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粮食安全: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将会带来哪些启示?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华泰证券张继强张大为吴靖)

过去两年,国际粮价在新冠疫情、拉尼娜气候与流动性宽松等因素下迅速上涨,截至俄乌冲突发生前,粮价两年累计涨幅已超过40%。而在地缘因素、气候条件与全球贸易保护主等影响下,今年全球粮食供需格局进一步恶化,5月18日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粮食危机”,今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粮食危机似乎是个“狼来了”的故事,本轮国际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国内能否独善其身、粮食涨价和通胀有多大压力,我们本文予以讨论。

挑战一:俄乌冲突多渠道推涨全球粮价

其一,冲突将导致俄乌粮食供给实质性减少

乌克兰和俄罗斯是全球第四和第五大粮食出口国(2020年度),其中,小麦、玉米、大麦和油料等品种占据较高出口份额。俄罗斯农业区土地平坦、机械化程度高,其欧洲国土部分处于温带湿润气候区、适宜农作物生长,西部的东欧平原、西南部的顿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是俄主要粮食产区。乌克兰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国内农业用地比重超过70%,素有“欧洲粮仓”之称。俄乌两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均为世界均值的4倍以上。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0年主要谷物全球出口量中,俄罗斯和乌克兰占小麦的23%(分别为16%和7%)、大麦的22%(11%和11%)、玉米的13%(1%和12%),油料作物中,占葵花籽油的57%(19%和38%)、油菜籽的12%(3%和9%)。

受地缘冲突影响,乌克兰粮食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农资运输受阻与耕地破坏等问题,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减产。据联合国难民署,受冲突影响,截至4月20日,已有超过500万人逃离乌克兰、占乌克兰总人口约10%,而乌克兰18-60岁男性可被军方征召,农耕劳动力将更加短缺。并且,乌克兰的玉米和小麦种植带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和中南部,与冲突区域存在重合,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和道路受到军事破坏,化肥农机等物资难以下摆。

据美国农业部(USDA),4月、5月是乌克兰玉米播种期和小麦的开花期,7月是冬小麦收获期。而直至今年6月初,俄乌冲突仍未见到停火迹象,乌克兰粮食减产压力较大。乌克兰农业部表示2022年春播面积同比下降22%。今年5月的USDA供需报告预测,2022/23年度乌克兰小麦和玉米产量将比上年度下降1150万吨(同比-35%)和2050万吨(同比-51%),分别占到2021年全球产量的1.5%和1.8%。

减产之外,运输环节受阻也影响乌克兰粮食出口。敖德萨州是乌克兰经黑海对外海运的核心枢纽,其港口货运量占到全乌海港货物总量的67.6%(2017年),农产品主要经此地出口,目前该港口因军事冲突处于停摆状况,乌克兰声称境内超2000万吨粮食外运受阻。近期乌兰克通过陆路与多瑙河航运提高运输能力,但效率远不及黑海港口外运。

据乌克兰农业部,今年3-5月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量分别为30、76和106万吨,而冲突前的月均出口能力约600万吨。据USDA预测,2022/23年度乌克兰小麦和玉米出口量将比上年度下降1420万吨和2350万吨,分别占到2021年全球出口量的7.3%和13.6%。

俄罗斯短期减产风险小,但其农资进口与粮食出口面临西方制裁,同时作为反制措施,俄可能限制其粮食出口地、造成国际粮食贸易结构失衡。

俄罗斯农业带虽然不处于军事冲突区域,但其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德国农资企业拜耳表示,已向俄罗斯提供2022年度的农业物资,但是否继续提供2023年及之后的农资,将取决于乌克兰局势的发展情况。

出口方面,俄罗斯粮食西运面临军事影响、转为东运则效率大幅下降。此外,全球四大粮食贸易商中的嘉吉和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已表示将缩减在俄罗斯的非必要活动并停止投资,而俄罗斯多家银行被排除SWIFT也影响到俄罗斯的粮食贸易交易结算。而作为反制措施,今年4月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表示,俄罗斯考虑将只向友好国家以卢布和国家本币结算的方式出口粮食。

