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行业概况中国煤炭行业概况

国际煤炭网讯:我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也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煤炭将继续充当第一能源的角色。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平均高达70%以上。

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9.7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1%;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0%.

从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构成来看,2010年,原煤占比76.6%,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原油占比9.8%,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4.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及其他能源占比9.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从能源消费总量构成来看,2010年,煤炭占比68.0%,比上年降低2.4个百分点;石油占比19.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4.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及其他能源占比8.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中国煤炭资源的储量与分布

1、中国煤炭资源的储量

煤炭是我国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不可再生战略资源。根据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估,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约5.57万亿吨,居世界第一。截至2010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3412亿吨,其中,动力煤查明资源储量8794.11亿吨。据悉,中国矿产资源查明储量中仅有约20%是可采储量,据此测算,中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中约有2682亿吨是可采储量,其中动力煤的可采储量为1759亿吨。

2、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含煤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6%.除上海市外,我国其他各省区市都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煤炭资源。从地理上看,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其中,秦岭——大别山以北的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90%,且集中分布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中国煤炭资源分布,总体上形成“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分布格局。

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1].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

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特点

1、煤炭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体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中西部6省(自治区),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0%以上,而且煤类齐全,煤质普遍较好。而我国经济最发达,工业产值最高,对外贸易最活跃,需要能源最多,耗用煤量最大的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台、粤、琼、港、桂等14个东南沿海省(市、区)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3%;煤炭保有储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5.5%,资源十分贫乏。从各地理区域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丰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使煤炭基地远离了煤炭消费市场,煤炭资源中心远离了煤炭消费中心,从而加剧了远距离输送煤炭的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从目前我国的主要煤炭生产基地——山西大同,到东部和南部的用煤中心沈阳、上海、广州、京津等地,分别为1270、1890、2740和430公里。随着今后经济高速发展,用煤量日益增大,加之煤炭生产重心西移,运距还要加长,压力还会增大。因此,运输已成为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只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才能使煤炭顺利进入消费市场,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2、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

由于这一地区煤炭资源过度集中,并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不仅给当地的煤炭生产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而且解决不好,还将制约整个煤炭工业的长远发展,影响煤炭的长期供应问题。因此,开发这一地区的煤炭资源,除了运输困难以外,还在煤炭生产和煤炭洗选过程中存在工业用水和民用水源问题。同时,由于大规模的采矿活动和加大用水,必然要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本来已经得到控制的沙漠继续向外蔓延。因此,开发规划要综合考虑矿区水源、外运能力、环境保护和人口容量等诸多因素,将其控制在一个协调、适度的发展规模上。这样,才有利于全面推进,健康发展。

3、优质动力煤丰富,优质无烟煤不多

我国煤类齐全,从褐煤到无烟煤各个煤化阶段的煤都有赋存,能为各工业部门提供冶金、化工、气化、动力等各种用途的煤源。但各煤类的数量不均衡,地区间的差别也很大。通常将煤的基本用途划分为炼焦用煤和非炼焦用煤两大部分,前者占全国煤炭查明储量的24.17%,后者为75.83%.由此看来,我国非炼焦用煤储量很丰富。特别是其中的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及其未分类煤)所占比重较大,查明储量5181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45%,占全国非炼焦用煤的59%,资源十分丰富。这三类煤的最大特点是灰分低、硫分低、可选性好,各主要矿区的原煤灰分一般均在15%以下,硫分小于1%.其中,不粘煤的平均灰分为10.85%,硫分为0.75%;弱粘煤的平均灰分为10.11%,硫分为0.87%.从总体上看,不粘煤和弱粘煤的煤质均好于全国其他各煤类。例如,闻名中外的大同弱粘煤和新开发的陕北神府矿区和内蒙古西部东胜煤田中的不粘煤,灰分为5%~10%,硫分小于0.7%,被誉为天然精煤,是世界瞩目的绝好资源。它不但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部分还可作气化原料煤。其中部分弱粘煤还可作炼焦配煤。所以说,我国的低变质烟煤数量大,煤质好,是煤炭资源中的一大优势。

