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果腹的朝鲜却有一项产品誉满全球
朝鲜人民军的武器装备一向被认为是与时代相脱节的,多年的制裁加上其本身国家的封闭,朝鲜人民军使用的装备基本上还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部分技术兵种虽然像火箭军的装备水平要稍好一些,但海军的技术装备甚至停步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的水平,并且缺乏大型作战舰艇,整体水平非常落后。但就是在这样的装备体系和国际制裁下,朝鲜依旧保持了同相当多国家的军火贸易,这其中出口的技术装备都是一些十分具有朝鲜特点的装备。
与朝鲜军贸往来最为频繁的就是中东地区了,连年的战乱使得这里至今仍是冲突不断,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十分巨大。考虑到这些国家很多都曾长期接受前苏联的军事援助,如何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得到苏制或仿苏制装备就成了冲突各方需要严肃考虑的一个问题。而朝鲜的武器装备体系也是脱胎于苏制装备,且由于其国家实际情况,装备的采购成本相较于正版苏制装备普遍偏低。所以在中东的很多冲突地区都能看到朝鲜仿制的苏制装备的影子。而这其中,又以朝鲜生产的大量主战坦克和火箭炮最为常见。
曾有中东地区某国找到朝鲜提出购买主战坦克,朝鲜向其交付了数量不少的“金日成”坦克和“天马”坦克,但随后就传出不少消息指出,朝鲜仿制的主战坦克,工艺极差,性能同正版有着天壤之别。朝鲜利用这笔军售对其坦克生产线进行了改进,但同时也失去了客户的信任,向朝鲜进口主战坦克的案例就十分少见了。但从中东目前的资料来看,朝鲜仍向部分国家和组织出口了坦克零部件。上面提到的的激光测距仪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项产品。
这里要特别指出一点,上世纪80年代时,得益于相对较低的工时和原材料成本。前苏联曾将部分军贸产品外包给朝鲜的兵工厂生产。这其中包括一些武器系统零部件,单兵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等一系列产品。朝鲜也利用这些订单,掌握到了一些武器系统的加工和生产技术。
其实除了主战坦克这种差评满满的产品,朝鲜在军贸上也有一样是广受好评的装备,这就是多管火箭炮。
朝鲜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生产BM-11火箭炮,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BM-21的阉割版。同BM-21相比,BM-11将40管定向器削减到了30管。生产这种阉割版火箭炮的也仅有朝鲜人民军的兵工厂。
但是2013年朝鲜新闻纪录片中,正在参观鲜人民军科技展览馆的金正恩身后出现了一台使用五十铃卡车底盘的122mm火箭炮。这也就说明,上世纪70年代,朝鲜确实通过特殊途径向中东地区出口了大量的火箭武器,这些武器系统使用的是产自其他国家的民用底盘,很有可能是应客户需求改装的。
这个传言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实,仅是韩国媒体的一份报道而已,其可信度十分有限,但是这里引出了一个同朝鲜有着密切的军火贸易的国家——伊朗。
除了伊朗,还有另外的一个亚洲国家同朝鲜有着密切的军贸往来,这就是缅甸。除了进口过一定数量的朝鲜制火箭炮外,缅甸还从朝鲜获得了一些舰载武器系统技术。
不过,在缅甸在建造F11护卫舰的下一艘,也就是F12号护卫舰时,放弃了朝鲜技术,转而采用了其他国家出口的更为成熟的技术。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朝鲜出口的舰载武器系统可能并不好用,便宜没好货的道理在军贸领域同样适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朝鲜核试验和弹道导弹实验,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制裁进一步加深。朝鲜将之前很多摆在台面上的军火贸易转入了地下,大量的军火走私活动也随之展开。同时,朝鲜同中东地区的部分地区势力也保持了军火贸易,“哈马斯”就装备有朝鲜制“火鸟”2反坦克导弹。
2013年7月一艘朝鲜货船“清川江”号在巴拿马被拦截,这条船从古巴启程,船上有战斗机和导弹零部件若干。该船注册的船运公司所在地是朝鲜驻新加坡大使馆,而船上货物是由朝鲜驻古巴的外交官负责装载的。据报道,这些武器装备被藏匿在船上的粮食和食糖的下方,而这正是朝鲜逃避制裁进行军贸的一个缩影。
2013年4月,一艘从朝鲜开出的利比亚籍货船在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被土耳其查获,据报道称船上的货物包括了枪械子弹和防毒面具,该船原计划在土耳其上岸,由陆路将这些货物送往叙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