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受邀请来参加第二届隆平论坛。首先我要对第二届隆平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代表中央农办向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第四期超级杂交稻试验中,获得亩产超过一千公斤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亩产超过一千公斤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给了人们对农业发展强有力的信心,而且对于当前正在推动的方方面面工作,对于促进各个领域的创新,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志都是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有从事农业自然科学的,有从事农村社会科学的,还有很多是负责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者,对农业的情况,大家都是比较清楚的,我这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农业形势整体趋好
如果用我们习惯的眼光来分析,应该说当前的农业农村整体形势是相当不错的。
1.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十一连增”
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去年,我们的粮食产量连续十年获得丰收,农民的收入也连续十年持续增长。2003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8614亿斤,从我国历史上最高水平1998年的10246亿斤,降到了8614亿斤,减少了1632亿斤,使当时粮食的供求关系进入了一种紧张的状态。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完善粮食的保障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开始持续增长。到2013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2039亿斤,十年之内,年度的粮食产量从8614亿斤增加到了12039亿斤,提高了3425亿斤,平均每年增产粮食342.5亿斤。能够连续十年保持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2.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五年高于市民
农民的收入也从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了去年的8896元,十年之内提高了6274元,平均每年农民收入增加627.4元,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很多人都认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能够连续十年保持粮食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应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个好的态势,到今年仍然在持续。
今年粮食产量还没有最后定局,但是霜降早就已经过了,北方的粮食也都已经开始收获了,所以大体的局面已定。我们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和去年相比大概能继续增产100亿斤左右,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夏粮增加了95亿斤,早稻略有减产,减了2.5亿斤,估计秋粮能在8700亿斤以上,所以和去年相比,能够基本保持稳定、略有增长。这个目标如果实现,我们就已经持续11年增产。
从1—9月份的情况来看,今年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8527元,扣除物价指数之后,和去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9.7%,这个增长幅度比去年略有降低,但比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要高。今年1—9月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2044元,扣除物价指数之后,和去年相比实际增长了6.9%,也就是说今年前9个月,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8个百分点,这已经是持续第五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
所以,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最主要指标,即粮食产量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来看,当前的农业农村形势是相当不错的。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动向
按照比较习惯的分析方法做判断,可以认为农业农村形势确实不错,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也会感到当前的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可以说,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主要农品进口数量不断增长
目前中国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国内的主要农产品在不断的增产,但是另外一方面,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在扩大、数量在增加。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又是一个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稀少的国家,适当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来调剂国内的农产品供给,使得国内的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有所减轻,这应当是必要的。但是情况远比这复杂,大家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品种明显增多,数量在不断增加,就目前的情况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最主要的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糖、奶、肉,这六大农产品每一样都在进口,而进口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是国内供求有缺口,有的是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低,还有的是品种的调剂等等,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进口农产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2013年,我国进口的粮食包括大豆在内首次超过8400万吨,8400万吨粮食折过来就是1680亿斤,1680亿斤是个什么概念?去年我国粮食产量的第一大省黑龙江省产粮1200亿斤,东北另一个国家商品粮基地辽宁省产粮400多亿斤。所以去年我国进口的粮食就相当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这两个农业大省的粮食总产量,数量是非常可观的。当然去年我们也有粮食出口,但是出口有限,各种粮食出口合在一起是243万吨,不到50亿斤。
2013年,我们还进口了455万吨食糖。我们大概现在一年要消费1300多万吨的糖,除了自己的产量之外,还有一部分缺口需要进口。去年还进口了450万吨棉花,我们自己大概一年生产700万吨左右的棉花,应该说自己生产的棉花满足国内需求是绰绰有余,但是中国又是棉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大国,所以包括我们为国际市场提供的棉纱和服装在内,我们自己生产的棉花就不够,去年进口了450万吨,这比前年历史上进口最多时的超过600万吨还是有所减少。去年还进口了乳制品180万吨,其中有100万吨是奶粉,100万吨奶粉相当于800万吨的鲜奶,进口100万吨奶粉是海关统计的,如果计算通过各种渠道,如邮寄回来的或者人员外出带回来的,那数量可能远远大于这个统计。去年我们还进口了100多万吨的肉类,其中55.3万吨的牛羊肉,还有58.4万吨的猪肉,这在历史上很少见。所以说,粮棉油糖肉奶这六大农产品,我们现在都面临着需要进口的局面。