无烟煤除作动力用煤外,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我国无烟煤查明储量为1340.22亿吨,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11.6%,主要分布在山西省、贵州省、河南省和四川省等地。其中山西省、贵州省和四川省的无烟煤多属高硫至特高硫煤;河南省的无烟煤灰分、硫分均较低,但多属粉状构造煤,其应用范围较小。宁夏汝箕沟、湖南湘中金竹山、宁夏碱沟山的无烟煤,灰分、硫分都很低,但这些矿区规模不大,储量有限。因此,我国优质无烟煤不多。

综上所述,我国虽然煤类齐全,但真正具有潜力的是低变质烟煤,而优质无烟煤不多,属于稀缺煤种,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4、煤炭生产重心逐渐西移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煤炭主产区分布在西北地区,而主要消费区则是华东及东南沿海地区。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省区是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贵州等8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50750.8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12%;这8个省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8566.24,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4.18%.

[1]华北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区域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东区域包括山东省、安徽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中南区域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西南区域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能源安全大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和推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引进国外一些产煤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促进煤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符合煤炭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实践证明这是产煤国家和企业相互学习、共同推进和提高的有效方式。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所采取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扶持推动下,煤炭工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自2002年中国国际煤炭大会成功举办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创出了新水平。

煤炭产量大幅增长。全国原煤产量由2002年的14.15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吨,年均增长10.66%.目前,煤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壮大。至2010年底,装备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661处,原煤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的企业47家,产量规模超过20亿吨,所占比重达到了63%.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5家,产量占25%;5000万吨级大型企业10家,产量占19%.

淘汰关闭生产能力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煤矿。2010年,年产能30万吨以下小煤矿减少到1万处以内,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45%下降至22%.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煤矿机械化开采、信息化管理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全国千万吨级煤矿40处,产量5.6亿吨;建成安全高效矿井359处,产量达10.2亿吨;采煤机械化程度65%左右。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至2010年底,已有35家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直接融资1690亿元,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2010年,煤矿事故死亡2433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749.与此同时,煤矿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矿区面貌出现可喜变化。

煤炭工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了能源供应的保障能力,能源基础地位明显增强。特别是2008年初,在我国抗击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冰冻灾害中,大中型煤炭企业,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克服种种困难,努力组织煤炭生产和产销衔接,确保安全生产,确保煤炭供应,在关键时期经受住了考验,为缓解煤炭供应局面、保证社会需求、战胜灾害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社会民众的广泛赞誉。

相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煤炭在我国既具有储量优势,又具有成本优势,且分布也最广泛,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尽管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而稳固的。

30年来,煤炭一直占据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主导地位。煤炭占比在2002年是66.3%,处于历史最低点,原因是本世纪初我国家用轿车耗油量的快速增长。之后,重化工业的开始导致大量的电力需求,从而导致对电煤需求的快速增长,煤炭在一次能源的占比逐年提高到2010年的76.8%.未来,最有前景的可再生替代能源近期是风能,远期是太阳能,但风电由于发电的稳定性和造价等原因,还难以大规模推广,太阳能则离经济性还有很远的路。因此,在未来十几年,煤炭的主体地位基本不可能改变。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为60%左右。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其中石油的消费量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

全球来看,煤炭储量也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以热值算,煤炭占64%,原油19%,天然气17%.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全球原油可以开采40.5年,天然气可以开采66.7年,而煤炭可以开采164年。同时,过去20年中,煤炭的探明储量增加了50%以上。

石油价格的上涨趋势导致我国发展新能源的迫切性。发展煤化能源对我国具有战略意义。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而石油资源只占世界的2.6%.国际能源署(IEA)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会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0.8个百分点,因而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是解决国内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煤化甲醇、二甲醚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国产甲醇大部分是煤化而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转化效率与成本相比都相当经济,甲醇在作为新能源燃料应用的同时,由其为原材料生产的二甲醚已经是国际公认和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材料,我国二甲醚的生产技术与国际基本同步,部分技术甚至高于国外。

