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
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
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
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
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保护地球资源环境
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生存的基础
你了解北京的自然资源情况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晒晒我们的“家底”
北京的自然资源很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等。其中大多数自然资源蕴藏在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的群山之中。
水资源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北京的水资源也是北京经济生活的命脉之一。北京的天然河道自西向东贯穿五大水系: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在海河汇入渤海。
矿产资源
北京的矿产种类也较齐全。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探明储量列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有43种,产地289处,其中金属矿产包括铁矿、锰矿、铝矿、银矿、金矿等15个矿种,产地80处;非金属矿产占27种,产地178处;燃料矿产1种,产地31处。为首都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提起金属矿产,我们最感兴趣的应该就是金矿了。北京的采金历史悠久,据资料可查,在唐代,平谷地区就已经开始采金,清末昌平县采金最盛,当时年产可达万两。目前已知的矿区,主要分布在密云、平谷、怀柔和昌平等地区。
北京的燃料矿产资源中煤是主角。北京的煤,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有25亿吨,占总量的96%,土烟煤较少。斋堂地区的风化煤,腐殖酸含量高达40%,可制腐殖酸肥料。京西煤田主要分布于髫髻山向斜含煤区、九龙山向斜含煤区和北岭向斜含煤区:京东煤田主要产于松各庄向斜含煤区。
植物资源
北京市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间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由于大部分平原地区已成为农田和城镇,只在河岸两旁局部洼地发育着以芦苇、香蒲、慈菇等为主的洼生植被。
动物资源
北京地区的动物区系有属于蒙新区东部草原、长白山地、松辽平原的区系成分,也有东洋界季风区、长江南北的动物区系成分,因此北京的动物区系有由古北界向东洋界过渡的动物区系特征。
自然保护地
在202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首次报告本市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其中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约1/6。
报告显示,北京市国土总面积为164.06万公顷。全市土地资源中,农用地面积126.91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32.79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4.36万公顷。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6.59%。
地热是摆在最突出位置的资源
2021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草案)》。提出优化深层地热资源开采利用布局,推动资源利用转型,促进浅层地热能规模化应用。因此地热资源将成为首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最为重要的矿种。
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加工、民用采暖和空调、洗浴、医疗、农业温室、农田灌溉、土壤加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各个方面,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节约了能源。
北京是世界上拥有地热资源的6个首都之一,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古籍中记载的北京市温泉就有8处:海淀温泉村温泉、昌平汤峪山温泉(大汤山温泉)、东南新汤泉(小汤山温泉)、延庆佛峪口温泉、延庆城东暖泉、门头沟十八盘山温泉、房山龙城峪温泉、房山磁家务孔水洞温泉。
目前北京探明的深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区,以水热型地热为主,深度3500米内、出水温度大于50℃的地区面积约2760平方千米,构成相对独立又有一定水力联系的10个地热田,约占平原区面积的43%。
北京市浅层地热能储存量大,全市浅层地热能地质条件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中东部和南部,包括通州区、朝阳区大部分地区、海淀山后、昌平区东部、顺义区西南部、大兴区南部以及房山和延庆少部分区域。
为修复自然北京在不断努力
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修复,成功转型为百瑞谷旅游景区。该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百花山东麓,与百花山、圣莲山两大知名景区相邻,距北京市区100公里,是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作为百花山东麓的重要组成部分,百瑞谷的海拔高度从700米过渡到1800米,是动植物的天堂。从低到高分布有荆条、酸枣灌木丛、栓皮栎林、温带森林蒙古栎林、白桦林、红桦林和山花烂漫的亚高山草甸。
如果你来到百花山泉景点,远远就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百花山泉是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泉眼,也是大石河水系的源头。从山岩缝隙里涌出,常年不断,称得上“孕得百花成水后,一口山泉笑百年”。
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优质的泉水和自然资源,过去曾因为生态环境污染而“销声匿迹”。
曹家坊(百瑞谷景区)修复前后对比图
彼时,这里被一片浓重的黑色笼罩。据村民回忆,“树叶是黑色的”“打开窗户就是煤渣土”,自然水源也因为人工采煤活动受到影响,整个区域都处于断流状态。
在生态先行的大背景下,2006年-2010年期间,史家营乡将142座煤矿全部关闭,结束了当地千年煤炭开采史;从2010年开始,曹家坊因地制宜,关闭煤矿,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带动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
煤矿关闭、生态修复以后,区域内地下水位逐年增高;通过水土保持、自然净化等措施,泉水日渐充沛起来。这样也就恢复了山泉、河水自然流淌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