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近1000万套,建成55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清理、烘干等服务,农户储粮损失率已降至3%左右。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国有粮库周期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加快现代粮食物流运输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设施设备,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作业,粮食运输损失率基本控制在3‰以内。引导粮食适度加工,启动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

构建标准体系是推进节粮减损的有力举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围绕节粮减损、绿色优储、适度加工等,制修订一批重要标准,基本建立了覆盖粮食全产业链的节粮减损标准体系,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标准支撑。先后修订《玉米》《小麦》《稻谷》《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行业标准《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散粮集装箱装卸作业操作规程》,减少了储存、运输环节损失损耗。

“十四五”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着力完善节粮减损制度体系,印发《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关于加强粮食节约减损工作的指导意见》,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原粮运输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等文件。同时,将节粮减损工作情况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依法管粮治粮节粮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刘焕鑫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节约长效机制。(经济日报记者刘慧)

THE END
1.2025年国内粮食市场展望:粮食供给有保障价格波动或不大展望2025年国内粮食市场,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仍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政策“托底”或引导粮食市场价格区间运行。粮食进口来源结构或进一步优化,消费刺激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粮食市场需求。 2024年,面对自然灾害、动荡的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压力,我国粮食生产再次获得丰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14130http://www.grainmarket.com.cn/centerweb/region/YN/2-1/info/1045354
2.我国粮食价格由国家操控——任何“炒粮价”行为都是“死路一条中国粮食价格走势——国家管控,市场调节! 每当国内粮食价格过低,农民种植收益较差的时候,我国就会通过各项措施来提高粮食的收储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譬如2008年至2015年间,在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上涨50%以上。 同样,每当国内粮食价格过高,影响粮食产业发展以及社会整体物价的时候,我国也会通过收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764901462&efid=DoX3sxXYLk1_6IykMlgo7Q
3.2022国考时政热点:中国的粮食安全公务员考试网(二)坚持国家管控粮价 国际粮价不是由生产国来主导,而是由国家粮商与资本决定,与国际粮价不同的是,中国的粮价要政府管控,市场只是起到补充和调整作用,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农民的利益,也可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三)坚持扶贫常态化 2021年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人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做到了“两不愁,三保障”https://www.huatu.com/2021/0720/2241280.html
4.应对全球粮食乱局的核心是玉米生产在今年全球粮食红灯频闪、20多个国家出台粮食禁令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进口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 去年以来,粮食价格一路飙升,许多国家纷纷出台粮油出口禁令。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粮食商品价连创新高,3月份飙升12.6%,增幅达到该指数自1990年创立以来的新高。值得警惕的是,我国小麦玉米比价和大豆玉米比价都在低https://www.yicai.com/news/101441308.html
5.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第五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在当前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的环境下,转基因技术有望加速落地,进而带动国内种业空间扩大,提前布局转基因技术研发的企业有望获得先发优势。重点推荐:大北农:转基因技术领先、登海种业:玉米种子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禽类养殖:我们认为目前白羽鸡供给仍然充裕,目前行业处在去产能阶段,下半年白羽鸡价格有望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6162415219351.html
6.黑龙江省粮食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政策性粮食定向销售相关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工作部署,进一步做好国家政策性粮食定向销售相关工作,确保粮食库存消化工作顺利推进。http://law.foodmate.net/show-209443.html
7.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暨2020年度(第十四届39.保障粮食安全视角的土地托管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孙小燕(山东财经大学)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8年8月 40.资源权益金融初探 作者:张伟(济南大学) 侯延爽(济南大学) 学海,2018年第4期 4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924/Articel07002MT.htm
8.中国人口和粮食安全报告由于俄乌冲突以及极端天气等原因,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形势2023年春季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粮食总体略有减产,供求错配导致阶段性偏紧。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3》,2022年,全球24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其中约有9亿https://www.iyiou.com/news/202310181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