2003、2004年中国动力煤需求旺盛,且出口量大幅增加,造成国内动力煤供给紧张。2005、2006年国内动力煤产量增幅较大,同时,国家对动力煤进口关税从6%下降到3%,对煤炭出口实行配额管理制度,使得动力煤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保证了国内动力煤的供给。此外,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国内主要高耗能行业投资减少,对动力煤需求增幅趋缓。在动力煤供给增加,需求放缓的条件下,2005、2006年中国动力煤市场供求趋于基本平衡。2007年中国电力市场基本平衡,动力煤市场处于供求紧平衡态势。

2008年年初,我国遭遇了罕见的波及全国大部分省区的严重冰冻雨雪自然灾害。受主产地煤炭产量趋紧、南方地区雪灾、煤炭运输困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刺激,中国动力煤市场出现了紧张的局面。2008年上半年,我国煤炭供应普遍紧张,特别是5月至7月份,煤炭供应严重短缺,用户对煤炭需求几乎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境地。进入8月份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煤炭需求急剧下降,动力煤供大于求,动力煤市场急转直下,煤炭价格急剧下滑。2008年,中国动力煤市场经历了由前半年的供给紧张向下半年的供过于求转移。2009随着经济的逐渐好转,煤炭需求恢复,价格出现缓慢增长。2010年,随着美国进行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大宗商品普涨,煤炭价格也逐步上行。

2011年以来中国煤炭供需特点分析

市场需求较为旺盛。2011年以来部分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偏快,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较快增加。尽管下半年以来工业增速有所回落,但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仍达到14%,其中23个省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个省份在20%以上。火力发电、粗钢和水泥三大主要用煤行业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3.9%、9.8%和17.2%,拉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

供应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一批新建、改扩建和资源整合煤矿技改完成陆续投产,煤炭产能释放逐步加快,2011年全行业新增产能9500万吨。主要产煤省区煤炭产量大幅增加,据煤炭工业协会数据,内蒙古、山西和陕西全年煤炭产量分别为9.79亿、8.72亿和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24.4%、17.7%和11.1%.

煤炭进口先降后升。受国际煤价波动和供需形势变化等影响,去年以来我国煤炭进口呈现前降后升的“V”形变化。2-4月份保持大幅下滑态势。5月份受沿海电厂加大迎峰度夏储煤力度以及国内外煤炭价差缩小等影响,进口量扭转了自1月份以来的负增长局面,首次出现正增长。6月份以来,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其中7月、9月和11月三次刷新单月进口历史最高纪录。

市场煤价呈反季节性波动。全年市场煤价经历两轮涨跌变化过程。一季度,煤炭价格延续年初的平稳下滑态势。进入2011年4月份后,受南方来水偏枯、煤炭进口减少等影响,市场煤价连续三个月上涨。6月下旬市场煤价曾一度达到全年最高水平。进入7月份特别是夏季用煤高峰后,煤价呈平稳小幅下降态势。10月份,因备冬储煤和大秦线检修等因素,煤价出现短暂上行。11月以来,尽管处于冬季用煤旺季,但受市场需求趋缓的影响,价格持续高位回落。目前秦皇岛港市场煤价已回落到去年同期水平。

进入2012年上半年,随着欧债危机的越演越烈,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也受到影响,对煤炭的需求减少,煤炭库存增加,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进入下跌通道。