其二,能源和化肥涨价将推高全球种粮成本

粮食以外,俄罗斯也是油气、化肥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油气方面,2020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份额占23%、全球第一;原油出口份额占11%、全球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的油气出口中约50%出口至欧盟国家,此外,俄对欧出口天然气主要以管道运输,通过乌克兰运往欧盟的天然气约占1/4。

2021年以来,随着全球社交经济逐渐恢复、交通用油需求不断增长,同时OPEC与北美页岩油产能修复缓慢,国际油价持续攀升,俄乌冲突前布伦特油价已达每桶100美元,冲突后油价高位上探、最高时接近140美元,是2020年新冠疫情前的2倍、接近历史最高价位,而NYMEX天然气价格更高达疫情前的3倍。

化肥方面,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化肥供应商,其氮、磷、钾肥出口份额均居全球前三,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统计,2020年俄罗斯氮磷钾三种肥料出口量分别约占全球的15%、19%、14%。3月10日,俄罗斯表示将暂停化肥出口。同时,白俄罗斯钾肥出口份额占20%,其作为俄罗斯盟友、出口也受到西方制裁。

此外,天然气是生产氮肥的重要原料、占成本近80%,天然气涨价也进一步抬高氮肥价格。截至今年4月,国际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价格已是疫情前的4.3、3.6和2.3倍。

俄罗斯等化肥供给缺口带来农产品成本加成和减产压力。

其二,欧洲等地农业或因化肥供给缺口而减产。

欧盟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氮肥合计占其进口总量的42%、进口钾肥占57%,除进口减少外,欧洲氮肥生产商正因天然气价格过高而减产。FAO资料显示,化肥对全球粮食产量的(长期)贡献率达50%~60%。USDA预计2022/23年度欧盟28国的玉米和小麦产量将较上年分别减产3%、2%。

其三,高油价间接推升生物燃料的替代性需求

据国际谷物理事会,2021/22年度美国用于生产生物燃料所消耗的粮食占其粮食总消耗量约47.4%、而食用占比仅9.2%。当下由于原油价格过高,美国选择继续扩大生物燃料使用,今年6月1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将提供5900万美元用于扩大生物燃料生产。

挑战二:气候因素造成粮食减产的风险仍高

天气因素向来是粮食危机的导火索。例如2010-2011年俄罗斯、美国极端干旱导致两国粮食减产20%和3%,叠加全球流动性宽松环境的投机炒作,国际谷物价格涨幅超过70%。而今年,拉尼娜事件持续、印度因高温减产,极端天气威胁仍存。

拉尼娜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威胁。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容易令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海岸更加干旱(美国西南部与南美洲西岸)、西海岸(澳洲、印尼等东南亚地区)更加潮湿,我国也容易出现冷冬夏热、南旱北涝现象。

因此,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份容易造成全球农作物减产,Iizumi(2014)等估计,拉尼娜气候会对全球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13%造成负面影响,全球四大主粮(小麦、大米、玉米、大豆)产量较正常年份低0-4.5个百分点。

近两年拉尼娜事件反复出现。第一次是2020年8月下旬至2021年4月,东太平洋形成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2020/21年度美国小麦与巴西大豆减产近10%。第二次是2021年8月至今,据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5月预测,本轮拉尼娜可能持续到北半球夏季(2022年7月至9月的可能性为59%),甚至可能持续到2023年、发生罕见的三峰拉尼娜。

眼下拉尼娜对粮食生产影响已见端倪。据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目前美国西部干旱已波及58%的冬小麦作物区,截止5月第3周,美国玉米种植进度72%、大豆50%、春小麦49%,显著落后于过去5年平均进度(79%、55%和83%)。

印度气温创下百年来新高,减产难以避免。今年印度也受拉尼娜等影响,气压异常、出现持续高温天气,3月以来多地气温创下1901年以来最高值、部分地区气温超过50度。高温区域与印度小麦、水稻和棉花等农产品的主要种植区重合度高。3-5月是印度冬小麦的灌浆期、冬播玉米的收获期、夏播水稻及棉花的播种期,高温干旱下的减产难以避免。印度农业部已将2021/22年度小麦产量下调5.7%至1.05亿吨、同比减产4.2%。