从今年1—9月份的情况来看,进口增加的势头仍然没有减。前9个月我们进口的粮食,当然包括大豆在内,接近7500万吨,和去年相比增加了23%,其中进口大豆5274万吨,增加了15.3%。谷物进口,今年前9个月的进口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为1439.2万吨,谷物进口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其中最主要是大麦进口量增长很快,同时也因为国际上一部分小麦——饲料小麦价格比较低,国内现在又出现了小麦和玉米价格倒挂这样一种局面,饲料工业更愿意用小麦来替代玉米,所以导致了小麦进口的增加。食用植物油1—9月份进口了515万吨;糖进口了204万吨;棉花进口了200万吨,油、糖、棉的进口同比都略有减少。乳制品已经进口165万吨,增长了32%,其中主要还是奶粉;牛羊肉进口42.2万吨;猪肉进口了38.2万吨,奶和肉的进口同比都有所增加,意味着市场的需求还在增加。国内农产品虽然连续在增产,但是很明显,国内农产品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市场上需求增长的速度。所以,有一部分产品就出现了供求缺口,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行调剂。
2.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下降
主要农品进口数量增长还有更复杂的原因,就是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力等方面的原因。刚才袁隆平先生在致辞的时候曾经讲到,去年经过中央反复认真研究,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新的基本思路,那就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么五句话,这是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的,同时提出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要求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针对上面的情况,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思考。在这样一个态势下,怎么能够保持国内农业发展好的局面,能够实现国家提出的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能够实现我们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这个目标。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一方面要看到近十余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但另外一方面也确实要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进口粮食的数量增加只是一个方面,因为进口8000多万吨粮食中,绝大部分是大豆,而目前主要的大豆生产国还是有增产的潜力,所以,通过国际市场调剂来减轻国内的资源压力,还有空间。我们曾经算过,我国大豆的亩产比较低,全国平均亩产才二百五六十斤。进口的6338万吨的大豆,如果我们自己来生产,大概要接近5亿亩的播种面积才能满足,显然国内很难有挤出5亿亩地种大豆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市场有这个条件,那么我们多运用一些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应该说对我们是有利的。
油菜籽进口,价格和大豆差不多,今年8月份的平均价3977元一吨,但是去年国内对农民的临时收储价是5100元一吨,一吨价格差1100块钱以上;棉花进口完税之后的价格大概是15400元一吨皮棉,今年在新疆已经开始实行棉花目标价格的改革试点,今年定的棉花目标价是19800元一吨,去年的临时收储价是20400元一吨。糖的进口也是,进口糖完税之后不到3000元一吨,而在我们最主要的糖的生产地广西自治区,大概要保本就不能低于5000元一吨。
以前中国是一个肉类的出口国家,现在开始进口,当然还有一部分出口。进口的肉类价格差就更大,牛肉和羊肉进口到岸的完税价格,每吨不到26000元,到了批发商手里每吨大概每吨30000元,一公斤就是30元,这个价格比我们零售市场上牛羊肉价格几乎低了一半,现在国内市场上,牛肉大概在62、63元一公斤,羊肉要64、65元一公斤;猪肉的价格到岸完税价格还不到12000元一吨,折过来就是6元一斤,现在我们零售市场上猪肉价格大概都得12、13元以上,比国际市场上价格确实高了很多。
3.WTO对农产品的影响加深
在粮食方面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大豆,大豆没有设置关税配额,就是进口多少都是关税3%,正是这样一种局面才造成现在大豆进口长驱直入,不管进多少都只有3%的关税,这是十多年前做的一种选择。应该说当时做的这种选择,使得我们在入世之后的最初十年,农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稳定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从现在来看,新的压力已经形成了,我们农产品的价格已经突破了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突破了这个天花板。这对国内的农产品生产、对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也不是说当初这个选择就不对,世界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总而言之,对大宗农产品的进口都必须更加对市场开放,这是WTO规则的基本要求。
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是这些农产品大部分突破了关税配额内的进口价格,当然我们的关税配额没有用完,没有达到顶点,这三个品种的关税配额,900多万吨的小麦、700多万吨的玉米、500多万吨的大米加在一起,允许它进口的关税配额大概在2200多万吨,现在进口的谷物才1400万吨左右,所以还是在关税配额内的低关税区间,因此这个压力对我们国内市场就会比较大,如果进口量突破了配额,关税调到65%,相应的压力就会降下来。但问题是我们国内的价格,它也不是说永远就稳定在这个水平,它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我们2004年开始实行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特别是对小麦和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当时定的是每斤6毛9到7毛2这么一个水平,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就是每斤7毛到7毛5。现在大家已经看到,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已经涨到了每斤1.1元到1.2元,稻谷的最低收购价从每斤1.33元到1.55元,已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在这十年之内,小麦的价格大概提高了三分之二,稻谷的价格大概提高了100%,这才使得我们顶到了国际市场价格这个天花板。
以后怎么样呢?还会不会再继续上涨,再继续上涨和关税配额以外的高关税进口是个什么关系?有些专家们做的测算认为,如果按照现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来看,大概也就是七年左右可以顶到那个高关税的天花板,那个时候真正的压力就会更大。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大的压力,这个压力表明什么呢?表明我们农业到了今天这个水平,从价格的角度来看,大宗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就守不住自己的国门,国际农产品就有可能会进来。我一直讲,适当的进口,我们应当欢迎,因为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的压力太大,但是进口过多却会带来方方面面的问题,从经济上,对产业对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会有影响,从政治上讲会涉及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怎么想办法去努力扭转这种局面,是我们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4.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幅在降低
未来的趋势会怎么样?当然还得看,但是总的来说,持续五年来,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增长幅度是年年下降,这里面当然有更深刻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等原因,同时有关部门测算,今年前9个月,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每个月的收入是2797元,这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增长还是明显的,但是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降低了三个百分点,去年增长13%。这也说明,农民工数量的增长和农民工外出就业工资收入的增长,这两个增幅都在下降。未来到底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对农民的收入、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会有些什么影响?这些年来已经形成的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外出就业、主要靠来自工资收入的增长,这种情况会不会有变化?这需要去认真研究。
