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学科服务剑凡资源剑凡图书馆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约1.32×1023千米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总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

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

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6时9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春分3月21日赤道向北B

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A

秋分9月23日赤道向南D

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C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

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态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天然气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

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趋向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各地

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

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

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2吸收红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

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压线平行风向和等压线斜交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1月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西北季风

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东南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

2、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

暖和气团移动阴天、大风、降温、降雨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

寒潮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

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

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辐散

(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25°~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西风漂流,就性质来讲属于寒流。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波浪、潮汐。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a、b、c、d形成是由于盛行风的吹拂,

a、d由于中纬西风吹拂,b、c由于低纬信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

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

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

经过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

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

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

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

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①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②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③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铁、镁、锰、钙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

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

(四)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

陡峭较快浅薄

平坦较慢深厚

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通性。

分异规律定义成因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

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

垂直分异

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脚到山顶

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地方性

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分布植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

分出的种类

森林

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草原

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分类:城市和乡村

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

地形的影响

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平原地形: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

山区地形:限制较大,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

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

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在寒冷期,出现于14---17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

资源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

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一)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水力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柴时代”。

(二)煤炭时期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三)后煤炭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时代”。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二)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东营

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本溪、攀枝花

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昌、铜陵、个旧

(三)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复杂劳动性、潜在性、群发性、多因性、实发性、周期性。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因暴雨容易酿成洪涝灾害。

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

春夏之交

(4、5月)华南地区夏季风开始盛行,冷暖空气交绥,锋面雨带控制,暴雨时常发生

6、7月份江淮地区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梅雨

7、8月份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

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降暴雨

8、9月份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THE END
1.煤炭是怎么形成的煤炭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形成的沉积有机矿产。即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优选https://m.yyk.iask.sina.com.cn/q/OlzCVYVwY8f.html
2.煤是怎么形成的?上传时间:2024-12-03 14:08 中国煤炭学会 煤炭地质生物化学原理 中国煤炭学会 煤炭行业科学素质普及与传播 2 视频简介:煤是怎么形成的? 分享到: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2&ar_id=553429
3.[地理·中国]专家解释晋城一带优质煤炭资源的形成原理00:03:19 [地理·中国]专家解释晋城一带优质煤炭资源的形成原理 00:00:58 [地理·中国]抗战英雄池连喜的家乡在晋城市陵川县 00:01:21 [地理·中国]泽州县的大阳馔面是一种口味独特的面食 00:01:11[地理·中国]专家解释晋城一带优质煤炭资源的形成原理来源: 央视网 2024-04-02 18:45 内容简介 热播https://tv.cctv.com/2024/04/02/VIDE94wrxM8DZmordCWdBZN2240402.shtml
4.这两种自然现象.形成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B.区别优质煤炭最科学“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这句诗似乎是为今天的太阳帆吟诵的.现代科学发现,光对被照射物体确实具有力的作用,科学家正力图用这一原理制造“太阳帆”,用它为太空飞船提供动力,以实现星际旅行.吹动太阳帆的“风”,不再是吹动普通风帆的气流,而是太阳光形成的“光子流”.(1)你认为这种“光子流”的http://www.1010jiajiao.com/czwl/shiti_id_5c917efcf9cefcce8d921e02e97644e6
5.化学工艺流程(精选十篇)以“化学基础”课程为例,其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目标要求如下:第一,要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鉴别方法、重要有机物的官能团特性和官能团间相互转化的规律;第二,能进行基本化学计算,能正确理解基础化学涉及的相关概念、方法原理及实验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第三,能借助工具书及有关文献资料获取相关化学数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c147g5j.html
6.综合物探技术在回采工作面煤体结构异常探查中的应用形成原理图见图6。 1.2.2 勘探方法 槽波勘探方法分为透射法(如图7)和反射法(如图8)。透射法一般炮点和检波点布置在不同巷道进行施工,用于工作面地质构造、煤厚变薄探查,反射法一般炮点和检波点按一定规律布置在同一条巷道内,可用于工作面构造探查,同时还着重于煤巷两侧构造探查。http://www.kjwt.cn/jsjsInfo.asp?Id=184
7.够实用,28个高清三维地质模型界面新闻·JMedia褐煤经温压变化的变质作用形成烟煤和无烟煤。 21 煤炭露天开采 22 核电厂内结构模型 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 来加热水使之变成蒸汽。 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 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关键要素是核反应堆。 23 太阳能发电原理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268588.html
8.煤炭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在直接液化工艺中,煤炭大分子结构的分解是通过加热来实现的,煤的结构单元之间的桥键在加热到300℃以上https://wenda.guidechem.com/question/detail553068.html
9.不烧油不用电,开车全靠烧煤炭,煤炭卡车的原理是什么?接着竟然在驾驶室里点起火来,大叔分别向方向盘旁边的火炉里扔进去布条、木材后,连着填了好几铲子煤炭; 之后来到车厢后面,开始往水箱里加水,一切准备就绪,卡车开始启动。 车顶的烟囱冒出滚滚黑烟,车子底部正在燃烧的煤炭印出红光。 到这里应该就明白了,卡车的动力来源就是煤炭,煤炭将水烧开,产生蒸汽,推动汽车前行。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236196511393104417
10.极光形成及原理的报道,请用不超过35字的一句话写出极光形成的下面是有关极光形成及原理的报道,请用不超过35字的一句话写出极光形成的过程。 极光是一种高层大气的发光现象,在我国北部地区偶尔可见。许多空间物理学者,正对它进行种种研究。通过多次人造卫星的测量,发现太阳发射出的带电粒子形成一种等离子体,其中主要是质子和电子,两者数目相等;其中还包含从太阳中带出来的磁场,https://www.shuashuati.com/ti/7ec7c7e3af474cff95be499d499c5550.html
11.粉尘为什么会爆炸粉尘爆炸有哪些危险性(1)可燃性粉尘以适当的浓度在空气中悬浮,形成人们常说的粉尘云; 凡是呈细粉状态的固体物质均称为粉尘。能燃烧和爆炸的粉尘叫做可燃粉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叫悬浮粉尘;沉降在固体壁面上的粉尘叫沉积粉尘。 具有爆炸性粉尘有:金属(如镁粉、铝粉);煤炭;粮食(如小麦、淀粉);饲料(如血粉、鱼粉);农副产品(如棉花、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241401.html
12.渝粤教育广东开放大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形成性考核(1)题目: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 )。 答案: A、DBS包括DB和DBMS 题目: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 )。I.人工管理阶段 II.文件系统阶段 III.数据库阶段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1586468
13.煤炭煤质挥发分的测定原理方法及测定时注意事项挥发分是煤炭分类的主要指标,根据挥发分可以大致判断煤的变质程度。此外,根据煤的挥发分和焦渣特征可初步判断煤的加工利用性质和热值的高低。因此,测定煤的挥发分在工业应用上和煤质研究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测定原理 煤的挥发分测定是把煤样放在隔绝空气的容器中,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加热一定时间,煤中分解出来的液https://www.chem17.com/tech_news/detail/3707614.html
14.分布式光伏发电原理应用以及补贴政策全解在阳光照射下,具有特殊电性能的半导体内可以产生自由电荷,这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并积累,从而在其两端形成电动势,当用导体将其两端闭合时便产生电流。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生伏打效应”,简称“光伏效应”。 太阳能发电原理图 4.光伏发电系统由哪些部件构成? 答: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方阵(光伏方阵由光伏组件串并联而成)、http://www.forenose.com/column/content/42706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