为保障国内粮食供给,5月13日印度宣布执行小麦出口禁令。不过,印度虽为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但其作物多用于自给,2021年印度小麦出口额仅占全球4%,其库存也自2018年来持续增加,对印度内外影响可能有限。

挑战三: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恶化供需结构

全球粮食产量能够充分满足全球口粮在内的粮食需求、但仍有十分之一人口面临饥饿问题。FAO今年6月世界粮食展望中,预计2022/23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7.8亿吨、供给量(产量+库存)为36.3亿吨,远高于需求量27.9亿吨,并预计期末库存可剩余8.5亿吨,可满足全球约3.6个月的需求。然而,《2021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估计,2020年全世界有约7.2-8.1亿人口面临饥饿、近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食物。

事实上,农产品生产高度依赖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具有生产集中、需求分散的特点。全球农产品供求在不同区域间错配,高度依赖贸易,故粮食危机根源在于分配不均。每年粮食国际贸易额占消费额约17%,而谷物出口前15的国家占据全球80%以上的出口份额。

近两年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背景下,部分农产品出口国为保障本国粮食安全而限制出口、另有部分国家增加预防性进口采购需求,加大国际农产品供需矛盾,既大幅推升粮价,也造成一些贫穷国家粮食得不到保障。

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统计,今年截至5月底,已有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印尼等27国颁布粮食出口限制措施,涉及小麦出口份额的21%(俄乌两国贡献19%)、玉米出口份额的6%。

问制度:国内粮价稳定如何保障?

十八大后我国形成“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型粮食安全观。生产端,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通过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等制度保障农民种植收益与种粮积极性,同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需求端,调控粮食深加工产业以优先保障口粮与饲料供应;外贸端,通过进口配额制度过滤外部价格波动;此外,当国内粮价超预期上行时,政府可依法进行政策干预,维护粮食价格稳定。

粮食外贸方面,国内粮价长期高于国际粮价,进口配额制缓冲国际粮价波动的对内影响。由于我国农作物种植成本偏高,国内外粮价长期倒挂(国内高于国外)。若不对进口加以管制,国内粮食市场将面临国际份额挤占、压低粮价削薄种粮收益,长期看会导致国内粮食产量下滑、对外依存度提高,威胁到国内粮食供给安全,粮价波动也将受制于国际市场。

为此,我国于2002年开始建立起重要农产品进口配额管理制度。现行《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2021版)涉及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米、棉花、食糖、羊毛以及毛条。其中,2022年我国对小麦、大米、玉米进口配额分别为964、532、720万吨,分别占2021年国内消费量的7%、2%、5%,配额内外关税分别为1%和65%。

进口配额制庇护下的农产品受国际供需和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小,主要取决于国内产量和库存的充裕程度,因此,保障粮食产量稳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粮食生产方面,我国通过种粮补贴来保障农民种植收益,通过补贴政策调整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耕地制度方面,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农田优先保障粮食种植,确保粮食种植面积。

1)我国于2004~2006年建立起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制度。

2)2016~2017年建立起对玉米、大豆的生产者补贴制度。

2015年中央农村办提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思路,随后对玉米、大豆建立生产者补贴制度,即作物价格由市场决定,同时中央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各省因地制宜向农业生产者进行补贴。生产者补贴制度是平衡农业市场化改革与农民收益的产物,优势在于对财政造成的不确定性更小,并可通过调整不同作物补贴额度起到调整种植结构的作用。

3)严控耕地总量与用途、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确立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并由中央至地方逐层压实、终生追责;在土地用途上,严控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确有必要时也必须另行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种植顺序上,今年一号文件中再次强调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防范农田“非粮化”现象。

从保障种粮收益的原则看,国内种粮成本上涨对粮价的传导更加直接,尤其受化肥、燃料等成本影响大。我国强调确保种粮收益以稳定粮食生产。

发改委每年综合种粮成本收益、供求关系等调整最低收购价,以引导农民种植预期。而随农业市场化改革推进,常态下粮食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也决定成本端压力能够较好传导至市场价格。

