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全国(南方片)测土配方施肥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会议特意安排了枝江市安福寺镇桑树河村作为示范村现场。在曾祥华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位性格朴实、头脑灵活的农民。
曾祥华热情地招呼大家到他家里去坐。进门就是堂屋,沿墙摆着几把竹椅子,房子有些矮,光线不大好。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与众不同的是,墙上显眼的位置挂满了温家宝总理和他的大幅合影。
能不能给我们测测土
那时候,村里人对施肥多少都没有什么概念,看到稻子长得不好就知道撒氮肥。曾祥华读过一年高中,在村里算是“高学历”了,他凭直觉感觉到这样施肥路子不对,可是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却搞不清楚。只是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经搞过一次土壤普查,检测土壤成分,按照成分看田地缺什么,缺多少。曾祥华依稀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好方法,希望找个机会测测自己家的田地缺什么成分,施肥的时候也按照成分来,不要乱施。
曾祥华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就是一个靠种田吃饭的普通农民,因此,怎样提高水稻产量、怎样降低施肥成本,这些都是时刻萦绕在他脑海里的事情。
说起这些,曾祥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总理问我有什么困难,我总不能为自己家要什么东西,我就是想给我们村测测土,帮我们村里人多打点粮食。”
除了测土配方施肥,曾祥华还提出了病虫害防治的问题,他说,现在的病虫那么多,打药也不怎么管用,不晓得是药不好,还是不对路。
用了配方肥,粮食增产10%
两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村里人都用上了配方肥。”曾祥华说。用了配方肥以后,他家去年水稻收获后,每亩产量比以前增长10%左右,每亩节约施肥成本10元,增收约30元,一亩地一反一正就是40元。今年的早稻还有两个星期就要收割了,曾祥华俯身掐了一根稻穗,捻开说:“看这稻穗,一粒一粒多鼓啊,产量肯定低不了。”
依靠测土配方施肥,曾祥华去年早、中、晚稻的毛收入有14840元;又建了个养猪场,养了40多头猪,日子越过越红火。站在自家黄灿灿的早稻田里,这位信科学、用科学的农民由衷地露出了笑容。
枝江市土肥站站长王振秀介绍说,温总理离开桑树河村的第二天一大早,农业部专门派来的专家已经到了曾祥华家门口,为他和村里人测了土、配了方,回答了各种技术难题。到2005年底,在桑树河村取土样48个,覆盖了全村4678亩耕地。根据测试结果,拟定肥料养分施用配方28个,全村发放测土配方施肥通知单600份,到户率100%。施用配方肥后,全村节本增效20万元。
这之后,测土配方施肥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2005年,农业部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当年为农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中央财政投资2亿元,落实国家示范项目面积8000万亩,带动周边推广2.5亿亩,减少不合理施肥240多万吨(实物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平均每亩增收节支25元以上。
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进一步加大了规模,中央财政先期投入5亿元,项目县由200个扩大到600个,截至5月底,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9亿亩。测土配方施肥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全国夏收小麦平均单产首次突破300公斤,达到306公斤,比上年增加了15公斤。同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全国首次出现氮肥用量减少、钾肥用量增加趋势,肥料使用结构进一步优化,科学施肥水平进一步提高。
希望肥料农药种子不涨价
曾祥华家没有院墙,屋门口一条水泥路通向不远处的公路。他说:我们农民以种田为生,首先希望政府保证肥料、种子、农药等不涨价;然后希望政府的粮食保护价收购不动摇。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对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运行机制,曾祥华又提出在配肥上,也可以由企业按照大的配方生产,具体到每家每户,再根据自己的土地检测结果,作微量调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