THE END
1.中国煤炭网中国煤炭报社主办行业信息集散地企业风采新平台国家能源集团舟山海上风电增殖放流突破2.4亿尾鱼苗 2024煤炭企业十大新闻 2024煤炭科技十大新闻 华阳集团又有2家技术中心晋升省级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再创煤矿井下大直径定向钻进孔深世界纪录 南露天煤矿:聚焦稳产高效 精准攻坚破题 情系十四年书香路 狂风巨浪中的生命守护者 淮北矿业集团:“乌金”产业“增智添绿”http://www.ccoalnews.com/
2.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网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唯一门户网站,也是国家政府上网工程中唯一代表煤炭行业的信息网站。网站即时向煤炭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煤炭行业权威的各类信息服务。https://www.coalchina.org.cn/
3.煤炭网中煤远大煤炭现货交易平台由中煤远大(北京)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是煤炭行业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服务商。平台为客户提供煤炭现货电子交易、煤炭贸易融资、第四方煤炭物流运输为一体的创新型煤炭电子商务服务。http://www.coal.com.cn/
4.中国煤炭产业信息网中国煤炭产业信息网是由陕西秦晋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搭建的垂直门户网站,网站主要以煤矿设备商城,煤矿企业直通车,新闻资讯,商机频道等板块构成,皆在为煤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欢迎各大企业来入驻中国煤炭产业信息网,网址:www.zgmtcyxxw.cn!http://zgmtcyxxw.cn/
5.煤炭报告中国煤炭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2第二节 煤炭行业的发展概况 一、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 二、煤炭行业的发展概况 (一)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二)煤炭行业的技术水平 (三)煤炭行业的经营模式 三、煤炭行业的发展特征 (一)煤炭行业的区域性 (二)煤炭行业的周期性 (三)煤炭行业的季节性 第二章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http://www.zjcyyjs.com/report/252480.html
6.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37亿吨淘汰落后产能2亿吨行业经营困难1月15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通报了2013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全年消费36.1亿吨,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亿多吨。中国煤炭行业协会方面表示,2013年全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态势;煤炭行业出现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企业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14_01_16_200255.shtml
7.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ICHINACAJ官网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煤炭行业期刊集群门户网站。现有加盟期刊62种,其中Ei收录期刊5种,中文核心期刊1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6种,英文期刊2种,社科期刊9种,几乎涵盖了煤炭行业的所有期刊。https://www.chinacaj.net/
8.煤炭资讯网煤,煤炭,煤矿,煤炭价格,煤炭市场,煤炭运输,煤炭资讯网,煤炭新闻,煤炭网,二手设备,煤炭供求,煤矿机电设备,煤矿新闻,煤矿人才,煤业技术,校友录,煤价旬报,技术论文,西部煤炭网,追踪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热点动态,解读能源政策与时事,汇聚能源数据统计,传播全球能源资http://www.cwestc.com/
9.煤炭行业股票频道东方财富网行业频道:为您提供及时的行业信息,包括行业资讯、行业资金流、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吧等,更好的挖掘行业机会,发现行业价值。https://stock.eastmoney.com/hangye/hy437.html
10.202年中国黑龙江省煤炭行业分析报告第十章 黑龙江煤炭工业的发展预测 第一节 中国煤炭行业总体发展展望 一、煤炭行业前景展望 二、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动向 三、国内煤炭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黑龙江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一、“十三五”黑龙江煤炭工业发展的目标 二、2021-2026年黑龙江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预测分析 第十一章 2021-2026年中国黑龙江省煤https://baogao.chinabaogao.com/meitan/445331445331.html
11.2023年中国煤炭行业供需市场分析煤炭整体产量呈增长趋势如需更多煤炭行业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参阅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该报告提供了丰富的产业数据、研究成果以及专业咨询,助力业内人士把握市场动态,做出明智的决策。期待我们下次的分享,共同探讨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https://www.yoojia.com/ask/17-14230337009622962013.html
12.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1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3月30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1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41.3亿吨,创历史新高;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56%;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百万吨死亡人数降至0.044人;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利润总额7023.1亿元。大型煤炭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左右,大型https://gxj.hlbe.gov.cn/News/show/878751.html
13.全国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欢迎访问 全国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您是第8872249位访客! 企业培训企业资源中心登录注册 最新课程 精品课程 好评课程 煤炭企业管理创新大讲坛(第七十期)“数字党建”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免费 学习贯彻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条例》:企业负责 地方监管 国家监察 https://www.coaledu.net/html/courseIndex.html
14.中国煤炭咨询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是2006年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注册的事业单位。https://www.zgmtzx.cn/index/