5.农业的生产成本与农民的收益遭受挑战
正是这种变化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农民的收入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我把去年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叫做带有标志意义的变化。这里头有两个标志,一个标志就是去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8896元,在这个8896元中,占第一位的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就是去年首次出现了农民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因为是农民,但是他的收入主要不来自家庭经营,这是一个很发人深省的标志性的变化。2012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7917元,在这个7917元里面,工资性收入3347元,占43.6%,家庭经营收入3533元,占44.6%,家庭经营收入比工资性收入高一个百分点,2013年的情况就发生根本性变化。2013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889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是4025元,占的比重是45.3%,家庭经营的收入是3793元,占的比重是42.6%,出现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第一个标志性的变化。今后的趋势也可能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会进一步降低,那么农民的收入将更多的来自于工资性收入。
第二个标志性的变化是种植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2012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人均是201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是26.6%,但是去年的种植业收入人均是2191元,在纯收入的比重中只占24.6%,说这个变化是标志性的,是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在他的人均纯收入中已经不到四分之一。我觉得这个变化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运用补贴、价格等手段去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为无论你使多大的劲,对农民整体来说只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收入,所以政策的调整必须朝着更具指向性、精准性转变。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情况,我感觉到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既因前十余年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同时引发的种种复杂情况,也使我们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三、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们至少面临着六大方面的挑战和压力。
第一大压力就是面临着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压力。在价格上顶破国际市场价的天花板,这个情况我们可能会长期面对。农民对现在的农产品价格是不满意的,他有理由不满意,因为农民的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但即便不考虑别的,不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等因素,仅仅从国际市场的价格来看,再往上提高国内农产品的价格,无非是对国际市场打开更大的门,这是一大压力。
第二大压力就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挑战。农业生产成本在快速的上升,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费用的支出,年均增幅达到8%到9%,以这样一种速度增长,当然对农产品成本上涨的推动力很大。这与前一个压力结合起来看,相当于天花板在往下压,地板在往上升,于是中间的空间就越来越小,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到底采取什么措施?国际上一个通行的办法就是把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转化成对农民的收入补贴,转到收入补贴之后,就进入绿箱,就没有限制。我们现在也正在考虑这个,为什么要在新疆对棉花,在东北对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就是想把补贴从价格中分离出来,让价格根据供求由市场来决定。对农民卖的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这块差额,由政府进行直接的补贴。当然这里有很多博弈的东西,因为各国的利益都纠结在这里,美国希望能够打开中国的农产品市场,更多的进入,所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你要守住你现在的关税配额,而他还要让你进一步压下去,我们现在在这方面也面对着比较大的压力。同时,国内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之后,财政收入的增长也进入新常态,过去财政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这么多钱来用于各个方面的支持和补贴,2003年的时候,整个国家的三农支出是2300多亿,今年我们对三农的总支出达到13700多亿,这几年来,每年的增长是很快的。但是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整个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之后,这方面也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所以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四、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向国际上去借鉴,但是也有很多东西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必须坚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非常重要的。正是面对这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所以中央如此重视研究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且提出了关于粮食安全的新的思路,实际上中央非常清晰的认识到,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有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是我们前所未遇的,我们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和政策储备。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踏步的深化改革。去年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陆续推出来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措施有336项,中央农办梳理了一下,其中直接和三农有关的,有50项左右,也就是在336项中有15%左右的任务是和三农有关的。大家已经感觉到,这些措施有的已经推出了,比如棉花和大豆的目标价改革试点,比如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再比如户籍制度改革等,都在推进。
(作者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本文根据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