粮食消费方面,增长总体稳定、饲用和工业用占比高的玉米消费波动相对大。

1987年至2021年间,我国大米、小麦、玉米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速分别0.7%、1.1%、4.1%。大米78%用于食用、消费最稳定;小麦83%用于食用,但与玉米饲料有一定替代性,需求偶有波动,历史上2011、2020年小麦需求量出现异常增长,均与小麦与玉米价格倒挂下的饲料替代性需求有关;玉米食用部分仅约3%,而饲用与工业用(制作淀粉、生物乙醇等)占比分别为61%和32%,玉米消费量大幅增加与我国畜牧业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有关。

粮食分配制度上,食用>饲用>工业用。

在“口粮绝对安全”目标指导下,粮食优先保障食用需求,例如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紧急叫停“青贮小麦”事件;工业用粮中玉米占86%(2021年),当玉米库存高企、陈粮堆积时,政策多鼓励适度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例如2017年,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提及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助力玉米去库存。而当玉米供需格局转紧时,为防止玉米深加工威胁饲料安全,政策则多有收紧,例如今年一号文件中要求“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等。

粮价调节方面,国家收储与拍卖发挥逆向调控作用,而当国内粮价涨幅过高时,政府还可采取硬干预。

问家底:国内粮食生产与库存情况如何?

今年国内粮食产量面临去年小麦晚播、今年疫情影响春耕两大隐患。按照收获季节划分,我国粮食主要分夏粮(小麦占九成)和秋粮(主要是玉米和水稻),分别于上年9-10月、当年4-5月播种,于当年5-6月与8-9月收割,约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两成和七成以上。

一是,去年秋汛导致国内三分之一冬小麦播种延后,可能影响夏粮产量。

受去年秋汛影响,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省冬小麦播种延后,合计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冬小麦晚播导致苗情偏弱,入冬前小麦一二类苗占比仅72.1%、为近十年最低值。为此中央下拨60亿元专项资金、下派专人落实管理,截至5月底,小麦一二类苗占比较越冬前改善17.4个百分点、基本持平常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5月28日预计小麦旺季收购量与常年同期相当。

二是,今年3-5月疫情扰动春耕,但政策保障下、5月播种进度已快去年同期。

今年3-5月国内疫情出现大范围反弹,而我国春耕一般从2月下旬至5月上旬由南向北陆续铺开,各地疫情封控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扰动。影响途径一是隔离封控措施造成人员静止,农业生产作业活动受限,二是化肥、薄膜等农资生产运输受限,三是农机跨地区调度问题。为此,3月18日农业部提出疏通农资下摆、确保农业人口返乡等应对措施,保障春耕生产。据农业农村部,截至5月23日,我国春播进度达的92.5%,较去年快2.4个百分点。

我国三大主粮库存安全垫仍高,供给无实质风险。

玉米库存在2016年市场化改革后快速下降,而2020年来随临储玉米去库存任务收官,玉米库存已出现回补特征,2021年我国玉米库存总量1.4亿吨,可支撑国内6个月消耗。

问通胀:国际粮价与农资上涨对国内通胀影响几何?

在国内粮食生产和库存有保障的前提下,国内粮价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于种粮成本上涨、以及少量进口农产品的涨价输入,我们基于这两条路径评估对CPI的潜在影响。

其一,成本推动渠道的影响评估

财政直补缓解农民成本压力,但对冲幅度有限。据财政部,今年截至5月底,中央财政已累计下拨300亿元补贴种粮农民,以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压力。但现有政策力度仍难以完全对冲成本上涨,按照我国耕地面积18亿亩、亩均成本1100元、化肥燃油成本占比20%、农资价格上涨30%估算,种植业成本累计上涨约1200亿元,为已有补贴300亿元的四倍。补贴不足以抵消掉成本压力,后续仍或逐步向市场价格传导。

定量看,成本抬升可能逐渐传导至CPI粮食项(占CPI权重约1.85%),我们假设化肥在三种情景下上涨30%、40%、50%;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20%、30%、40%。中性情况下,预计成本压力将拉动CPI食品0.63个百分点,拉动CPI整体0.13个百分点。

其二,进口输入渠道的影响评估

我国小麦进口依赖度不足7%、且从俄乌进口少。我国小麦产需基本匹配,2021年共进口小麦972万吨,进口依赖度不足6.6%,多出于品种串换、比价效应下的饲料进口。

价格层面看,截至今年4月,进口小麦价格累计上涨8%,国内累计涨13%。,或与地缘因素带来的情绪提振与囤积需求阶段性走高有关。

我国玉米进口依赖度不足8%,但自乌兰克进口份额高。

我国玉米产需基本匹配,2021年共进口2836万吨,进口依赖度为7.9%。但进口结构失衡,2021年我国进口玉米中,美国占比70%、乌克兰占比29%、俄罗斯占比0.3%,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3月我国已累计从乌克兰进口玉米400吨,占去年进口总额约50%,其中3月当月进口136万吨(近三年同期分别为83、30、41万吨)。乌克兰粮食出口受限可能给国内玉米供给带来一定压力,据彭博社5月26日报道,我国已向巴西订购玉米超25万吨,以寻求改善进口结构。价格层面看,截至今年4月,进口玉米价格累计涨5%,国内累计涨3%。

我国大麦进口依赖度高,但消费绝对额小,对通胀影响小。

我国大麦产需缺口较大,2021年产量为200万吨,而消费量为1340万吨,进口消费比为78%。进口结构上,主要集中于加拿大、法国和乌克兰三国,分别占进口总额42%、32%、25%。国内大麦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大,但一方面大麦绝对消费额小,2021年我国大麦总消耗量仅为小麦的7%,另一方面,我国大麦用途中,饲料、工业与食用消费占比分别为48%、48%和3%。

其一,饲料加工可替代性强,一旦大麦短缺或价格大幅上涨可通过玉米、豆粕等替代;其二,工业用途主要为酿造啤酒,而大麦成本仅占啤酒成本不足10%,并且啤酒属于非必须消费品,价格传导难度大;其三,大麦食用部分占比极小,因而大麦涨价对通胀影响较小。

我国葵花籽油产需失衡、但在油料消费中的份额小。

2021年我国葵花籽油消费量为241万吨而产量仅64万吨,进口依赖度高达73%。全球供给结构中,俄乌两国分别占全球葵花籽油出口量两成和四成,俄乌冲突将对葵花籽油供应造成较大影响,不过我国葵花籽油仅占植物油消费量6%,在油料消费中的份额较小。

假设进口价格以其消费份额为限完全传导,测算结果显示,三者将带动CPI粮食或油料0.51、0.36、10.05个百分点,分别拉动CPI约0.009、0.007、0.131个百分点,中性情况下合计拉动CPI约0.15个百分点。

1、眼下国际粮食安全面临俄乌冲突发酵、极端天气扰动、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尤其冲突已实质影响乌克兰粮食生产与出口,国际粮食市场供给收缩难以避免,加之农产品需求刚性,本轮国际粮价上涨(相比于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可能更具有持续性。

3、对国内CPI而言,成本上涨与高进口依赖的油料涨价影响较大,或拉动CPI约0.20~0.34个百分点,但由于传导时滞、路径摩擦与政策干预,测算值或仍偏高估。粮价以外,今年下半年国内CPI风险还可能来自于猪周期上行、以及疫后阶段性供需错配压力。

5、近年来地缘事件、极端天气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愈发重要。国家日益重视农业核心技术、加大重点农产品自给能力,种业、化肥与农机存在机遇。

1、国内粮食产量下滑。去年小麦晚播与今年疫情干扰春耕给国内粮食产量带来不确定性。

2、农资涨价超预期。全球油气价格高企、化肥短缺仍未解决,成本传导压力可能高于预期。

THE END
1.2025年国内粮食市场展望:粮食供给有保障价格波动或不大2024年新粮上市以后,政策暖风频吹,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央储备粮增储政策、各级粮源暂停投放等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不断释放积极信号,避免因季节性卖压导致粮食价格持续大范围下跌,市场行情得到了有效提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售粮进度。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截至2024年12月中旬,全国小麦收购均价2414元/吨http://www.grainmarket.com.cn/centerweb/region/YN/2-1/info/1045354
2.为什么粮食始终不涨价(老农民不容易啊)为什么粮食不涨价?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民当家做了主,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农民种植的粮食价格其实是在不断涨价的,不过涨价的幅度,速度没有同一时期其他商品那样猛烈,那样突兀,是一种平缓的价格上升趋势。 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单独粮食价格的上涨会这样的平稳呢?不大起大落的。 https://www.ewtop.com/archives/24447
3.粮食为何不能大幅涨价辕锦15597565005》铁涨价煤涨价为什么农民生产的粮食不涨价 - 伏敬4770……》 涨价,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供求规律”问题.煤、铁,前两年价格跌的凶,是因为总体上“供过于求”了,于是更加严厉整治产能过剩问题,压缩产量,导致近来煤炭供不应求,所以价格持续上涨.而粮食,国家并没有强行压低产量,所以并不存在“供不应求https://www.da-quan.net/ti/%E7%B2%AE%E9%A3%9F%E4%B8%BA%E4%BD%95%E4%B8%8D%E8%83%BD%E5%A4%A7%E5%B9%85%E6%B6%A8%E4%BB%B7.html
4.粮食涨价为什么粮食股票不涨,《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大全及答案有特备是美国市场原来物质质量就不是顶好的货物~仅是因为价格低才有人买,人名币一升值和美元的汇率变低导致那些东西变得又贵又不是最好~所以就卖不出去了~所以当然要贬值啊~ 参考文档 下载:粮食涨价为什么粮食股票不涨.pdf《股票钱拿出来需要多久》《股票发债时间多久》《股票多久才能卖完》《股票放进去多久可以赎回https://www.gupiaozhishiba.com/book/17939972.html
5.涨价的粮食,会是下一个“口罩”吗小麦、稻谷现货价出现上涨则主要受到玉米价格高企的带动。再来看另外两种主粮,近年小麦、稻谷的供需相对平衡,且库存仍处历史高位,不存在长期涨价的基础。但玉米价格的高企会间接带动小麦、稻谷等粮食价格。一方面,玉米价格上涨带动小麦、稻谷的替代需求上升。同作为畜禽饲料中主要的能量原料,玉米和小麦、稻谷间一直存在替代https://www.yicai.com/news/100747003.html
6.粮食一年涨价29%危机再现专家称中国不受影响经济观察人士称,和2008年的粮食危机相比,此次非洲国家受到波及较小,但亦好景不长。 南非约翰内斯堡街头,一种名叫vetkoek的面食一直是底层民众最喜爱的早餐。这是一种油炸面团,裹以肉馅或蜂蜜。2008年至今,vetkoek的价格已经翻了一倍。 经济学家警告说,包括南非在内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也将遭遇食品涨价,植物油、面http://www.hkwb.net/news/content/2011-02/25/content_224554.htm
7.为什么粮食产量总体上升,农民收入却下降(三)无论定价过高,还是定价过低,只要没有外力干扰(比如不正当竞争),最后价格都会回归到均衡点上。因为如果价格低于均衡点,说明需求大于供给,那么必然会涨价;如果价格高于均衡点,说明供给大于需求,那么必然会降价;如此反复,终会到达均衡点。 为什么需求大于供给,必然会涨价? https://www.jianshu.com/p/7c19d7e4f828
8.玉米短期涨价无碍粮价总体稳定玉米短期涨价无碍粮价总体稳定 近期玉米价格上涨是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的恢复性上涨,而且这种上涨主要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价格适当上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没有超出粮食价格的合理运行区间。粮食价格关乎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也关乎物价水平和居民生活。今后要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https://sj.cbg.cn/wap/show/5849-210065.html
9.发改委称粮油不会大幅涨价首先是在总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特别是某些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下,单纯的货币供应快速增加引发实体经济通胀的可能性较小。同时,近期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国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实行临时收储政策等综合措施作用的结果,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前期价格下降过多后的恢复性上涨,蔬菜价格上涨主要是http://www.sxworker.com/e/wap/show.php?id=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